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十多岁(五):书单

我的二十多岁(五):书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早晨,闹铃扰乱了亚东的梦乡,他顺着床沿取手机关掉闹铃的时候,注意力被一条wechat消息吸引。那是林雪给他回的书籍推荐,三张图片,整整三页纸被签字笔占据:先是分类,再是作者,后是作品。一时间现代文学、国学、古典文学、英国、苏俄、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各国文学,看得亚东眼花缭乱。

    亚东回了一个简化了的蒙克的《呐喊》的表情。

    “佩服佩服!本来只想要几个零件,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个系统,学霸果然是学霸!”

      “这下子够你看一年了,当然,只是推荐,你也没有义务去看。”

      亚东没有想到多方几乎是秒回。

      “会看的,那么多经典,果然还是要看经典书籍。”亚东想起自古以来,各个成功人士都会提到读经典的重要性,仿佛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对了,你的推荐书单里为何没有日本的文学作品?我前面读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感觉很不错的。而且在kindle里面,一直都挺热门。”

    “感觉日本没有好的文学作品,护肤品倒是很好。”

    “畅销书有不少是日本作家的,比如最近大火的东野圭吾,还有大部分文艺女青年推崇的村上春树,虽然他的作品我没看过。”

    “但是我觉得不好看。很没品,比如《挪威的森林》,不就是两个神经病人吗,有啥好看的。”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电影,像《告白》,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觉得是很揭露人性的,看了挺震撼的。”

    “没看过,不过,更多日本作品,人性不人性不清楚,倒是给人心理很变态的感觉觉。”

    亚东想起了之前谁评价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作、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不尊重女性,乱伦。

    “那你如何看待文艺青年?”

    “有的是真文艺,有的是装逼,有的是趣味低。”

    “好吧。我是程序员里的文艺青年…”

    “你的文艺更多是画画、唱歌吧…和上面我说的还是有区别的。我更多指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及摆拍咖啡、附上'岁月静好'等等之类的伪文青。”

    “我觉得我最多的是自恋,哈哈。好啦,我要起床上班了,有时间再聊,学霸!”

    “嗯,好的。”

    “还有,多谢你推荐的书单了!”

    “不客气。”

    上班的日子,即便细节不同,也都是一天重复着一天。那天的亚东,更多是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否是没文化的低层次的人?读书对人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古人所说的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还是“修身养性”?书籍的魅力又是什么?他想起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朋友强烈推荐他去读《平凡的世界》,他两个月硬着头皮读了不到五分之一,相对于文字,他更喜欢图画,尤其漫画书,图文并茂总比干巴巴的文字要有趣多了。

    他又看了一遍书单,这使他想起大学自己在笔记本中抄的好像叫什么《一生该读的100书籍》的目录,两者有不少是重叠的,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名著的魅力和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他趁着中午休息时间,wechat一下林雪。

    “呃,为嘛把朋友圈清空了。”

    “没什么,眼不见心不烦。”

    “像我这种一天发三四条朋友圈的人是舍不得删的…以后还可以慢慢回味。对了,很好奇,你们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时都是看小说吗?”

    “想的美,很多要学的,很多理论知识,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美学。很多小说都是大学之前读的。《红楼梦》里面的诗词都是小学背的。”

    “真好,想想我小学所在的城镇,连一座图书馆都没有,想找漫画书画画,还得每年暑假等隔壁的县城的小哥哥给捎几本。那时候相当珍惜,都连夜照着画下来。”

    “真勤奋。对了,你大学专业为什么不选艺术绘画?”

    “我可以说因为成绩好吗?学艺术会有些可惜,而且,艺术学费比较贵,付不起。同样是敲代码,我们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费是软件专业的一半。有句话说的好,家里有钱,谁还去当程序员,当程序员就是为了賺钱。我本身对编程就没有多大兴趣。”

    “像我们学文学的,毕业后大部分去当老师了,高中的,初中的,或者继续读,有资格了去高校当老师,还有些就去做新闻相关的工作。”

    “哦,我还以为大部分去当作家了。”

    “作家哪有那么容易当。我认识的就没有。”

    “也许你是第一个。”

    “也是个穷作家,等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就更能体会萧红的《饿》了。”

    两人聊的倒是挺投机,渐渐地,聊天仿佛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二十多岁(五):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