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逆袭Intel!锐龙AMD Ryzen 7 1800X/1700全球首发评测
http://news.mydrivers.com/1/521/521800_all.htm#2
AMD、Intel——x86处理器市场上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好“基友”,不知不觉已经纠缠了将近半个世纪,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精彩的大戏,牵动着整个行业和无数用户的神经。
凭借着无比雄厚的实力,Intel一直都是个巨无霸般的存在,在微处理器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内都是呼风唤雨,随便吼一吼泰山都会抖三抖。
AMD则是个不屈不挠的斗士。虽然整体规模无法和对手相比,始终活在Intel的阴影之下,但从来不乏顽强的战斗力,时不时就会让Intel很难受。
这么多年,熬走了Cyrix,熬走了VIA,只剩下孤身一人,对抗着Intel。
AMD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2000-2005年的K7、K8时代,凭借高性价比、高超频性笼络了无数忠实粉丝,速龙、毒龙、闪龙、皓龙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
而且那个时候,AMD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也是令人赞叹,64位指令集、集成内存控制器、原生双核心、HT超传输总线等等都走在了Intel前边,不少技术都让Intel不得不跟随其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Intel最终从奔腾4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全新的酷睿重新树立了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铺开一条康庄大道,一直走到今天。
AMD苦心打造、志在必得的“推土机”却是马力不足,未能延续辉煌,逐渐失守高端市场,这几年几乎是完全的战略性放弃。
不过还好,AMD很有战略眼光地收购了ATI,得到了强大的GPU图形技术,从而能够打造更完整的平台和生态,APU风行天下,在主流和低功耗领域广受欢迎。
这些年,Intel在江湖上成了“孤独求败”,也变得懒惰了,而且随着PC市场的成熟与稳定,移动浪潮的兴起,Intel越发变得意兴阑珊。
Tick-Tock战略坚持了几代之后开始放缓,新工艺推迟,新产品提升幅度缓慢,搞得怨声载道。连续几代处理器产品,每次的性能提升都只有个位数,而且还发生了两次简单提升频率、优化优化就号称全新一代产品的事情,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这就是没有竞争的恶劣后果,也是AMD最大的使命所在。
AMD当然不甘心堕落,2012年的时候就重新请回了曾经在AMD工作多年、主导过Athlon 64/Opteron 64/HT总线/64位指令集设计的超级大神Jim Keller,全面负责领导AMD处理器架构设计,开发兼具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全新内核。
这,就是如雷贯耳的Zen。
Zen这个单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中国佛教里的禅宗,有很强烈的哲学意味,也很流行,不少产品都喜欢将其作为命名元素,比如说创新的Zen系列播放器。
AMD以此作为代号,意在强调追求不同CPU设计原则之间的平衡,结果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可以说已经深入玩家内心。
在最终产品命名上,AMD也保留了Zen元素,并且从NASA New Horizons(新地平线)冥王星探测任务中得到灵感,最终将新一代处理器命名为Ryzen,暗含着Risen(崛起)的意味,相当巧妙。
Ryzen的中文名为锐龙,沿袭了AMD龙系列命名方式,而“锐”这个字既和Ryzen起始发音接近,也有锐意进取的意思,很是贴切。
Zen架构的消息从2015年初就开始不断传出,而且上来就让人充满期待:全新的14nm制造工艺、真正全新的硬件架构设计、多核心且首次支持同步多线程、理论性能相比推土机的终极版本挖掘机提升多达40%对标高端i7、重新大战服务器市场……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当年推土机发布之前也是如此,各方面都令人期待,结果却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这一次大家都变得十分谨慎,更何况还有个习惯性不靠谱的猪队友GlobalFoundries,工艺能不能跟上令人忧虑。
不过,AMD终于没有让我们失望。Zen各种消息不断曝光,规格凶猛的同时性能也很彪悍,AMD更是多次公开展示,直接拿Intel顶级发烧平台作对比,彰显十足信心。
最终,Zen架构以Ryzen的名义来到了我们面前,性能甚至超出预期。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这个最基础、核心的指标上,Ryzen相比于挖掘机竟然猛增了多达52%,大大超出本就看似不可思议的预定目标。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AMD没有“趁火打劫”,性能对决Intel高端平台的同时,价格却要便宜得多,尤其是旗舰甚至比对手便宜一半还多!
有性能,更有性价比,那个让大家钟爱的AMD终于强势回来了,未忘初心。
不得不说,Intel这次确实轻敌了,似乎完全没想到AMD真的能够兑现承诺,部分产品已经开始闪电降价,产品线也开始调整。这头快要睡着的雄狮,终于被扎醒了,AMD做到了!
