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火车上消遣时间,提前缓存了几集电视剧,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这是记录汉武帝巩固汉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段壮阔的历史故事,其中有推恩令削藩、北击匈奴占大部分篇幅。
可以说这段历史是一部非常宏阔的史诗,当然为了展现完整的情节,电视剧从汉景帝时期开始拍摄,这样才能整清楚来龙去脉。
文景之治按照课本下定义是:西汉初期经过文、景两帝采取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方法,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当时社会出现经济恢复发展,国力逐渐增强的繁荣局面。文景之治固然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与积弊。
因为无为而治,所以朝廷作为比较少,匈奴问题一直采取妥协的和亲政策,我们不少公主都被白白送人了,并且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基础,高祖分封许多同姓王。这时候就有许多社会问题:匈奴扰边,诸侯王势力坐大,流民等问题。相对于匈奴人,刘氏诸王似乎对朝廷和国家的威胁更大。
这时候不得不说一个河南老乡: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景帝还是储君时的老师,教他学习尚书。景帝刘启从小一直对晁错的建议都很听从。《史记》中记载: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意思是太子很喜欢老师的政治主张,晁错也为刘启登帝做了不少贡献,但是由于晁错为人太耿直,用现在话说这个人又臭又硬,朝中很多功劳显赫的大臣都很讨厌他。
晁错从文帝时就开始喋喋不休的建议皇上削藩,惹的很多忌讳,景帝上位以后,更是比皇帝还着急,拼命让皇帝削减诸侯王封地。此举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首先来说是诸侯王的利益,其次是诸侯国官员,以及朝中与诸侯王有利益勾结大臣的利益。还有本来文景时期,天下在表面上来说是太平盛世,所有人都不想生是非,而晁错的举动会使汉王朝产生巨大的动荡。
无疑晁错这个人已经很危险了,快也熊了。
晁错的老父亲为了劝阻他力主削藩,离间刘氏的做法,恐为晁氏招来灭门之祸,从颍川老家赶来给儿子跪倒在地,但晁错态度坚定,晁父跳河而死。
汉景帝三年,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颁布《削藩策》对诸侯王进行大刀阔斧的削砍,激起众王怒,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联合起兵与中央政权展开军事对抗,因为诸王势力强大,中央战事吃紧,所以朝中上下都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来解决矛盾。起初景帝确实单纯的认为有可能,所以在万分痛苦的抉择后,把自己的老师兼当朝御史大夫晁错腰斩于长安街市。
其实可以看出,晁错之死不是偶然,按照当时的情况,多种原因导致晁错必须一死。首先,吴楚叛乱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其次朝野上下都把诸王叛乱原因归结给晁错,最后也因为有些诸侯王正处于犹豫不决的境地,他们可能并无反心,但是晁错的言论确实对他们构成极大威胁,杀死晁错,成为了亟需给天下的一个交代。看似不能根本改变大局,但是后来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晁错死后,吴王刘濞反叛欲自立为帝的目的昭然若揭,这使景帝剿灭叛军的决心加强,任周亚夫为太尉统帅三军,赋予绝对的军事权力,周亚夫采用避开吴楚主力的方法,用梁王刘武利用城池深固拖住敌军主力,然后从背后切断敌军粮食补给,从而使吴楚联军大乱,奠定了在最后决战的基础,取得最终的胜利。
晁错之死和西汉青年政治家贾谊之死成了整个汉朝政治上的最大悲剧。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晁错虽为御史大夫但在皇族夺权中成了牺牲品,两朝元老一代帝师最终却落如此悲惨的下场。汉景帝也为晁错之死感到非常惋惜和后悔,但是我想如果让景帝再选择一次,晁错还是会被杀,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不假。而汉景帝面临强大的诸侯王联合也不得不做出退步,即使贵极天子,有些事也是不得已而为,无奈又无奈。
太史公司马迁对晁错的个人评价有些偏向性格问题,有点咎由自取的意思,可能和当时政治环境有关系。
电视剧中,汉景帝刘启在晁错上刑场之前亲自给老师斟了一杯酒,痛哭流涕。晁错意味深长的说,有些事,到头来,真的还是真的。
汉武雄风北扫匈奴,南平百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依赖文景之治,藩王问题也得到彻底的解决,历史应该淘漉去偏见,让我们记住一位对朝廷忠诚不二鞠躬尽瘁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