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驱力,善用人才——哈佛妈妈刘老师的教子经

今天有幸向刘老师就子女教育请教了几个问题。刘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和善良的妈妈!成功帮助朋友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女儿进入哈佛大学。现阶段聚焦于七岁儿子的home school督导,也是成效斐然。儿子无论在中英文阅读、数学、同龄人社交融入和社会见识方面都甩同龄人好几条街。

关键词一:聚焦

刘老师在移民美加之后放弃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先是在教会做义工,继而进入学校做义工,然后进入教育部门,始终围绕着孩子的教育规划自己的工作。

刘老师也带着女儿做义工,女儿在此过程中养成强大的利他精神和领导力。现在在教育小儿子的时候,也摒弃了其他的赚钱机会,聚焦儿子的教育。

关键词二: 内驱力

刘老师提到,开启孩子的自我认知要优先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孩子的兴趣起来,情绪高昂,又能够主导学习的话,进度会很快。

刘老师的7岁儿子,在陈述自己为什么选择home school时,面对我们一众首次谋面的叔叔阿姨,列出了三点理由:1、要成为一个像姐姐一样对世界有所影响的人;2、可以去看世界,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3、不用浪费时间学习已经知道的知识,否则人生就会变成一堆破烂。

这番话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因为这个孩子年仅7岁,已经有了梦想,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价值观,懂得时间的珍贵。也懂得实现的途径就是要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去看世界,长见识。

要开启孩子的自我认知,实现以孩子为主导的学习,家长的角色是创设物质条件。孩子去主导学习的微观节奏。家长则把握宏观进度。在每一科为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资源——包括师资、交互式学习课件和纸质书等多种资源。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观察问题所在,并寻找适合的解决方式,助力孩子。

关键词三:人才下沉

选用对某一学科,或对某几个学科有体系化把握,有俯瞰视角的人才,来给儿童做启蒙。这样,儿童在接触学科知识的最早期,就不是在孤立地学习零散知识,而是在一个整体感十足的视角下,获得对这个知识的体验。有时甚至是数学、物理、化学一起习得。这一点如果以项目为驱动,是很容易做到的。回来和宝爸探讨了以后,宝爸很快找到了尝试机会,在和孩子玩乐高拼搭的过程中,引入了方形模块拼圆形的问题。

关键词四:放手

刘老师的女儿是在学校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在经历了基础的芭蕾训练之后,孩子虽然条件很好,但是不喜欢死板的芭蕾。于是刘老师只是让孩子坚持学习舞蹈,但是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她更喜欢的中国舞,后来又引导女儿学习了更有利于融入西方的国标拉丁。

结果女儿的拉丁达到了近乎专业水准。在女儿的学业安排上,刘老师非常注重学习的节奏收放。在学习之余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班。孩子周末有一天参加社会活动,另外一天则是完全放空的。

她的女儿呢?在这个放空的过程当中,玩蹦床,躺在蹦床上,享受独处。刘老师说,回顾起来,有忙碌有放松,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不能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过于紧凑。要让孩子有放空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独处。

这一点和华德福的“呼吸”理念暗合。的确万事有阴阳,平衡才是最自然的。

此外,刘老师分享了她的两种做法和效果。刘老师给女儿准备了很多经典书籍,而女儿喜欢看笑话书。不曾想这奠定了女儿后来的幽默感。所以在儿子的教育上,书目庞杂,更多是孩子的需求驱动选书。

刘老师的经历让我想到,家长很能干,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家长要适当地学会放手和示弱。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因为你认为的最好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

真正最适合孩子的模式,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我想起一个细节,以前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地为孩子解答。那么我知识范围以外的东西,孩子就无缘了解。而更好的方法是,我应该抓住这个兴趣点,示弱,教给孩子调查的方法,提供一些相关资源,让孩子就她的问题做一番探索。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小的探索项目当中,孩子就可以跨学科、跨阶段地学习到她需要的知识。今天的谈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意识到我女儿是一个非常善于提问的孩子,她的这一优点需要得到认真对待。

所以重要的不是成为全能型的、包办型的家长,而是善于把握孩子问问题的机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并巧妙提供资源供其学习探索。

关键词五:体育

刘老师的小儿子,体育课的频率达到了每天。学习的分别是摔跤和篮球。

我也很欣赏西方教育中的这一点。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更本源的追求,奠定人生幸福的物质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动内驱力,善用人才——哈佛妈妈刘老师的教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