【Zen架构探究:性能暴涨52%的秘密】
架构设计,是一款处理器各方面实际表现的根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层次与成败。AMD推土机折戟沉沙,就是因为架构设计不完全合理,不适应当前应用需求。Intel酷睿表现优异,就是因为架构上十分优秀。
AMD Zen,则是另一个优秀的代表作,处处都体现着无数设计师、工程师无上的智慧,堪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于AMD Zen架构的设计和特点,之前我们已经陆陆续续介绍过很多次,这里再来一次汇总。
当然了,微处理器架构设计是十分高深的学问,一般人能理解表层毛皮就不错了,这里我们也不会太过深入和专业,就是浮光掠影地大致了解一下,知道它的一些主要特点就行了。
产品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切都以实现特定目标为前提。AMD Zen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1、性能:增强指令级并行(ILP),改进单线程性能。
2、吞吐力:增强缓存和预取器引擎的数据率,并通过同步多线程(SMT)高性能地处理流水线。
3、效率:低功耗设计理念,智能管理活跃和空闲功耗,释放硅晶片潜力,消除影响能耗的不利元素。
4、伸缩性:模块化的四核心基础结构(CCX),连接新的Infinity Fabric互连总线,从而可以高效地伸缩,集成其他AMD IP模块并与之高效通信。
性能方面,Zen微架构相比AMD此前的桌面设计有着质的飞跃,尤其是指令调度器窗口增大了75%,发射宽度和资源增大了50%,可以让Zen向执行单元调度、发送更多工作。
更进一步地,新的微操作缓存(micro-op cache)可以让Zen在使用频繁访问微操作的时候绕过二级和三级缓存。
Zen还有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支预测单元,可以更智能地为下一步工作准备合理的指令、路径。
最后,Zen架构还可以使用同步多线程,提高对计算流水线的使用率。
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为Zen出色的单线程能力奠定了基础。
高性能的引擎需要及时、充足的燃料才能发挥最大效率,Zen架构的吞吐能力就做到了这一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重构了缓存层次,每个核心都有自己的64KB一级指令和数据缓存、512KB二级缓存,然后每四个核心共享8MB三级缓存。
这套缓存还有精巧的学习预取器配合,可以高效率地将应用数据送入缓存,以便立即执行。
综合起来,Zen每个核心的缓存带宽是挖掘机的将近5倍。
Zen架构采用了GlobalFoundries新的高能效14nm FinFET制造工艺,而且是专为高密度优化的版本,可以缩小CPU内核面积、降低运行电压。
Zen还集成了AMD最新的低功耗设计理念,比如刚才提到的微操作缓存就能减少对功耗很敏感的偏远缓存,大量的时钟栅极则能将动态功耗降到最低,还有个堆栈引擎,可以降低分派器的累积功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Zen汲取了AMD APU团队优秀的功耗管理技术,从而让Zen在低功耗移动领域和高端发烧级桌面领域都能应付自如。
Zen架构产品的基础模块叫做CPU Complex(CCX),原生四核心八线程,内置64KB×4=256KB一级指令和数据缓存、512KB×4=2MB二级缓存、8MB三级缓存。
Ryzen 7系列产品就是两个CCX组成的,总计8个核心、16个线程、512KB一级缓存、4MB二级缓存、16MB三级缓存。当然还可以继续向上累加。
CCX中的每个核心都可以单独开关,所以还能变出双核心四线程、六核心十二线程甚至是三核心六线程等不同配置的产品,从而满足桌面、笔记本、服务器、高性能计算等不同领域的需求。
不同的CCX模块之间通过高速的Infinity Fabric总线互通。这是一种弹性的、一致性的界面/总线,可以在CPU内核中高效集成不同IP模块,方便不同CCX、系统缓存和IO/内存、PCI-E控制器之间快速交换数据。
