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 ▏为“不连接”打call:读《深度工作》(4)



拆书 ▏为“不连接”打call:读《深度工作》(4)_第1张图片

浪客笔记:记录、分享阅读笔记、学习笔记、随笔杂谈。

全文约25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如果让你列举一下深度工作的障碍,相信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网络,因为这几乎是现实状况的直观反应:无处不在的移动办公;数不清的对接群;与PC时代不同,默认实时在线逻辑的社交网络等等。深度工作需要一定时间和注意力的集中分配,而当代个人的数字化生存境遇则让个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处于一种“时刻在线”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直接而粗暴的撕碎了个人的时间,时刻在线意味着时刻接收信息,以致于很多时候人好像变成了网络上信息收发的“路由器”,难以获得足够的时空资源进行深度思考整理,也就更加难以有实质上的深度工作。所以作者在深度工作的准则中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说明深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远离社交媒体”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说得比较含蓄,仅仅把远离的范围限制在“社交媒体”,而其远离社交媒体背后的逻辑以及针对当今的实际状况而言,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切断连接。

一、过度连接的事实

为什么要切断连接?这在实际中可行吗?可能很多人不止一次在心中产生过切断连接的冲动,同时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事实是,多数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连接不是不够,而是过度了。现在有可以装在手机上统计你个人使用手机和应用时间的工具,如果去统计一下,恐怕直面结果的时候多少还是会让你有些吃惊自己的一天有多少时间被各种网络应用分解和占用。这还不包括其他的连接方式占用的时间在内,比如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等。

比这种个人过度连接的事实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似乎存在着一条潜规则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的观念——连接有理,必须连接。引用作者书中的一段话说:“急脾气的人对于人们在手机上投入的注意力感到隐隐不安,怀念以前专注于某件事那种悠然自得的日子;然而电子发烧友却认为这种怀旧是卢德主义,很无聊,并且认为日益紧密的联系才是未来乌托邦的基础。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媒介就是信息”,但是我们当前在这个领域的对话却暗含了“媒介就是道德”的意味——你不是同意脸谱网代表未来,就是将其看成是人类的堕落。”

尽管作者本人无意参与这场辩论并且声明“深度工作并不涉及道德立场,也不是一种哲学论断,而只是从实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有价值的事情。换言之,说深度工作是重要的,不是因为分心是邪恶的”。不过其对于现实中个体过度连接和几乎有些强迫的连接文化的描述诊断无疑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低效的连接

互联网价值创造的源泉在于“连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连接数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连接与连接之间的价值分化。换而言之,随着连接变得平常和泛滥,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了绝对的稀缺品。于是回到个人的角度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自己算得上一个互联网的老铁拥趸,你的连接数量是否已经超过自己的承载能力?你的连接质量又有多好?正如前面所说的,恐怕多数人的数字化生存境遇未必有自己想象的乐观,像信息“路由器”一样的个体肯定多于像“数据分析利用服务器”一样的个体。

还有个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是:网络效率提升工具已经显现其双刃性,即在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同时,也同样可能扼杀效率。关于这一点,作者指出了当下存在的一种“任何益处思维”定式,即“把任何可能的益处都作为使用网络工具的理由。更具体点讲: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这些网络工具具有致瘾性——从那些对实现职业和个人目标有更直接帮助的活动中(比如说深度工作)抢走时间和注意力。”结合实际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问问自己:众多的即时通信软件究竟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是降低了工作效率?

不难发现,如果每个人都自己细细分析一番,恐怕很多人都会质疑自己的连接是否高效,甚至可以稍微武断点猜测,相当多的时候是低效的。过度连接给个人带来的信息过载和网络工具的使用不当会造成的直接负面结果就是损害连接价值。最近听到一个词:价值互联网。尽管对此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字面意义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逻辑值得个人在这个过度连接的时代用于自我反省:实时在线的连接对于个人而言,究竟创造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

三、习惯“离线”

这种说法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离线还需要习惯吗?所以不妨换种问法:你习惯没有手机的时间吗?因为太过于习惯“在线”,所以“离线”确实已经变成一件需要刻意去习惯的事情。对于此,作者书中提到一种被其称为网络安息日的方法值得参考:“这个仪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让你经常性地——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网络安息日的目的是让你懂得你在紧盯着屏幕时所失去的东西。”

离线的根本目的不是彻底地“反连接”,而是提醒自己时常关注连接质量和价值。更进一步,作者甚至用“远离社交媒体”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其深度工作四大准则中的一个。在现实可操作的层面上,远离基本是不可能了,也没必要。用有些夸张的字眼来说反对连接的话,本质上是在呼吁人们更加主动地选择和管理自己的连接行为。

这种选择和管理在作者看来有两个重要的切入点:一个是戒掉社交媒体的瘾。举例子说比如刷各种圈的瘾。另一个是尽可能不要用网络来消遣。“这个策略就是指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因为致瘾性网站在真空中才能活跃:即如果你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你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会减弱。”

小结一下,为反连接打call的目的不是主张个人彻底离线断网,事实上这在如今也不大可能。重要的是主动管理自己的连接行为,减少低效和低价值的连接,并且借由此实现个人具有更高质量的深度工作。试想一下,在那么多以效率之名的对接群里,有多少人是以获得连接来获得心理安慰而从未深度思考和组织过自己的工作?即表现为我在秒回信息,所以我在高效工作,这种状态跟作者在书里所说的需要通过表现得很忙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再次引用一下本书作者在书籍尾声借用的名人名言作为结尾:作者说:“我引用了作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我赞同这句话,比尔·盖茨也赞同。希望你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会赞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 ▏为“不连接”打call:读《深度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