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笑来说话你愿意听

李笑来老师写了一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我下载了电子版,一口气看完,颇受触动。正巧“罗辑思维”罗胖推荐了笑来老师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接着李笑来组建了一个由自我学习者组成的社群——“新生大学”,这就是我加入“新生大学”的经过。

交纳了2777的学费,我算是正式成为了一名“新生”。从此以后不断地实践李笑来推荐的方法论,读《领导梯队》《原则》和《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不仅如此,我还向身边最亲近的朋友不断安利这个社群的好处,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问我:你是不是魔怔了,李笑来是谁?你怎么这么听他的话?

**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听李笑来的话呢?

首先,李笑来是权威,是一个隐约能看到前进方向的路标。

李笑来是中国的比特币大王,罗振宇称他为“方法论狂人”,他达到了大多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他的生活令人羡慕,吃烤羊腿吃得比别人有味,去买豪车可以一次提2辆。即使这样还不足以让人心动+行动,他还组建了新生大学,告诉你“只要这样做,你也可以”。

权威效应: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当人们有普遍让自己变好的愿望时,他提供给你一个方法论:升级。既然条条大路都通长安,为什么不选择这条已经有人走过,并且走通,而且看起来有理有据并且终点似乎就在眼前的路呢?而且在这条路上有“同学”,他们的进步是你前进的动力,他们的认可是你继续的勇气。

但李笑来老师的权威不仅如此,他是魅力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魅力权威(英语:charismatic authority):当一个领导者的使命和愿景能够激励他人,从而形成其权力基础,产生魅力权威。对魅力领袖的忠实服从以及其合法性往往都是基于信念。他们或会被灌输神或超自然的力量,如宗教先知、战争英雄或革命领袖。

这种权威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不太会被神化或宗教化。当产生魅力权威时,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容易被合理化。一般的用户在下载APP后,对于使用体验往往吹毛求疵,即使完善如微信也躲不开被吐槽的命运。但是新生大学第一版APP在一再延期和BUG不断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用户都抱着极大的耐心去帮助“新生大学”团队去反馈、改进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跳出来看,这个APP与李笑来毫无关系,或者李笑来老师宣布放弃这个APP,将“新生大学”APP转让给其他公司独立运营,又或者这个APP根本就是一个冒名“李笑来”的人所设计开发的,对权威的信任就会变成愤恨。

**对于一个人本身的认可会增加他所说的话的可信度。

我们认可李笑来,所以听他的话。

还因为,我们交了钱了。

2777的年费不是一个小数目,起码对我来说。
我决定加入“新生大学”的时候身无分文并且外有借债,这笔钱从某方面来说是一个压力,以至于当老婆知道了之后立马一个扫堂腿将我打翻在地告饶。为什么她不开心,因为她知道这笔钱要不回来了。

沉没成本: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当交了会员费之后,这2千多元实际上成为了沉没成本,如果这个社群对自己没有实质上的帮助,或者自己干脆就是被骗了,这个成本就直接造成了损失和浪费。这种损失不仅是金钱上的,而且是时间上的,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这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所以加入“新生大学”的人,即使本来不是进取型的人,可能因为“损失憎恶”而拼命地想证明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所以实践社群中的方法论并得到正向的反馈就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行为。到底是正确的方法论导致了你的进步,还是你对方法论的信念导致了你的进步呢?如果这个APP真的是“假李笑来”所做的,但你真的因此进步了,这又算是什么呢?

结果主义: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该行为就总体而言是否达到最高内在价值来决定

伦理学中的结果主义讲的是一件事的正确与否要看最终的总体而言该行为的快乐抵消痛苦之后的净效应是否达到最高。简单地说,造成快乐的行为就是对的,造成痛苦的行为就是错的。引申到“新生大学”,不论如何,让自己进步了就是对的,让自己损失就是错的,而不管动机如何。

我们选择相信李笑来,还说服自己去相信李笑来

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总会回答“因为他对我的体贴”“因为某天晚上他送我回家”“因为她烧的那一手好菜”“因为我生重病时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如果换了一个人做同样的事,你会不会爱上他/她呢?
人们总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化的原因。人是矛盾的,这在辩论场上观众经常跑票就看得出来,没有概念甚至没有原则的人比比皆是。就像是跑了各种软件的电脑,既装了PS又装了美图秀秀,即有QQ也有MSN,甚至360和金山毒霸也能在电脑里相安无事,无非是开机变慢了、互相把对方卸载而已。
而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活不下去,因为我们人类的容错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太监这一违反人性的存在都能以“荣华富贵”这样的理由来修补自己因为性功能不完全而造成的认知上的偏差(虽然有的理由是“生活所迫”)。人类对于自己的所做所为往往有着合理化的机制。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个体对于某些不愿接受之矛盾信仰、言论、想法、行为,以动机等,赋予合乎情理的解释,以及勉强能被接受之理由,以掩饰的方式重新诠释,借由自欺的行为自圆其说,使其能说服自己或被他人接受,以获得自慰。

  • 美化个体行为动机:某个男生个性软弱,和女友吵架总被对方占尽上风,于是便推诿因为自己是“好男友”,不愿以尖酸言词伤害对方。
  • 个人喜好成为借口:一个没被邀请去参加舞会的女孩说:“假如有人请我去,我也不去,因为我不喜欢参加舞会的那群人。”
  • 归罪于他人或情境:“妈妈没叫醒我”,“有太多其他事要做”。这些陈述可能为真,但对个体没有表现“准时”、“记得”的行为来说,却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个体真的关心上述事物,则会注意时间或有所警觉。
  • “无可避免的”的理由:“往后复古车款的保养费很贵,所以我买了新型车。”

这样看来“合理化”仿佛成了“找借口”的代名词,其实不然。
**每一个新概念在一开始都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尤其是在会造成的痛苦的情况下

减肥就是管好嘴,迈开腿。这个概念你“知道”,但并没有“接受”,因为你觉得苦。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闻香识女人》

接受新概念,打磨自己的方法论,并且不断地去践行,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同伴的赞许和进步的成就感成为了自己前行的动力。不断地关注自己的成长,给自己的坚持去找理由、找借口。可以是“因为李笑来说过”,可以是“我真的英语变好了”,可以是“别人都在做”,可以是“有人成功了”。

**听谁的话不重要。
**所以
**我说了这么多
**你愿意听吗?

为什么李笑来说话你愿意听_第1张图片
有云.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李笑来说话你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