它还给了Zen架构强大的指令与控制能力,建立了敏感的反馈循环机制,可以实时估算、调整核心电压、频率、功耗、频率等等,这也是下一章节要说的SenseMI技术的基础。
如果你对Zen架构的更多细节设计和功耗管理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介绍,具体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Zen五大智能神技:性能功耗两相宜】
除了架构、平台、效率和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大幅改进,AMD Ryzen处理器还具备一项独门秘籍,那就是集感知、自适应和学习技术于一体的SenseMI技术。
正是借助这项技术,Ryzen可以兼顾高性能与低功耗,从而获得极佳的能效表现,满足游戏玩家和发烧友的需求。
SenseMI技术其实是个套装,包括五个方面,并且各个功能并非独立,而是可以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化实现Ryzen的执行效率。
1、精确功耗控制(Pure Power)
通过机器智能、传感器和优化的电路设计,实现处理器低温、安静运行。
它能即时、持续监测处理器温度、频率及电压,实时自适应控制,使功耗更低,并且为SenseMI其他功能提供指导。
2、精准智能超频(Precision Boost)
实时调优处理器性能,动态调整频率,无需中止操作或等待操作队列为空,而且调整精度相当高,最小步幅只有25MHz。
它可以满足游戏或应用程序不同的频率需求,并与精确功耗控制 (Pure Power)回路协作以优化性能。
3、扩展频率范围(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 XFR)
为采用高级系统和处理器散热方案的发烧友进一步自动提升性能,允许频率超出精准智能超频 (Precision Boost) 的常规限制,而且频率可随不同散热解决方案(风冷/水冷/液氮)而升降。
值得一提的是,XFR技术的实现是完全自动的,无需用户干预。
4、神经网络预测(Neural Net Prediction)
Ryzen内置真正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能更高效地处理工作负载。
它可以建立受软件代码执行情况驱动的决策模型,预测未来决策,预加载指令,在CPU内选择最佳路径。
5、智能预取(Smart Prefetch)
学习算法可以预测和预加载所需数据,实现快速、响应式计算。通过应用程序代码预测未来数据的存取位置。
先进的学习算法模型可以学习应用程序数据的存取模式,并将关键数据提前读取到本地高速缓存,便于直接使用。
这五项技术,后两个是硬件架构设计层面的,前三个则是处理器执行方面的,三者紧密结合,在不同环境和负载中实时调整运行状态,兼顾高性能和低功耗。
这里以Ryzen 7 1800X为例来简单说明。该处理器基准评论3.6GHz,可动态加速到4.0GHz。
实际运行中,如果碰到高负载应用,精准智能超频(Precision Boost)就开始发挥主要作用,动态地提高频率,在3.6-4.0GHz之间跳动,其中全部八个核心运行的时候,可以加速到3.7GHz,再高就得关闭部分核心了。
如果负载压力很大,XFR就会介入,可以将其中两个核心进一步提速到4.1GHz,但因为此时功耗和发热量也会明显加大,所以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这两种调整机制中,精确功耗控制(Pure Power)都会在后台予以辅助,根据功耗、温度情况切换调整。
当处理器比较轻闲的时候,精确功耗控制就会让频率降下来,低负载只会跑在3.2GHz,待机的话则继续降低。
Ryzen全系列都支持上述技术,不过注意XFR有所区别。型号末尾带X的完整支持,不带X的则只有一半的加速空间。
并且,XFR技术必须搭配X370高端主板才能实现,B350、A320都不行,所以如果需求比较高的,还是尽量买一块X370板子。
【Ryzen 7首发冲击Intel高地:性价比无敌】
AMD Zen家族桌面首发产品代号Summit Ridge,第一批面世的是高端Ryzen 7系列,包括三款型号,均为8核心16线程。
Ryzen 7 1800X为旗舰型号,默认频率即达3.6GHz,动态加速最高4.0GHz,而借助XFR技术还可以进一步跑到4.1GHz,热设计功耗95W。
