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远房亲戚,过年带着她四岁的儿子去表姐家玩。一群大人在客厅聊天,小孩儿趁大人不注意,溜进了表姐房间,摔坏了她刚入手的,宝贝的不得了的佐苍双叶手办。气的她当时就朝熊孩子大吼,完全顾不上任何形象和面子。
手办摔坏了表姐心里当然在滴血, 更让她觉得气愤的是孩子妈妈的一句话。“一个小玩具嘛,坏了就坏了,孩子还小,也不是故意的,干嘛这么凶”
表姐和我说这件事时还忿忿不平,“这就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以后我要是有这样的小孩,我一定羞愧的找个地洞钻进去”
熊孩子有错吗,当然。不经同意就私自闯入别人家卧室,这是不礼貌。摔坏东西不道歉,这是没教养。处处都在证明,无误的“熊孩子”的一枚。
孩子妈妈有错吗,那错就更大了。不好好看管自己孩子在先,袒护小孩在后。在事发之后更没有好好教育小孩,连一句道歉都没有。这些行为都表明,妈妈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01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熊孩子”。大多数的我们,真的是怕极了他们。高铁上大喊大叫吵得人不得安生的是他们;做错事毫无悔意、理直气壮的是他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他们,熊孩子这种神奇物种,我们只想避而远之。
一切还是父母太放纵。
伊索寓言中有个死刑犯,小时候母亲对其极其溺爱。有一天小孩从学校偷了一个写字板回家,原以为会受到母亲的责骂,没想到母亲却赞赏他做的好。
在母亲的怂恿下,他养成了偷盗的习惯,到处作案,成了偷盗的惯犯。小偷的胆子越来越大,有一次竟然钻进了金库,在作案时被当场抓住,被法官判了死刑。
小偷被押到刑场,临死之前,小偷要求让他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母亲走上前把耳朵凑过去,想听听他有什么话说。小偷张开嘴,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来。
母亲疼的大叫起来,她诧异极了,并大骂小偷不孝,犯了罪临死还要咬掉她的耳朵。
小偷愤恨的说,“我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揍我一顿,教导我这是不对的,我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02
心理学家也说过,孩子就是你这世上另一个自己。在孩子的身上,你总能看见自己现在的影子。
你的一言一行,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他们。好的榜样会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而坏的部分,则会将他们一步步拉入深渊。
很多事情,父母怎么做,小孩就会怎么学。小孩的很多行为,最初就是从家长那学过来的。你向孩子撒谎,就是在教孩子学会欺骗;你对周围人恶语相向,孩子自然也会向你一样伤害其他人。
这个世界能量是守恒的。任何事物,转一圈,也不过回到原位。在小孩的教育上,完全放任不管或者无条件宠爱,都只会真正害了他。
到长大后,也不过是让孩子憎恨自己。是你曾经的一味放纵,造就了失败的他。
0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报告,小时候在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八成几率长大后会选择向自己的伴侣进行家暴。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爸爸总打妈妈,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男人是可以打女人的,只要女人什么事没有依从自己,出手打就可以解决问题,动手可以让对方听话。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真真切切的影响。
而要想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避免让他成为我们口中的“熊孩子”,其实有以下几种方法
1.父母摆正态度,对孩子不要无条件溺爱
爱孩子也要有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一味满足孩子所有条件,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在教导孩子的最开端,父母就应该摆正态度。孩子做错事,就应该让孩子反省并纠正;孩子的无理请求,一定要坚定拒绝。做有态度的爸妈,绝不因为自己心软去葬送孩子的未来
2. 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答应孩子的,就按时去做。做不到的,宁愿不承诺,也不要选择欺骗。孩子的心灵都很单纯,当你一次次在孩子面前失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失败的形象。
父母在平时更要警醒自己,做好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正面影响小孩,言传身教,真正的教育到小孩。
3. 不要轻易选择对小孩体罚
小孩的心智一般比较脆弱。当小孩做错事后,可以选择低声教导,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接受一定惩罚。但一定牢记,不要随意打骂孩子。
体罚孩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小孩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从而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这些都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以身作则,正面去影响你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毕竟,孩子才是父母行为最好的“照妖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