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没进步,因为陷入了3个误区

有的人一年读了300本书,拼命挤时间读,为了怕自己偷懒,甚至还参加了社群坚持打卡,但是发现读完以后完全记不住;

有的人购买了一年的读书会VIP会员,每天听本书,感觉很高效,知识量提高了很多,认知被一次次刷新,但是没有实际成果,没什么进步

然而,看看别人,却能在写文章做演讲时,旁征博引,一本本书籍的内容信手拈来,把知识点运用得如鱼得水

再看看别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突破了自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同样是读书,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我自己时常也困惑,到底该怎么通过高效阅读,获得快速进步?


读了那么多书没进步,因为陷入了3个误区_第1张图片
《实用性阅读指南》

看完《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读书一直存在误区,正是这几点严重地阻碍了我的进步。这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这个人,他的经历非常典型,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不同阶段也经历着和我们一样的读书烦恼,高手不是一天练成的,踩过坑的人才更有发言权:

学生时期:不读书——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为0 (囧)

初入职场:讨厌读书——被迫阅读,吃了不少苦头(苦)

30岁以后:一年读300本——拼命读,感觉完全记不住(拼)

后来:参加读书会——有效率,知识量提高,但是常常没有体现成果(蒙圈)

最后:坚持不懈读书+持续行动——成为读书高手、研讨会的自由讲师 (高手)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一共156页,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在讲“如何读书高效地获取知识”,而另一半的篇幅在讲“如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所以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知行合一”,他所说的读书也主要是指“商业类的书籍”。我们大多数人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很容易陷入下面这3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读书没有搞清楚目的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的那些书,“当初为什么要读?”我想了一下,很模糊,比如有下面这些:

听到某某大咖或者朋友推荐过这本书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看这本书

豆瓣评分都9分以上了,看起来不错

……

再仔细思考,这些真的是“目的”吗?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读书的目的根本不明确。这些表面上的“目的“都不是真正的目的,只能算是“理由”。因为“目的”是指期望达到的结果,而“理由”说的是去读这本书的原因。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在开篇就重点指出:读书一定要带着“目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只有明确目的,知道“想通过本书获得什么”,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去关注自己想要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怀孕的人常常会发现满大街的孕妇变多了,买了香奈儿包包的人也会发现有很多人背这个牌子的包包,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我们关注了,注意力集中了,更多的信息就会进入我们的大脑,而平时我们会视而不见。读书的时候,只有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才会吸引我们去思考和体会,而其余的部分可能只是“看了”而已。

有资料显示每天至少有400本新书出版,书籍浩如烟海,只有根据我们的知识体系架构,需要读什么书再去有条件地做出选择,才不会盲目。这个时代,信息资源太丰富了,有目的地选择读什么将会比读了多少更重要。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就算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用来读书,也不过只能读到沧海一粟。锁定我们的目的去读书,才能让读书产生持续的价值。

对策:

读书一定要设定目的,这个目的要和“行动目标”相关。比如阅读《实用性阅读指南》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如何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然后我在阅读的时候就会重点关注和这个目的有关的内容,当我学习到如何做笔记的时候,我就会按照书中提供的划线写备注贴标签等办法来立即实施。

读了那么多书没进步,因为陷入了3个误区_第2张图片
划线做备注笔记

第二个误区:思维导图存在一个严重的思维漏洞

我在读书的时候,为了帮助理清书的架构和逻辑关系,通常是绘制思维导图的。一般做法是总体框架做一张导图,个别重点知识点再另外认真地去做。《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强调的是“实用性”,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读完这本书我应该采取哪些行动。而这一点,我过去从来没有实施过。这也是读书缺乏目的性带来的后果。

对策:

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追加一个重要的分支“付诸行动”。这是一个思考“知识”和“目的”联系的过程,如果缺乏这一步,知识就好比扔进了一个存储箱。然后这个存储箱会越来越满,压在下面的慢慢就失去了价值。比如阅读《实用性阅读指南》的如何做读书笔记这一章节之后,我就追加了这样一个分支,这就好比是给自己的行动指南。

读了那么多书没进步,因为陷入了3个误区_第3张图片
添加“付诸行动”


第三个误区:以为读了书就增长了知识

“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这是成甲在他的《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出来的。如果我们读了一本书当时觉得非常认可,写得真好,但是读完过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未发生过任何改变,那么这并不算是增长了“知识”,只能说我们又获取了一些信息而已。

信息需要经过思考加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经过实践运用才能转化成能力。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用了50%的篇幅来解决“书”与“能力”之间转化的问题。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行动”。怎么来付诸行动呢?

对策

1.从书上设定目标:遵循SMART原则,目标设置要清晰,是可预见,切合实际能达成的,有时限的。比如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可以设定一个目标“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并结合实际运用体会,写1篇读后感发布到豆瓣和公众号等多平台”

2.想象达成目标以后的样子:一年至少可以读完12本书,写完12篇原创文章。对于我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提高,能积累更多热爱读书写作的粉丝,为将来的文字变现打基础。

3.找到现状和目标的差距:现状是读书没有目的性,太乱太杂,并且没有明确的输出计划。今后要有选择地去做主题阅读。比如读完这本书之后,打算再继续去读《高倍速阅读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等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

4.把行动告知于人,立即行动:此时此刻,通过写作发布这篇文章,我就正在践行,已经出发在路上。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

读那么多书没进步,那是因为我们盲目阅读,不会高效阅读转化成需要的自己需要的知识;

读那么多书没进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行动,无法把学习知识转化成自己成长需要的能力。

“知行合一”让读书产生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那么多书没进步,因为陷入了3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