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DK系列
作 者:【英】 H.P.威尔默特 著
H.P.Willmott
领读者:Tensilecam
H.P.Willmott简介:
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战争研究部前高级学者、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战争与社会学会”前高级访问学者,并兼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及特隆赫姆挪威皇家空军学院讲师。
导读:
本书是最权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图文典籍,采用图像全景式再现全球性战争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之大、损失之重,令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回顾时依旧不寒而粟。人类史上历次战争,从未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般,对世界格局的变化生产决定性影响;也从未像这次大战这般,以庞大战争规模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伤疤,以致不敢碰触,仅以“大战”作为其代名词。无论在陆地、海洋或是空中,战争无不野蛮而惨烈。历届学者以各种新颖的视角诠释这些重大战役,形成一战研究的主基调。与此同时,著名历史学者H.P.威尔默特超越传统思维与文体,对一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第一次世大战微妙复杂的爆发原因及其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影响方面形成了自已独特且敏锐的分析与见解。从1914年大战前夕剑拔弩张的欧洲,到《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从欧洲战场大幕拉开到两大阵营的战舰攻防占,本书依托翔实的史料与珍贵的图像,全景式解读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及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与战时的社会现状,并深度探寻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损失最为惨重的人类灾难之一。厮杀的战士们生动面孔,来自前线寄向家乡的家书,以及思家忧国的战争诗歌穿插在作者冷峻的笔峰下,揭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尘埃遍布的盔甲,使读者得以窥见其本真面目,更为重要的是,以这种全面的视角提醒读者,有着“战争终结者”之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影响-----骇人听闻的惨重伤亡。本书更有专章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馆、战争遗址及博物馆的精美实用资料,方便读者参考查询。
战争是残酷的、充满侵略性的带有悲剧色彩,但战争的结果却为现当代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战争是恐慌的报复、惨痛的经济倒退,但战争给新的独裁者带来的却是策动的契机。
一、战争之路开始(1878-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欧洲处于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当战争威胁初见端倪时,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寻求解决之道,这些努力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避免一战的爆发。然而,那些大国实则无惧战争:工厂生产了新的舰船、火炮和枪支,庞大的常备军时刻待命,并准备和制定了周密的战争计划。可是到了1914年,战火一触即发时,这场灾难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之前所能想象的程度。
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地利大公斐迪南和他的妻子被来自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刺杀,并不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终于在1914年的欧洲爆发,在寻求权力平衡的过程中没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大国关系,需要通过战争来打破局面。当时,欧洲有二类级别上的绝对“大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是第一级别;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国是第二级别。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德国取代英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因为工业实力和人力资源方面,德国的光环让法国黯然失色;奥匈帝国和俄国越来越难以维持自已第一等级的地位;而意大利仅能拥有的是一个空壳,与它的经济、武装力量或军事能力没有丝毫关系。因此,欧洲内部在各国开始工业化之后产生了一个不稳定因素,法国和俄国由于没能在经济是实力方面追赶上德国,而组成了一个联盟,以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从而使得两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实力均衡。随着国家权力、人口快速的增长,无独有偶,欧洲主要国家均选择了不断征兵快速提升了军队的数量;由于工业化和帝国霸权迅速扩张,欧洲经常爆发局部性战争,尤其是在巴尔干岛战事频频,并逐步积累,最终发展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而,除了直接参与战争的敌对双方,它们还分别勾结了列强以参与调停的名义来帮助它们。而列强们表面上是在调停,暗地里则是在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二、战争全面爆发(1914年)
欧洲已为战争准备了20多年,然而当它在1914年爆发时,人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也不清楚这样一场涉及整个欧洲的战争到底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奥匈帝国、德国、法国和俄国这些国家都发动了攻势,但没有一个是按照自已的预期方向取得完美胜利的。即使遭受了令人为之心碎的失败,失去了成百上千的战斗人员,但是为能够使战争继续强撑下去,军人在尽一切可能地征召足够多的预备役人员。