它的竞争对手是Intel发烧级平台次旗舰、同样8核心16线程的Core i7-6900X(3.2-3.7GHz),官方称单线程性能持平、多线程领先9%,而且别忘了后者的热设计功耗为140W。
国行定价3999元人民币(北美499美元),还不到对手8199元(北美1050美元)的一半。
Ryzen 7 1700X是次旗舰,降低了200MHz的频率,即基础3.4GHz、动态加速3.8GHz,其他完全相同。
它的对手是6核心12线程的Core i7-6800K(3.4-3.6GHz/140W),号称多线程性能领先多达39%,甚至仍然可以超出Core i7-6900K 4%。
国行定价3099元(北美399美元),低于对手的3399元(北美425美元)。
Ryzen 7 1700则是热设计功耗65W的节能版本,号称世界功耗最低8核,频率范围3.0-3.7GHz,其对手为Intel主流旗舰Core i7-7700K(4.2-4.5GHz/91W),号称多核心性能完胜46%。
国行定价2499元(北美329美元),仍然低于对手2799元(北美350美元)。
Ryzen 7系列采用了新的零售包装和设计,黑色为底、橙色装饰,正面可见锐龙AMD Ryzen的标识,角落里有代表级别的“7”。
Ryzen系列有三种不同的Wraith系列原装散热器;低端的就是此前发布的Wraith Stealth,最大噪音仅28分贝;中端是新的Wraith Spire,带有RGB LED信仰灯,噪音32分贝。
最高端的是Wraith MAX,加装了热管,鳍片也更大更多,适合高端玩家,噪音38分贝,但它不会零售,而是仅由系统集成商、OEM厂商提供。
Ryzen 7系列于2月23日起在国内开放预订,京东、天猫联合首发,场面相当火爆,尤其是次旗舰Ryzen 7 1700X最受欢迎,毕竟它只比旗舰慢了200MHz,却便宜了足足900元。
从Ryzen系列的命名规则看,AMD后续还会推出面向高性能市场的Ryzen 5 1600/1500/1400系列和针对主流市场的Ryzen 3系列,而且计划衍生出不同末尾后缀代表的多种版本,比如G集成显卡、T低功耗、S低功耗集成显卡、H笔记本高性能、U笔记本标准、M笔记本低功耗。
【300系芯片组:要啥有啥、生态丰富】
Ryzen系列处理器诞生的同时,配套平台也全面升级,可提供足够的支持,而且这一次,AMD获得了空前丰富的生态支持,主板、散热器、整机都第一时间蜂拥而至。
芯片组升级为全新的300系列,彻底淘汰老旧的FX 900系列,各种主流新技术一应俱全:DDR4内存(双通道/频率可超过3200MHz)、PCI-E 3.0总线、USB 3.1 Gen.2 10Gps接口、NVMe协议、M.2接口、SATA Express接口,全都有了。
Ryzen的封装接口(300系列主板的插座)改成了新的Socket AM4,而且整个桌面上仅此一种接口,此前发布的第七代桌面APU Bristol Ridge也是它,结束了此前AM、FM系列彼此隔离的局面。
这意味着,AMD用户在桌面上不需要纠结接口问题,无论选择Ryzen CPU还是新APU都随意,需要的话还可以随时切换、升级。未来的新版速龙,以及下代CPU、APU,也都是继续使用AM4。
300系列芯片组共有五款不同型号,包括旗舰级的X370、主流级的B350、入门级的A320,以及SFF迷你平台专用的高端X300、低端A300,目前首批主板都是基于X370、B350。
不得不说AMD取名字够狠:Intel芯片组现在是200系列,AMD直接抢占了300系列,Intel肯定得改变命名方式了,不然按照现在的体系继续下去,主流芯片组也得叫350!
X370芯片组作为旗舰型号,规格是最强大的,支持超频,可提供最多16条PCI-E 3.0总线,其中搭配Ryzen时可以是单路x16、双路x8/x8,从而支持CrossFire、SLI双显卡,而搭配APU、速龙时是单个x8(估计也没人会这么配)。
另外还有八条通用型PCI-E 2.0总线,可用来连接各种外围设备,以及六个SATA 6Gbps(RAID 0/1/10)、两个SATA Express、两个NVMe x4设备。
但因为它们彼此存在不同配置和带宽共享关系,所以安装设备的时候需要注意。
- Ryzen平台上还可以配置为十个SATA 6Gbps和一个x4 NVMe。
- 如果没有NVMe,还可以释放两条PCI-E 3.0。
