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

最近,斜杠青年这个词出现得越来越多了。

这跟经济下滑,生活成本高,白领职业前景不明,工作含金量越来越低有关。

“斜杠青年”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slash,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尔伯的作品《双重职业》。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职业,而倾向于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多种身份的生活方式。

这些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用斜杠来区分自己的标签,比如高晓松歌手/作家/主持人/商人。

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_第1张图片

斜杠青年,听起来多么高级,感觉有三头六臂,能花样打出组合拳。

可有的人的斜杠,怎么看都更像是一种消耗。

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没事做出去开滴滴,觉得自己已经是斜杠青年了。每天两小时交小孩子学轮滑,还有五万块钱在股市里当韭菜,美其名曰“证券投资”,也觉得自己斜杠了。

这么斜下去会怎么样?

我忍不住想起了小区超市门口的熟脸——老李头。老李头没什么技能,十几年前就下岗了,打过几份零工。如今已经奔六的人了,白天在超市门口当保安,换了班后运点花过来卖卖。不当班的日子,依然坐在超市门口的马路牙子上,支个摊子写着“通管道,搬家具,回收礼品……”。又有正职又做生意还懂金融,妥妥的斜杠老年。

他很勤劳,估计收入也还行,但他做的事全部属于拿时间和力气换钱,且转换率不高,每一样工种的附加值都很低,工种与工种之间也没有协同效应。

好多人所谓的斜杠,不过是因为做不好主营业务,于是想办法兼职赚点辛苦钱。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使用多重滤镜,企图模糊焦点。

知乎上的“好奇心研究所”早就写过,一个四流作家可以把自己斜杠为: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油画科班/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银匠/业余诗人/资深西藏拉漂/资深丽江混混/黄金左脸/禅宗临济弟子。除了“丽江混混”现在听来显得面目可憎,其他一切标签看上去都神秘而唬人。这么多斜杠的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还得打个问号。

其实斜杠有一个基本标志,就是每一个斜杠的身份都得能赚钱。否则,不能赚钱的最多算业余爱好,比上面李老头的兼职打零工还不如。

人的精力有限,能同时管理好一种以上事业的人并不多,硬要这么做,反而容易顾此失彼,两头皆空。不能专注,不能随叫随到,实际上也是某些职业或行业的大忌。

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_第2张图片

如果不存在上面的问题,那么,有两种斜杠模式是比较可取的。

第一种是用不同的技能搭建不同的职业身份,先用主要才能做A事业,养活自己,再用兴趣做B事业,两者虽然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事情,但做了B之后对A会有所加强,形成正向循环。

A和B两项事业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再反过来加强本尊的个人品牌。用贾跃亭的话说,就是“生态化反”。

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_第3张图片

奇葩说的多位奇葩,就是典型的AB同开型斜杠青年。

艾力本职是新东方英语老师,上了节目后更红了,经常一边讲话一边宣传自己写的书,现在都能去长江商学院讲时间管理了。

范湉湉最早是演艺圈的边缘演员,节目里各种拿生命辩论,个人形象立起来,很快得到了湖南卫视真人秀的出演机会,今年蔡康永导演的电影上映,也没忘记带上她一起飞。

至于臧鸿飞,在没带着一头脏辫上节目之前,恐怕出了摇滚圈外,就没几个人认得他了。如今边录节目边拉着马薇薇做口水歌,瞬间就能冲上主流音乐排行榜。

对潜力网红和演艺圈小透明来说,能上这样一个全方位展示自我的说话节目,实在太划得来了。他们的才华挡不住,他们的形象更鲜明,他们原来闷头发奋而不得的本职领域,现在随时有新的邀约跑来。

第二种,更适合普通专业人士,就是以一项技能起步,把它修炼纯熟,然后围绕着它发展多种身份。

我大学里有一位很厉害的宏观经济学老师,年轻时公派出国留学,接受了非常严谨的正统学术训练。回国教书后,她一面著书立作,一面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开始炒股票炒期货,看准了大趋势年纪轻轻获利颇丰。

有了实践经验输入,她输出的文章更有实操价值,年纪轻轻在当地已小有名气。邀请她讲课的各类企业和机构多了起来,后来还担任了两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至此,这位老师靠着一项本事起家,慢慢拓宽事业边界,大学教授、独董、培训师、投资者等身份形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闭环。

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_第4张图片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边际效用很高的斜杠方法。

打开另一个领域,对他们而言不必花费太多力气,但收获巨大,能让原有的事业和新增的身份同时精进。

斜杠不易,要选就选有成长性的方向,与原事业正相关的领域,自己中意并且能长期坚守的地方,这才值得你用湿重的雪球滚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测下一个要烂街的词,就是“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