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4.10:无适无莫比于义,不信不果安于仁

「里仁篇第四」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无所当为,无不当为,只要合于大义。”

【注释】

“天下”,可指人,亦可指事。但若联系后文的“义之与比”,则以指事为宜。

“适”,本义为往、到,引申为“当为”。

“莫”,本义为无、勿、不可。引申为“不当为”。也有人将“适”、“莫”解作“亲”、

“疏”,今不从。

“义”,仁的理性实现路径,亦即仁道。也可译作大义、公义。

“比”,合也。类似用法如《礼·射仪》中的“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

【评析】

本章中的“无适也,无莫也”,与《论语·微子》中的“无可无不可”所表达的意蕴甚为相近。其所主张的,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择手段。而是为了实现大义,在行事的路径和策略选择上的无所拘泥与善巧方便。它实际上是对儒家大智的一种体现。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和“恭”统属于“适”;“义”和“礼”统属于“义”。因此,若信不近义,可以无“信”;恭不近礼,可以无“恭”。这就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亦同此理。

《了凡四训》里载有这样一段公案,说的是在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有几位儒生向当时的高僧中峰禅师请教何为善恶。有人说:“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詈”音“立”,责骂。笔者按),中峰说:“未必然也”。大家又说了其它各自认为的善恶情状,中峰皆谓不然。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故为人理当“敬人礼人”,而不应“詈人殴人”,这是世所通行的行为规范。前者即是当为者,是“适”;后者即是不当为者,是“莫”。但是在合于义的前提下,这一常规又是可以被打破的。因此中峰告诸儒生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就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我们在本篇第二章中曾介绍过《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所引用的“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这两个例子,也是对本章精神的诠释。

华夏文化崇尚乐善好施,以“施恩不望报”为“适”。子贡从别国赎回鲁国的奴隶而不接受国家补偿,本来是“施恩不望报”的高风亮节,但却受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而子路救完落水者后收了人家答谢他的一头牛,竟然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其原因就在于:子贡的“适”有害于使鲁国社会风气好转这一大“义”,而子路的“无适”则恰好相反。因为当时的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子贡不受金之举,无疑会令那些受金者陷入不廉的道德困境。但若不受金,则赎人之举又无以为继。因此,孔子认为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从别国赎回奴隶了,这就跟现代扶倒地老人而被判担责一样,将会极大地打击民心向善的意愿。而子路拯溺后的受牛之举则会让鲁国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救人于危难,民风便会逐渐好转。

儒家主张仁道,反对犯上作乱,但同时又将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奉为圣人,这让一些人很不服气,认为儒家的主张自相矛盾。《孟子·梁惠王下》中就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和孟子之间的一段有趣对话。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说:“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齐宣王紧接着问道:“臣子犯上杀死君主,可以这样吗?”

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回答说:毁仁者叫“贼”,害义者叫‘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诛杀了一个叫纣的独夫,没听说弑君。

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在其所著的《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又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东汉班固在其所撰的《白虎通》中说:“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可见,“君”在本质上只是替天行道者,是民权代言人。为君者若群下离心、违仁悖道,君也就不成其为君了。因此,武王“诛一夫纣”并不算是“弑君”。可见,“犯上”虽然是“莫”,但若独夫当道、毁仁害义,民众便可起而收回君权,这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自尧舜禹三代之后,民众要收回君权,就只能靠以暴易暴。汤武革命虽然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但以短痛止长痛毕竟并非尽善之法。是故子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但古时并没有适合大一统的民主模式,更不具备在大一统下施行民主的技术条件。因此,中国自秦以后,便始终沦陷在走马灯似的王朝更替之中。

近现代西方民主模式出现后,儒家学者终于发现了终止以暴易暴这一权力更替模式的可能,因此才有了近现代众多儒家知识分子为维新变法而奔走疾呼,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只可惜华夏文明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权力始终被专制集团以暴力手段百般挟持,孔子所谓“尽善尽美”的仁政之道至今仍遥遥无期。

善读「论语」4.10:无适无莫比于义,不信不果安于仁_第1张图片

“善读「论语」4.8-9:朝闻道夕死可矣,耻恶衣未足与议”被锁定,读者请移步知乎平台阅读,链接如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72867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4.10:无适无莫比于义,不信不果安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