- SATA Express接口还可以当做两个SATA 6Gbps,或者两条PCI-E 3.0来独立使用,考虑到SATA Express几乎不存在,相信一般的主板也不会提供这种接口,正好六个SATA、PCI-E。
USB接口方面,X370支持最多两个USB 3.1 Gen.2、十个USB 3.1 Gen.1(就是USB 3.0)、六个USB 2.0。
B350仍然支持Ryzen超频,16条PCI-E 3.0虽然不支持拆分,但其实可以用CrossFire,而不能使用SLI,因为前者已经可以借助xDMA技术直接走PCI-E 3.0通道来并联,SLI还必须搭配外部桥接器。
B350还削减了四个USB 3.0、两个SATA 6Gbps、两条PCI-E 2.0。
A320则不支持超频,仅支持一个USB 3.1 Gen.2、四条PCI-E 2.0。
Ryzen是AMD第一次在桌面高端平台上支持DDR4内存,虽然频率比Intel开放,但也需要注意搭配。
如果插满四条,双Rank只能上到1866MHz,单Rank可以上2133MHz;只插两条,双、单Rank分别支持2400MHz、2667MHz。
实际上,主板厂商会进一步开放频率,但目前想要上到3200MHz频率就只能用两条内存,主板厂商会在近期放出新BIOS来完善。第一批入手的用户需要注意下这方面的问题。
生态支持方面,AMD Ryzen这次面子十足,首发就有世界各地的200独家系统集成商、OEM厂商提供产品,包括所有一线OEM,包括国内的攀升兄弟、宁美国度。
主板首发超过80款,各大厂商无一缺席,产品十分丰富,华硕都重启了AMD平台的ROG玩家国度,推出了全新的Crosshair IV Hero,也是我们本次评测的平台。
散热器厂商对于AM4的支持也很到位,猫头鹰、EKWB、海盗船等都第一时间发布了新散热器,并为部分老散热器提供新扣具。
事实上,15家顶级散热器厂商都支持AM4,酷冷、九州风神、Phanteks等的新品也都在路上。
【高端桌面大战:Ryzen就长这样】
本次评测,我们首发拿到了旗舰型号Ryzen 7 1800X、低功耗型号Ryzen 7 1700。次旗舰Ryzen 7 1700X频率只比旗舰低200MHz,其他完全相同,性能基本只差5%。
Ryzen 7 1800X、Ryzen 7 1700的对应竞争对手分别是Core i7-6900K、Core i7-7700K,但目前手头没有i7-6900K,所以手动关闭 i7-6950X的两个核心来模拟,但其频率毕竟不同,而且关闭部分核心后,睿频加速机制也会有所变化,所以这部分成绩经供参考,不完全代表i7-6900K,但相差也不会太多。
主板方面,AM4、LGA2011-3、LGA1151均搭配华硕玩家国度,分别是Crosshair IV Hero(X370)、Strix X99 Gaming(X99)、Maximus IX Formula(Z270)。
Crosshair IV Hero绝对是AMD Ryzen平台的顶级座驾,黑色调为主,做工、用料、功能都没的说,尤其是完全支持各种超频,可接入液氮散热。
散热片上的ROG LOGO、Crosshair IV标识都是Aura RGB LED信仰灯,不仅闪亮,支持各种灯效,可随音乐变换,还能反应CPU负载和温度高低。
规格方面它有四条DDR内存插槽,最大支持64GB 3200MHz;三条PCI-E 3.0 x16(x16/x0/x4)、三条PCI-E 2.0 x1扩展插槽,支持双路CrossFire、SLI;八个SATA 6Gbps和一个M.2接口,支持SATA 6Gbps、PCI-E 3.0 x4两种模式,但搭配APU仅限SATA;Intel I211-AT千兆网卡;SupremeFX八声道声卡,S1220编码器,120dB信噪比。
背部接口八个USB 3.0(四个来自Ryzen/四个来自X370)、三个USB 3.1(一个来自X370/两个来自祥硕主控/包括一个Type-C)、六个USB 2.0(来自X370)、光纤S/PDIF和镀金音频口、M.2 Wi-Fi无线网卡插槽。前置扩展也可以接入一个USB 3.1。
该主板目前还处于预售阶段,价格2699元。
Maximus IX Formula则是华硕Z270平台的顶级新作,兼容Skylake、Kaby Lake处理器,全装甲和背板加持,信仰灯,支持水冷液氮,基本上要啥有啥,但也够贵,要价3999元。
AM4平台的散热器是猫头鹰NH-U12S SE-AM4,专为新平台推出的。
