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之别,在于“发心”---学论语《为政篇》第十四章

君子小人之别,在于“发心”---学论语《为政篇》第十四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写于20171101

        今天学习了《论语之为政篇》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字面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合群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合群。”君子和小人都好理解,本句重点是对“周”和“比”有准确的理解。

        先说说“周”。“周”是象形字,甲骨文里是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如田里种满了禾苗,非常茂密,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在小篆里则为会意字,从“用口”,善用口则周密。现在我们常用“周”来组词如周到、周全、周密。故“周”为周到而没有疏漏之意。在“周而不比”的语境里,与“比”相对应,指君子是“泛爱众”的,为人周全,尊重身边每一个人。

        再说说“比”。比是会意字。音为去声,音同“必”。在甲骨文里的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本义是并列、并排。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结合"小人"来解释“比”,理解为勾结之义。

        周与比,一褒一贬,周褒君子,比斥小人,译为“团结和勾结”,比较恰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团结只为共同目标的“义”,小人的勾结,则不过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罢了。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论语的注解,我认为是极好的。南怀瑾先生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亲仁“应从“泛爱众”开始,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就是“周而不比”,才算是一个真正君子的态度。而不管在什么地方,大家身边也都会有几个小人,这种人往往只看上不看下,见到领导谄媚哈腰,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喜欢站队,搞小团体。对下属则横眉冷对,颐指气使,甚至把有些辅助服务人员不当人看。这样就是“比而不周”,凡事都以“利”和“我”为中心。

        何以有这种差别?简单说,根本区别在于发心,发心出于“公”或“私”,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子小人之别,在于“发心”---学论语《为政篇》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