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思作舟

小时候常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字面上看,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学问,就必须爬上书山,趟过学海。而爬上书山只能以勤奋为登山之路,趟过无边的学海只能以劳苦作为度海之舟。比喻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劳、吃苦才有收获,才能成就大业。

《信息流通指数报告书》曾在2011年公布了这样一项调查结果:2009年的信息流通量约为7.6ZB(相当于每天2.9亿张DVD)。2001年到2006年的六年之间,信息增长量约合4400万张DVD,而2007年比2006年约增加了3700万张,2008年比2007你那约增加4500万张,2009年比2008年约增加1800万张。简言之,2008年一年的增长量超过了2001年到2006年这六年间的增长量总和。而到今天,已经时隔8年,这8年间,信息又是呈几何数增加的,其结果更不得而知。

不难看出如今的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还只是一味地多读书、苦读书,那么一定会被信息洪水淹没,最终被时代大潮远远地抛在后面。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会如何高效地获得信息,还要学会使这些信息在实际生活中为自己所用,这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高效能阅读》,它的作者原尻(kāo)淳一,获得龙谷大学研究所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的客座教授,并在知名企业担任培训讲师。他在阅读了百余册阅读方法的书籍之后,结合自身阅读体验,总结了诸多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提升阅读质量的读书技巧。


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思作舟_第1张图片

作者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如何变得喜欢读书(初级)、如何快速阅读(中级)、如何将读过的书用于实现产出(高级),并且强调,为写而读,才能顺应时代环境的要求。

1、]如何变得喜欢读书?

首先,你得养成读书体质。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的“读者权利十条”:

第一条 不读的权利

第二条 跳读的权利

第三条 不读完的权利

第四条 重读的权利

第五条  读不择书的权利

第六条 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第七条 读不择地的权利

第八条  随意选择的权利

第九条 朗读的权利

第十条 默读的权利

不善读书的人,往往会被“必须从头读到尾”的强迫观念所束缚。这样的观念便会使读书变得痛苦、麻烦,到最后变得讨厌,“读者权利十条”斩断了这种恶性循环。试想一下,当我们拿起一本书,不再为“必须读完”而感到压力时,读书不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吗?

其次,尽量降低自己读书的门槛。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会立下诸如“今天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的flag,这个目标太大了,而且时间战线也会拉得很长,到最后当我们无法完成时,就会变得沮丧,从而半途而废。其实完全可以给自己立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只看两页”,或者今天只看某一段,当每天的阅读给你带来了一定的满足感之后,你才会有继续读下去的动力。还有的人看到一本厚厚的书就已经望而却步,直接放弃阅读了。所以,当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从薄的书开始,等到彻底读完、读懂一本书之后,再逐渐提高水准和难度,这样才能维持自己读书的热情,才能成为开始阅读下一本书的诱因。

最后,要善于创造读书环境。《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所以,当你独自一人在家里读不进去的话,不妨走出去。例如去家附近的咖啡馆,身处众目睽睽的环境之下,反而有助于强化自己的注意力。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参加读书会。在读书会上你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能让自己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一本书。而想要进一步参与讨论的话,就必须先了解所要讨论的书,这在无形中就不得不逼迫自己去读书了。

2、如何快速阅读?

作者在书中提到,速度的关键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型读书”。速度的灵魂在于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及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快速阅读的着眼点就在于“发掘关键词”,这就需要我们仔细阅读目录。通过目录寻找关键词,才能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哪些部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读书从来不看目录,总是从第一章节开始认认真真的阅读每一个字,直到看完整本书,这样的过程只能用“痛苦不堪”来形容,所以到后来直接导致我不愿意再读书了,谁能一次次忍受让自己痛苦无比的过程呢?其实读书本来不痛苦,是我们的错误方法让它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一本书的精华实际上只有20%,比如这本书有200页,那么它的精华部分大概只有40页,在这40也当中最最精华的也就只有8页。如何掌握这些精华部分呢?这就来到了快速阅读的第二个步骤: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在这个快速翻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自己认为必须读和感兴趣的位置贴上便利贴作为标记,这些标记的地方,就是以后需要仔细阅读的地方。

最后一步就是仔细阅读便利贴的前后部分。将自己在阅读目录之后所想象的假设和作者的正文进行对比,把自己仔细阅读之后的意见、感悟等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就相当于先在坑里打些桩子,有了立足之粗,然后再一口气填沙埋坑。快速阅读实际就是快速推进这三个步骤。

3、如何将读过的书用于实现产出?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概念。“通才”和“专才”。

所谓“通才”,是指不限于特定领域,在多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平以上的广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者。

所谓“专才”,是指在业务上与其他人存在明显差别,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专注于该领域的工作者。

由此可见,若想成为通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无一遗漏地掌握所有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实践应用。作者在书中称之为“水平型阅读”;反之,若想成为“专才”,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想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有所建树,那就必须在这个领域里持续深耕,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注重垂直阅读。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对拜会他的莫泊桑说过一句话:“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我的特长是写作”。在福楼拜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写作上的持续深耕,这正是时代所欠缺的匠人精神。

所以我们应该将读书的70%投资在垂直阅读上,建立自己“思考的主场”,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水平阅读,才能将主场的知识掌握进一步深化。这是产出的基础。

有了自己“思考的主场”,还需要构建属于用于产出的数据库,即素材库。这是产出的准备工作。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点技巧:

第一,建立自己的知识卡片,将信息卡片化,经过整理后分拣排列,分门别类,形成能够创造新价值的结构;

第二,活用社交媒体,比如博客、微博,将自己整理的素材贴好“标签”,可大大提高搜索效率。

第三,每次产出时将需要用到的相关素材用文件夹统一管理。

最后,把产出的时间定在早晨。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醒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这样的时间应该用来实现充满创造性的生活。这也是天才学者们的习惯性技巧。

《高效能阅读》作者在书中提到,21世纪所欢迎的,必然是踏出开拓之步的人。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罗振宇也在《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提到:“知识多,人生短,追着学,就挂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只有掌握了学习技巧、懂得高效获取信息的人,才不能攀上书山的顶峰;只有将读过的书用于创造、用于产出的人,才不会在学海里迷失方向。

莎士比亚说过:“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同理可得,一切不以产出为目的的阅读都是耍流氓。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思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