法国一战之初接连的战败,就德军攻占中立国比利时一事来说,法军并没有太多过错。然而,法国作战计划的弱点在于它完全是由高层头脑臆想出来,没有听取情报部门的缜密分析;没有预料德军会从比利时进攻法国;也没有预料到德国会采取保守阵型……天真的没预料到,让法国重蹈1870年的覆辙。好在盟国俄国击败了奥匈帝国,但是又被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同年12月俄国放弃了坚守罗兹。在这一年里,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皇帝都失去了他们各自最精锐的部队,接下来都只能依赖他们的盟友来艰难度日。东西部战线的拉剧战,应景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混乱局面,俄国虽然成功的在东部战线躲开了德国、奥匈帝国三个帝国军团追击,但它的失败是最严重的,12月6日俄国不得不承认败局,放弃了罗兹,退守望到华沙一带;随着塞尔维亚在12月15日重新接管了首都贝尔格莱德,奥匈帝国对其发动的第三次进攻也彻底失败。尽管德军在两场大战中都收获了失败,但他们在该年末的战术中还是显得高明得多。
三、扩大了的战争(1914-1916)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本质上仍是一场欧洲的内战。它最初是由欧洲大国间的关系恶化引起的,随后蔓延到其他大洲,最终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协约国努力在国内征兵的同时,为了让协约国的兵力达到与敌人对等的数量,英法帝国甚至从其遥远的殖民地向欧洲战场输送兵力。
新的战场迅速燃烧到了欧洲以外的多哥、喀麦隆、东非和西南非洲、东方等殖民地国家;战争的旋涡不断把奥斯曼土耳其、埃及、波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印度等等国家卷入其中。各殖民地国家为战争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工业上,人力和劳动力的大批输入尤为至关重要。战争也将国家独立自主权的观念带给了受压制、奴役民族的人们。
四、消耗战(1916年)
1915年,英国和法国依然没能打破西线的僵局。战争的车轮仍在不停运转,随着1916年的来临,双方又开始准备新的较量。英法两国计划在1916主要年的夏天向索姆河发动主要攻势。“凡尔登会战”和“索姆河会战”都是规模宏大的消耗,吞噬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却收效甚微。协约国只在东线“勃鲁西洛夫(Brusilov)攻势”中取得过短暂的胜利。
战争面临新的现实问题:西线的僵局、堑壕体系、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线的与日俱增的战争成本不堪重负,致使粮食短缺及定量配给;和平主义反战派越来越容易激起大众的愤怒。每当战争来袭,女性总是会扮演护工、伤亡者和受害者的角色,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竟然大到了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号召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投身服务战争中。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迅速扩大,在各个领域中的身份变化更具深远意义,这也意味着这些领域里女性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五、绝望叛乱和革命(1917年)
协约国希望能在1917年获取胜利,但由于法国春天时对埃纳省发动的攻势失败,胜利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之后不久,一支士气低迷的法国军队发生了叛乱。随后,英国在佛兰德斯发动了一次攻势,但显然毫无效果,而且导致英法军队对战争愈加绝望。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达到高潮,随后,俄国的俄国的绝望情绪更加强烈,很快就退出了战争。
当时,英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并摧毁威胁他们的德军U型潜艇。英法两国试图将美国卷入战争,但美国既定政策是保持中立。1917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时,共有8艘美国船舰沉没,促使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更为广阔视角的战争。之后,虽然美国一直保持着“参战国”的身份,但从未加入协约国。
六、伟大战争的终结(1918年)
随着大批美国军队的到来,德国军队深知,在1918年伊始之际,他们必须确保在与英、法两国的春季交战中取得胜利。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展开了5次进攻,尽管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始终没有实现决定性突破。直到7月,协约国准备反击。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国们也正在其他战线上竭力地避免崩溃。
夏末,德国的3个盟国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国内的特困时期,这是一个灾难,而冬天的来临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而且德国军事上的连续失败让他们看不到任何占领他国领土的希望。除了同盟国还有各自的特殊情况,这些都导致了它们在1918年秋天的溃败。
七、新世界的秩序(1919-1923年)
“巴黎和平会议”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欧洲的仇敌相互和解,化解仇恨,但是当欧洲地图因这次会议被彻底改变时,欧洲再次的战争便就此埋下了伏笔。中欧和东欧人民所经受的艰苦和俄国的改革导致了一段时期的政治动动,由于这些动乱,极端主义领导者得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勉强说,民族自决原则已经被所有党派接受了,但要把它付诸实践却没那么简单。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土尔其的解体使整个东欧几乎陷入空白;芬兰和波罗的海诸国都获得了独立;在18世纪后期消亡的波兰也得以重建......
世界大战战场遗址似乎比任何其他社会矛盾都更能引人遐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冲突的本质解释。在战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是静止的,伟大战争的恒久遗产被记录在战争发生的土地上。然而,这场战争影响是如此的长远,有先见之明的政治家曾预言:“25年之后我们还会有一场战争。”虽然没有人会认为这场战争值得发动,但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战争也带来了一些社会效益;像大多数战争一样,刺激社会做出了相应改变;像斯大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等等人物也不会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