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心想事成的自己

“给亲爱的你,老天给的,就是你要的,这是真正的心想事成! ”

        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初见是新朋,再见是旧友。也有一些,虽是初见,但却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我们与书籍的相遇,也如同跟朋友的相遇一般,冥冥之中若有安排。

       知道张德芬,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因为拥有了汉王电纸书,所以在网上搜寻好书,当时便下载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还记得对那一句“都市身心灵修行课”甚感好奇,但又狂妄地猜想,无非是些鸡汤吧。然后在豆瓣读书上面查看评分,哦,好像不是很高嘛。所以也没有及时翻阅的冲动,毕竟当时的我,一切皆很顺利——研究生刚毕业,考入了“看起来”很好的单位,做着一份清闲的工作,拿着当时看起来还不错的薪水,有一个谈了好几年的很爱我的男朋友,结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虽然现在回头来看,那些顺利与幸运,于我而言其实也算是一种“不幸”——让我误以为自己是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可以不用努力,安于现状一直到老就好。但是在当时,我确实享受了各种安逸。但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该修而未修的功课,迟早也会补上。所以,当我在结婚3年,怀着二宝却遭遇婚姻危机时,才正式翻开了《遇见未知的自己》,然后开启了“内观”之旅。

        要说通过《遇见未知的自己》开启心灵探索之旅,也许并不恰当。在那之前,因为组建了小家庭并且当了妈妈的缘故,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和原生家庭之间的一些不敢说出口但一直有所察觉的矛盾。再由于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以及其他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及老师的指引,我已经开始了心理自助之旅。只是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要落后一点。不过感谢这所有的经历,不然当我与《遇见未知的自己》见面之时,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悟和共鸣,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收获。

        因为《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其他各种机缘巧合下认识的心理学或者婚恋专家们的指引,还有一些没有见过面的朋友的陪伴,我总算是跌跌撞撞,从那次婚姻危机中挺了过来。但因前几年欠下的课程太多,所以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涌动。因为自己心智的不够成熟,在面临公司改革的时候做出了不成熟的决定,所以当生完二宝休完产假之后,又面临着被派往外地工作的问题。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挣扎、努力……

        于是,在那个自己面临一堆待解决事项,而又被孩子们吵得心烦意乱的下午,我毅然地选择了“逃跑”。带着从书架上挑选的书,我逃到了家附近的咖啡馆里,在一杯生姜柠檬蜜的陪伴下,度过了属于我和德芬的2小时时光。

        冬日的咖啡馆,昏暗的灯光下,我翻开了《遇见心想事成的 自己》。德芬温暖的文字,神奇的故事中蕴藏的深意,以及我逃避的心理,让我暂时从凡尘琐事中脱身,开始了一段奇妙心灵之旅。

        阿南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如同若菱一样。家庭、爱情、梦想……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总有一个接一个待解答的问题。林毛毛说,生活就是,走到一个岔路口,进行选择,再走到一个岔路口,再进行选择……的过程。我觉得恰如其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与生活斗争、和解。忙碌之中,其实已经忘了,最初那颗心,向往的是什么?没有目的地的赶路,也许会带来更多的迷茫与困惑。所以,适当地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可贵了。

        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书中给了明确的答案——内观。静默、禅定、全然地去经历自己的情绪……其实,在学生时代,这些功课做得远比现在要好。记得那时候经常写博客,或者日记,记录自己喜怒哀乐,所见所思的过程,也就是内观的一种形式。从研三到生大宝之前,每晚临睡之前,我还会在床上打坐、放空思绪,感恩,冥想……这些让我与“真我”更加接近。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确实比现在过得更加顺遂,心态上也更加平和。

        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重点起了变化。我开始忽略自己的内心,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和生活琐事上。琐事越多,越不顺利,我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度越少,于是越没有方向……突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前期自己的懈怠一步步积累而成的“果”。而现在我的所做,又是未来的“因”。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纵使现在生活一团糟,思绪复杂,感觉要改变却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也许算是理清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不是也算得上一种进步?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内观,祈祷,有所目标地行动吧。

        希望我能在不断的修炼中,重遇,心想事成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遇,心想事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