五热管单塔型,适合主流机箱,带风扇尺寸125×71×158毫米,附送NF-F12 PWM风扇,二代SSO磁悬浮轴承,最大转速1500RPM,最大噪音22.4dBA,还有专门的SecuFirm2 AM4安装套件、防震垫片和风扇夹子、猫头鹰金属徽章。
国内预售价格480元,保修六年。
内存是四条影驰的HOF DDR4 4GB,频率统一设置为3200MHz。
i7-6950X搭配全部四条四通道,Ryzen 7、Core i7-7700K都搭配两条双通道,主要是因为Ryzen 7平台目前存在一些限制(参见上一章节),为了上高频率不得不牺牲容量,毕竟频率差异对性能的影响远大于容量。
以下是测试平台完整配置:
【CPU基准性能测试:Ryzen单线程猛追、多线程发飙】
测试分两大部分,首先是CPU基准性能考察,可体现一款产品的理论性能水准。
CPU-Z是最常用的CPU处理器和相关检测工具,但也加入了简单的CPU基准性能测试,包括单线程和多线程。虽然说不说多么权威,但也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直观的参考。
Ryzen 7 1800X表现很突出,单线程完胜Core i7-6950X而逼近了Core i7-7700K,多线程更是无敌状态,几乎是Core i7-7700K的两倍。
Ryzen 7 1700也不错,单线程能够跟上,多线程甚至超越Core i7-6950X 60%。
另外大家也看到了,Core i7-6950X的多线程几乎和Core i7-7700K差不多,显然不合理,所以说CPU-Z这个仅供参考。
CineBench R15无疑是考验处理器单线程、多线程性能的最佳工具,AMD也一直用它做Ryzen性能的展示和宣传。
Ryzen 7 1800X单线程得分155、多线程得分1636,均只落后Core i7-6950X 9%,别忘了后者可是10核心20线程,而在后者关闭2个核心4个线程后,Ryzen 7 1800X多线程领先了11%。
Ryzen 7 1700单线程得分135、多线程得分1412,前者因为频率低而比Core i7-7700K落后了30%之多,但后者领先了多达43%。
这部分成绩基本符合AMD官方给出的数字,包括相对对手领先的幅度。
SuperPI 1M(一百万位)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测试项目,通过运算圆周率数值来考察CPU架构性能,但缺点是仅支持单线程,和频率密切相关,多核心、多线程在此无用。
Ryzen 7 1800X用时约10.7秒,领先了Core i7-6950X 0.8秒左右。Ryzen 7 1700用时为13.1秒,远不如Core i7-7700K 8.09秒,毕竟后者频率太高了。
wPrime也是圆周率计算测试,但支持多核心多线程,频率和核心都很重要。
Ryzen 7 1800X 32M成绩已经领先Core i7-6950X,1024M成绩也只慢了2秒钟,但在后者关闭俩核心后反超将近10秒。
Ryzen 7 1700 32M相比Core i7-7700K慢了接近2秒钟,1024M差距就比较大了。
国际象棋是侧重于多核心多线程的项目。Ryzen 7 1800X只落后于Core i7-6950X 9%,Ryzen 7 1700则大幅领先Core i7-7700K 14%。
HandBrake是常用的视频转码工具,测试中我们将一段1080p分辨率、17.5Mbps码率的ts视频转换为720p分辨率的MP4视频。
Ryzen 7 1800X耗时73秒。Core i7-6950X只用了65秒,但关闭俩核心后用了79秒之多。
Ryzen 7 1700用时为85秒,而核心数偏少的Core i7-7700K用了足足115秒。
3DMark物理测试就是考验CPU的,本次使用最顶级的Fire Strike Ultra环节,并将分辨率调高为3840×2160。
Ryzen 7 1800X得分为18740,基本接近关闭俩核心后的Core i7-6950X。Ryzen 7 1700得分为16797,领先Core i7-7700K 15%。
【游戏性能测试:高端玩家随便挑】
对于如今的大型PC游戏,瓶颈主要在显卡,处理器只要不低于主流档次,都不会明显拖后腿,测试成绩也相差不会太多。
AMD此前的FX系列面对如今高端显卡已经逐渐有些力不从心,八核心系列还好,六核心、四核心就勉为其难了。那么现在的Ryzen 7系列怎么样呢?
