陶笛的故事
陶笛(英文: Ocarina,也译作洋埙、瓦埙、土笛、奥卡利那笛等)。“陶笛”这名称就是由台湾地区传入国内,之前在国内没有人这样称呼这件陶土烧制的乐器多人叫不出它的名字,或是叫错它的名字,或叫坝,泥咕噜,呜嘟,泥哨…。陶笛与这些称呼皆为陶土乐器,除了埙之外,在中国先后出现过很多历史悠久的陶土乐器,意大利人改革而制的 Ocarina与我国出土的很多陶土乐器基本特征都极为相似。
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另外的是意大利都那提先生改造而制的陶笛,10孔Ocarina的创造者“都那提”先生在1853年意大利 Budrio个畜牧业的集市上买来小陶土笛(这种陶土笛非意大利发明,源于何地无从考究,但它是现今 Ocarina的祖宗),在其基本音阶不全的基础上钻孔改制而成,后又影响了日本近100年的发展史,并由日本人明田川孝改革成现今流行的12意大利改造而制的陶的孔。两件乐器有着完全一致的共同特征,都为陶土乐器,都为哨口类陶士乐器,现代呜嘟也为10孔。一件2700年历史,一件160年,意大利的 Ocarina与中国现今由台湾地区传入国内这个叫法的“陶笛”有着不解的渊源。《嘉鱼县志》曾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篾洲牧童所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顽童撮土而成,“呜嘟”二字就是由其发音而来。这件从荆楚文化遗存中发掘出的乡士乐器,已有2700余年历史。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清幽时,让人心静如水;高亢时,令人意动神驰。古呜嘟为泥土烧制,所以制作简单但是难以保存,所以历代都没有古呜嘟流传于世。现在呜嘟经楚文化研究者反复研究楚文化及呜嘟资料后制成现代呜嘟,现代呜嘟泥士烧成,鱼形中空,腹背共10个孔,口指并用可吹出圆润悠长的声音。
音域划分
陶笛分为高音陶笛、中音陶笛、低音陶笛。
高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S ,高音陶笛有C调陶笛、F调陶笛、G调陶笛,分别为SC、SF、SG。
中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A,中音陶笛有C调陶笛、F调陶笛、G调陶笛,分别为AC、AF、AG。
低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B,低音陶笛通常为C调陶笛,也就是BC。
还有另外的表示符号:
高音陶笛 C调(1C)、F 调(3F)、G调(2G)。
中音陶笛 C调(4C)、F调 (6F)、G调(5G)。
低音陶笛 C调(7C)。
孔数划分
1.六孔陶笛
2.十二孔陶笛
甚至还有17孔以上的陶笛。普通陶笛多为6孔陶笛和12孔陶笛。
6孔陶笛可以吹10度音,采用交叉指法,12孔陶笛可以吹13度音,采用顺指法。
陶笛大家庭
1.工艺陶笛
2.彩绘陶笛
裂纹陶笛
4.枪型陶笛
5.双管陶笛
7.三管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