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照不出便士的灰尘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照不出便士的灰尘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_第1张图片

以前,没有读过毛姆的文字,在读《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总觉得这个名字很诗意。Kindle里其实早就下载了这本书,但是一直拖拖拉拉没有看。昨天一个契机,连夜一口气读完了。


不得不说,毛姆的小说,可读性很强。通过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对照一下前两天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私以为单纯从这两本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还是会觉得前者的可读性更强一点。


在书本的导读里,知道了里边的主角原型,似乎是有高更的影子。但是我却读到斯特洛夫的相关章节时,不禁动容,我被这个小配角所深深打动了。


以往无论是影视还是小说,我都很容易以主角的视角来场代入感。但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我却首先被斯特洛夫打动了。尽管小说中将他塑造的形象有点过于卑微和不知所措,但是哪一个被爱情击倒的痴男怨女身上,没有过斯特洛夫的影子呢。所以,当斯特洛夫的痴不断升级之时,我依然深深的被这个角色打动了。


无可否认,斯特里克兰依然是小说中不可争议的主角。毛姆以“我”的视角,不断贴近、了解这个放弃了证券经纪人的职位,在中年之时毅然抛却生活,追寻内心理想而去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人。正如时下流行的一句网络语: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此可见,在历史长河中的任何时代,在广袤大地的任何地方,追逐理想都是不易的。所以那些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人,就显得尤为稀奇。请原谅我没有用“珍贵”,而是选择了“稀奇”这个偏中性的词汇。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名字,本来是源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在1915年对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的书评,里面有一句对主人公及其所代表的年轻人的评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于是将它当作了这本小说的名字。


毛姆对人物的塑造,简练而深刻。通过简单的人物素描式刻画,辅之于环境和情节的推进,一个个人物就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但是你却从不感到他笔下的刻意,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一切又自然的发生了。


所有关乎生存、理想之间的胶着,毛姆似乎并没有用力。淡淡地笔触,就将一副理想包裹下的惨淡,平静地铺展开来,任读者在其间捡拾自己的那一部分。相反,有些小说读起来,你会明显感到作者的力道之重,甚至个别时会有一种压迫感。但是读毛姆不会,至少《月亮与六便士》不会。


有人说毛姆一直很欣赏王尔德,甚至其经历与喜好都与王尔德相近。但是毛姆比王尔德幸运,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心态,毛姆似乎都没有太过悲情的状态,至少为外人所知的没有。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这句话或许用在毛姆身上更为适用。


回到《月亮与六便士》,回到斯特里克兰,回到“我”。后人或许会对斯特里克兰的理想与倔强评头论足,正如小说中“我”通过对斯特里克兰后半生的接触与听闻,所能感知到的一样。可是如若让读者身临其境,走到斯特里克兰的身旁,是否理解他的绝情与忘我,是否同情他的固执与贫哀,是否敢于效仿他的执着和倔强。


当我们选择远观并评价时,或许会因为旁观的缘故,有些人可能会为斯特里克兰“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而鼓掌,有些人可能会为他“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而懊恼。世人总以为这世间应该有其他折中的方法,应该有两全其美的方案。可是,殊不知,生活就是这样地吝啬,永远只给予你比较单一的选项。这就是生活的本色,决绝而慌张。


有人看不起六个便士的铜臭气息,有人看不上月亮高高在上的孤傲,就这样,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总会形成泾渭分明的不同阵营。可是,斯特里克兰还是倔强地选择了月亮,尽管他也需要不止六个便士来买面包、咖啡和酒。


其实,在月亮与便士之间,孰高贵,孰卑微?如果你认为月亮高贵,那么几人能够习惯它高高在上的孤傲。如果你认为便士卑微,那么面包和咖啡在生活中难道就一文不值。


或许,在月亮里,照的见便士的灰尘,在便士中,映得出月亮的莹洁。这,应该是最好的状态,最真实的生活。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亮照不出便士的灰尘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