测试中画质选项都调到最高级别,分辨率如无特殊说明都是和系统相同的3440×1440。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K分辨率)图形和综合得分方面,五套平台得分出人意料地一致,从四核心到八核心,从3.0GHz到4.2GHz,没啥不同,同时也说明,Ryzen已经跟上来了。
Unigine Heaven,平均帧率都在50FPS左右,几无差别,而评价得分也都在1250分上下,奇怪的是Core i7-6950X反而相对略低一些。
《文明6》,还是有点差距的,Ryzen 7 1800X相比Core i7-7700K慢了接近10FPS,Ryzen 7 1700相比Core i7-7700K慢了3FPS,但因为都已经达到了流畅水准,实际体验倒没啥不同。
游戏部分柱状图的横轴大部分从流畅基准的60FPS起步,所以彼此差距看起来会比实际上大一些,大家不要太在意。
《GTA5》选择测试结果中的第一部分,取平均帧率和最低帧率。
Ryzen 7 1800X、Ryzen 7 1700成绩差不多,比较稳定,最低帧率也都超过了60FPS。
Core i7-7700K表现最佳,完爆其他对手。Core i7-6950X则有些不太稳定,平均帧率很高,但最低帧率偶尔会降得很低。
我们记录了总成绩和三个子项目的成绩。Core i7-6950X整体领先,尤其是Goothermal Valley子项目得分很高,而关闭俩核心后该项目成绩又特别低了,和《GTA5》里边有些相似。
Ryzen 7 1800X、Ryzen 7 1700表现不错,都和Core i7-7700K基本在同样的档次。
【功耗、温度测试:清又凉】
说起功耗,大家肯定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处理器标注的热设计功耗(TDP),但这其实是关于处理器发热和风扇散热的一个指标,而不代表实际消耗的能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功耗的级别。
另外,AMD、Intel热设计功耗的计算方式不完全相同,其实没有直接可比性。
测试中,我们运行OCCT拷机项目中的CPU部分,持续五分钟后待状态稳定时,通过功率计记录系统功耗(不包含显示器),取一个典型值。
Ryzen 7 1800X系统功耗165W左右(TDP 95W),Core i7-6950X则超过了200W(TDP 140W),Core i7-6900K肯定会略低一些,但必然明显高于Ryzen 7 1800X。
Ryzen 7 1700、Core i7-7700K都在125W左右。
温度测试同样使用OCCT拷机,但一则散热器不尽相同,二则不同处理器的传感器集成、测量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尤其是Ryzen新加入了大量的电源管理机制,工具软件对它的支持识别也还需要完善。
从目前的数据看,Ryzen 7系列还是蛮清凉的,满载后核心温度只在45℃上下,从未超过50℃。
Core i7-6950X有点热很正常,接近60℃。Core i7-7700K也超过了50℃。
整体而言,Ryzen 7系列的能效表现很突出,无论功耗、发热还是温度都在理想范围内。
Ryzen 7 1800X作为在性能逼近甚至部分超越Core i7-6950X/6900K的情况下,功耗和温度都低了一大截,主流散热器都能应付。
当然,如果要发挥XFR技术的加速优势,或者超频,顶级散热器还是需要的,但基本没必要考虑水冷。
Ryzen 7 1700作为一款低功耗型号,实际功耗也确实降了下来,温度上也更低一些,非常适合主流档次的用户考虑。
【超频测试:依然全开放 有点小遗憾】
AMD Ryzen延续了此前AMD FX系列的开放性,所有型号都没有锁频,可以自由超频,而且在发布前的传闻中,Ryzen的超频潜力是非常强悍的。
AMD还特意开发了新的超频软件AMD Ryzen Master Utility,可以在Windows环境里轻松对Ryzen进行超频,不用去BIOS里调试再回到Windows测试超频结果。
当然,高级玩家依然去BIOS/UEFI里超频,而且那里调节项目往往更丰富。
注意,AMD此前的超频软件OverDrive不再兼容Ryzen AM4平台。
软件还是Beta版,虽然支持中文,但还没有彻底汉化完毕。启动就会有警告,超坏了自己负责。
这就是主界面,扁平化风格,功能相当丰富,可以直接调整CPU每个核心的开关,以及外频、倍频、电压,还有内存频率、电压、时序等,还能实时显示处理器的温度,并且可以保存五种配置,随时切换。
温度监控。
要想使用该软件超频,必须打开HPET,软件安装目录下可以找到,打开后需要重启电脑。
首先尝试默认电压直上4.2GHz,遗憾的是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调试,最终在1.45V的电压下达成了4.2GHz的频率,倍频为42x。当然也可以超外频,允许幅度很大,理论上140MHz都不成问题。
wPrime 32M成绩为9.076秒。作为对比,默认频率下的成绩为10.3秒左右,提升了大约12%,还是很明显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超频测试比较仓促,加上目前主板BIOS和超频软件都还不够完善,Ryzen的超频能力仍需要深度挖掘。今后如果有时间,我们会在更好的环境下对Ryzen的超频能力进行重新测试。
注意:Ryzen超频会禁用自动加速和XFR深度加速,直接锁定在超频频率,但是节能功能仍然在;开关核心和调整内存需要重启,其他实时生效。
按照AMD的说法,Ryzen系列一般都可以在1.45V电压下超到4.2GHz,但长期这种状态会对CPU寿命有影响,日常建议不超过1.35V。
快科技官方网盘下载:
http://pan.baidu.com/s/1c15CSMW
【评测总结:卧薪十年 AMD上演完美归来】
关于AMD、Intel之间的纠葛恩怨,开篇已经絮叨了不少,这里就不再啰嗦了。我们只说说产品和未来形势。
Zen架构消息陆续曝光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惊喜,号称最多40%的性能提升更是极具诱惑力,但恐怕最乐观的A饭也不会过于兴奋,毕竟大家都经历过推土机的时代。
虽然说我们不能要求每一款产品都完美无瑕,达到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AMD身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必须拿出一款足够优秀的处理器产品,才能提升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才能拯救这个行业。
Intel这几年肆无忌惮连续挤牙膏的行为大家都看在眼里,实在让人无奈。这一方面可以说是Intel战略重心转移,不再围绕PC打转,新工艺新技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更核心的因素还在于竞争力——AMD不雄起,Intel永远就不会有动力。
在长时间的期盼和忐忑中,我们终于迎来了Zen,迎来了Ryzen。这些天的各种报道和实际测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Ryzen 7系列真的没有让我们失望,AMD这一次真的做到了!
