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想

        涵香年龄比我小,但学习心理学却胜出我许多。最近读的几本心理学著作,大都是从她那里借阅的。

        这几日,读的这本书叫《走出焦虑风暴》,作者是韩非。与外国的译著不同,国人写的作品读起来感觉更顺利,不那么隐晦,内容也更好理解。

        涵香读过的书,里面划了不少重点内容,也有批注,足见她读书的认真、细致。这对我来说,无意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读到她圈注的地方,我格外用心,好象看到了她阅读时的思考轨迹。

        自从跟江西袁运录老师学习后,我对口吃原理与矫治已略知一二。因为自身就是从口吃病中走出来的,所以,对这个方面,理解更透彻。如同抑郁症的康复者,其对康复路径的感悟,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

      《走出焦虑风暴》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边读,边思考一些问题,是我读书的一个习惯。

        关于焦虑障碍,作者指出:所有的焦虑障碍,普通人对大部分“症状”都是有所体验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到焦虑难耐、肠胃紧张、头痛烦躁,但他们并没有把这种表象症状当成病,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如河水任其流淌,而一些苦恼的心灵,总是认为“不应当”,拚命想要除之而后快,因而这般执着消除的心,反而进一步强化了“病感”。

        我想,这就是焦虑之所以成病的原因。

        由此,我想到了口吃病。在袁运录老师的“秋水理论”中,口吃和口吃病,是一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概念。大众的认识,口吃病就是个习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诸如“发音法”之类的传统矫治思路。但真正懂口吃病的,却认为这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复发是必然的。袁老师认为,口吃病是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的综合体,其本质是记忆,是条件反射。

        上面我引用的《走出焦虑风暴》中的那段话,如果放在矫治口吃方面,也同样适用。

        你是一位口吃患者,不妨想一下,你的口吃病是怎么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刺激下,发生口吃现象,是常有的事,正常人也会遇到很多。如向领导、向权威人物汇报工作,内心的忐忑不安,是人之常情,有些吃音也在所难免。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遇到紧急情况,剧中人也会出现“他,他,他.....”的口吃现象。这种情况,常人并不多虑,过后也并不过于回味、探究,并不反复纠结。

        但作为现在的口吃患者,你回顾一下当年你是怎样做的。为了特定情形下的个别吃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如老牛吃草,反复咀爵,如过电影,在头脑中一遍一遍地播放此情此景,并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这也就是埋下了口吃的种子,以后每遇类情形,条件反射地又口吃了,如春种秋收,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就是口吃的原理。要想根治口吃,就要知道口吃是怎么来的。口吃患者和非口吃患者,本质区别,不是吃音的多少,而是有无心理障碍。

        其实,口吃即人生。记得那年参加袁老师的网络课程,结业后,我问老师,能不能推荐几本参考书,供我进一步学习?当时,老师开列了几个书目,有《道德经》,有《了凡四训》等。那时,我有些懂,但还不是完全懂。后来的康复实践,让我彻底明白了,老师强调的是放下的人生态度,完全放下了,真正放下了,口吃病也就好了。

        当然,在康复过程中,老师还教了我们一些技术要领,但那是起辅助作用的。

        在涵香的帮助下,开设了。一些心得体会,我会陆续写出来,主要是考虑能帮助到有心理问题的朋友,特别是口吃患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读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