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了,别让孩子也这样

前两天去看侄儿,着实被这小子的书桌给惊呆了。

不过巴掌大点的小书桌上,满满堆着《牛津英语》、《现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等辅导书,连一本能用来课外阅读的书都没有。

彼时,小侄儿正在写作业。我问他:“上次小姨送你的《捣蛋鬼亨利》呢,怎么没看你摆在桌子上?”

小家伙仍在奋笔疾书,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我丢到储物柜了。老师说读闲书没啥用,再说我做作业都要做到10点过,根本没时间看。“

我继续问他:“ 那你喜欢看课外书吗?”

小家伙有一点不耐烦:“ 喜欢啊,但课外书看多了无用啊。”

回想我的 8 岁,父母对我还是很宽容的。他们没有给我太多的学业压力,我可以放心大胆地看课外书,不管是经典的世界名著,还是霓虹国的新生派漫画。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尚不敢轻易地对一件事下无用定论。但我眼前这个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小男孩,轻而易举地对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无用做出了判断。

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了,别让孩子也这样_第1张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标榜 “ 有用第一 ” 的人往往辛苦而无趣。

高中的一个同学毕业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了银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就连传说中的 996 都满足不了他对工作的热情。

靠着超强度的高压工作, 他在毕业头两年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过得并不开心。

和朋友聊聊天,朋友跟他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他问朋友:“ 这个事情有什么用?” “能赚钱吗?” “多久有回报?” 如果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让他不满意,他就会寻思打断会话,重新寻找新的话题。

有时,他会跟大家诉苦,工作压力大吃不消经常失眠。我们建议他去学习禅意茶道什么的,放松一下心情。

但他总会以 “ 无用论 ” 挡下所有好心建议:“ 这些东西对工作没啥帮助,没有必要去做。我越来越不敢停下来,害怕一停下来,所有得到的都会失去,又变成一无所有。”

最近,他和同事竞争片区负责人中失败了。当他想要找人诉苦的时候,却发现朋友们开始远离他了。

我们不喜欢和追求 “ 有用 ” 的人相处,面对他们会有压抑的感觉。

但我们又会在不知不觉中把 “ 有用 ” 作为一个标尺,用来丈量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题。

孩子想学奥数?

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吗?有一定帮助。

拿奥数奖牌对升重点初中有帮助吗?好像有的。

那一定要学。

孩子想去孤儿院当义工?

对提升成绩有帮助吗?貌似没有。

对升学有什么好处吗?好像也没有。

那么他还是别去的好。

孩子想和邻居家的小宝交朋友?

小宝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喜欢玩王者农药?

那要叮嘱他离小宝远一点,孩子身边的小伙伴一定要品学兼优。

我们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有着明确的收益。孩子他能不能从事情中获得乐趣,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

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了,别让孩子也这样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 blog.sina.com.cn

但生活哪有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  有用 ” 代表着 “ 确定 ” ;而 “ 有趣 ” 恰好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 “ 不确定 ”。

一旦一件事被要求必须 “ 有用 ” ,事情就明确得无趣起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把是否 “ 有用 ” 作为孩子做事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么会让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社会兴趣等重要品质都会一一消失。

追求有用的背后,是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我们把生活看成百米冲刺的赛道,生怕孩子落后了一点点就会输掉一切。唯有让孩子全力前进直达终点,我们心里的大石头才能稍稍落下来一点。

可是,当孩子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走过了前半段路,却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比赛,他们又该怎样去走好未知的下半程呢?

有一个做平面设计的朋友曾说过:“ 说实在的,学会设计很容易,但要做出成绩就很困难。我发现能拉开设计师之间层级差距的,往往是那些有趣但没用的东西 ——好奇心、美感、沟通能力、对资讯潮流的敏感度。”

我想各行各业,大抵都有相似的地方吧。

少年时林肯家境贫困,他没有在大学里接受过专业的教育,为了生计甚至当过摆渡工人、园林工人、船员。

林肯最热爱的是历史和文学,尽管这些东西对青年时的他找工作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却有极大的影响。

17 岁的乔布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 “ 有用 ” 的专业顺从了自己的兴趣—— 去听被人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美术课。

没想到,此举让他在 10 年后设计苹果电脑时做出了最美的字体。

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了,别让孩子也这样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blog.sina.com.cn

2005 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去学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漂亮版式。”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在开学典礼时跟学生说:“ 当我同已经毕业 10 年、20 年、30 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 ‘ 无用 ’ 、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

这样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这些事情无一不在告诉我们: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很多看似在短期内无用的知识、无用的经历,很可能会让我们及孩子受用终生。别拿着 “ 有用 ” 的标尺去丈量孩子们的兴趣,别用短期视角去衡量它们的长期价值。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 有趣是为未来准备的,是为未来未知准备的存款。”

深以为然,如果一切都为了 “ 有用 ”,那么生活该有多无聊。

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希望孩子们可以不用做有用的人,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成为有趣的人。

让孩子们去学习无用的知识,从无用的经历中去感受世界,方能让孩子们的心灵逐渐丰盈,体会到生命中最真挚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了,别让孩子也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