AMD所说的架构性能相比挖掘机提升不止40%而是达到了52%并非虚言!
那个充满战斗力、能带来高性价比平台的AMD又回来了!
Ryzen 7 1800X作为旗舰型号,8核心16线程,95W热设计功耗,居然已经和Intel最顶级的至尊版Core i7-6950X相去不远,要知道后者可是10核心20线程、140W热设计功耗,在国内卖到1.5万元的,Ryzen 7 1800X则只要3999元,还不到对方的零头。
同样8核心16线程的Core i7-6900K很遗憾这次没有测试到,但是从模拟测试和理论指标看,Ryzen 7 1800X的单线程性能可以与之相当接近甚至持平,而多线程性能可以是完胜的,更关键的是价格还不到一半!
Ryzen 7 1700作为一款偏向主流市场的产品,同样8核心16线程,在面对4核心8线程的Core i7-7700K的时候多线程性能可以甩开几条街,非常适合多任务密集型用户,当然单线程性能因为频率差太多就赶不上了,不过满足主流和中高端应用仍是没问题的。
别忘了,Ryzen 7 1700的热设计功耗可是只有65W,而且只卖2499元,比对手便宜了300块大洋。
Intel悠闲了好几年,大概也放松了警惕,没有料到AMD Ryzen真的能够兑现承诺(对手发布前还曾经公开泼冷水),性能直逼自己的得意之作,更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得多,性价比完胜。
虽然说Intel还没有什么官方动作,但是国外第三方电商已经迅速开始降价了,相信国内也会很快跟进。
在各种电子产品一片涨涨涨的浪潮中,在硅晶圆本身都供不应求要涨价的情况下,处理器居然还能降价,AMD立功了,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
不只是处理器,AMD这次的生态建设也很及时到位。300系列芯片组全面升级,各大厂商的主板第一时间纷纷捧场,可选余地极大。整机、散热器厂商也都很热情,各种产品都在陆续到来。
AMD这次将整个桌面平台统一起来,只有一个AM4接口,也堪称良心,不管选什么板子,不管上CPU还是APU,都不用考虑平台问题了,而且AMD还承诺,未来几年都会坚持AM4接口。
当然了,AMD Ryzen开了个好头,但后边的路还很长,尤其是继续完善产品、挖掘潜力。目前看,Ryzen 7系列毕竟是刚刚诞生,仍然有提升的余地,比如主板BIOS、驱动、软件等各方面的优化支持,一切做到位之后实际表现还有望更上一层楼。
AMD也必须尽快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争取更多生态厂商支持,完整覆盖桌面、笔记本。嵌入式、服务器市场。
AMD其实公开表示了,今年都会陆续做到,比如面向中低端的Ryzen 5/3系列将在未来半年内陆续到,笔记本移动版和Zen架构的APU都安排在今年下半年,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更是憋了一个大招在蓄势待发。
Intel这次完全可以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有点蒙了,但实力在那儿摆着,随时可以发起反击,包括降价,包括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AMD如何打好持久战,就是个需要慎重对待的大事,毕竟我们可不希望这么热闹的场面昙花一现,“XXX再战五年”这种说法也但愿永远不要再有。
AMD自然也深知其中奥妙,Zen的后续计划已经在进行中,我们将陆续看到Zen 2、Zen 3……工艺方面,AMD也将携手GlobalFoundries,直接冲击7nm。
【福利时间:锐龙Ryzen官方精美壁纸】
如果你是一位忠实A饭,或者这次被锐龙Ryzen处理器所折服,不妨来欣赏一下AMD提供的这组精美壁纸,包含各种不同分辨率,4K桌面、5K超宽屏、2K手机全都有,赶紧拿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