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科学地学习?

健身房一位朋友对我说:学习任何东西都是讲方法的!

我们很容易沉溺于提升“技术效率”的表面收获感,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认知效率”?

我们报名参加微课学习《如何写一篇10W+的文章》,学习最新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参加各种沙龙活动了解最新的知识。我们努力地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套路,看起来一直在成长。但是,一旦问题变了,场景变了,我们就要继续看新的文章,学新的软件,掌握新的套路才能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

一旦遇到问题就要学习新知识,这让我们掉入了追逐技术效率的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这个过程,其实是可怕的“老鼠赛道”, 在老鼠赛道里,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圈地打转。

现在我对学习的理解是,要想跳出这个老鼠赛道,可能需要换一种学习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学习那些能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实质的知识,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一打一大片,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我们认知事物规律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就是在提升 “认知效率”。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了解了这一点后,我学习知识时方法就不一样了:

1.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过去学习是花很多时间阅读,记录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加工这些信息。而现在我不仅仅记录让自己受启发的内容,还停下来思考: 这个知识和我过去哪些经验相关?我还听过类似的方法吗?

这么做,可能阅读时间会长一些,可是我常常会因此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到的规律联系,让我突然把很多知识串联贯通起来。这样做,也让学习发挥了复利效应:现在读过的书都会为我未来获取新知识提供帮助。

2. 询问和查找重要结论的原始出处

在古典老师的文章中看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或规律,我不仅仅要记住结论,还要更进一步做功课--寻找这个结论或规律的原始出处。

比如,你可能接触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就是记住了这个结论。然而,你去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训练的研究结果。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性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 构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和生活里

我们不仅仅是要知道一个方法,更要知道这个方法怎么用。正如我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的 “知识”的定义——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它就只是一个数据或者信息。如果你看完了一篇古典老师的文章,频频点头认可,但是生活照旧,那么你不配说自己拥有了这个知识。

你只有把知识用在改变你的行动上,才算真正拥有这个知识的第一步。关于应用知识,古典老师几乎在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每日践行”的版块。对于这个版块,我们必须真正地主动践行, 而不只是看完就算了。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这么学习的话,会不会太耗时间,效率太低了?我还有那么多新知识、文章要看呢。

其实,关于要怎么做,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的第一篇“发刊词”中就提到了: “最聪明的办法是用80%的时间学习每一个领域20%的精华” 。你不打通知识阻塞,只是追求看更多的文章,并不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你只是缓解了你的“知识焦虑”罢了。

我在《好好学习》中总结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心得,那就是—— 以慢为快。高效学习的秘诀就是,花慢功夫在真问题上 。正如《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的总结:

1.学习新知识回忆联系旧知识

2.遇到引证的地方查出处,深入了解背后原理

3.把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尽量记住对现实生活马上能用到的知识

我的补充:

学习之道:

1.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必须身心合一。比如讲话,不要三心二意,不想说就直接cut

2.任何艺术都从一开始专业化刻苦训练而来,比如演讲必须把稿子背的滚瓜烂熟,才能进一步专注提升台风,肢体语言,现场互动等。

精进:

理想的学习模式是,除了简单地吸收知识,学习者还要通过提问来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好奇地追寻答案,积极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打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高效科学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