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背后

【读书】写作背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漂洋过海的鱼

(一)

这题目挺胆大的,也挺没皮没脸,就我这一锤子不到还敢说写作,多少以“码字”为生的都不敢称自己是在写作。我其实更没胆了,这话我基本不说,怕遭人耻笑。但是,慢慢地,我开始思考这件占去我很大一部分业余时间的事。大家知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它培养语文老师的,中文系的研究生就更不是了,说低点,它指向“研究者”,说高点,它培养"学者"。我呢,两头都不靠。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生学习,我常感觉到,我此生与学术的缘分恐怕不够,只是偶尔会被精彩的学术文章吸引。比如说,我比较喜欢一本学术杂志——《名作欣赏》,一是刊物的质地我很稀罕,简单、干净,像个“纯文学”的样子。其次是里面的文章有理有据,还不枯燥。大多数情况下,我没翻几页学术性的文字,就投入《诗刊》《广西文学》一类纯文学期刊的怀抱了。一句话,爱文学作品甚过文学研究。

(二)

再来说写作这件事,就这个题目,我想了很久,“我与写作的结缘” “写作背后的故事” “关于我与写作”,想了好几个,最后定了“写作背后”,但我还是怕,为啥呢?我这能算写作吗,就算是,你还能代表这么多人谈“写作背后”,我这个惶恐啊,可想而知。但我又想(我这人没啥特长,就特会开解自己),权当我往自己脸上贴金吧,算它真的。然后我再和读者朋友强调一下,这是我自个儿“写作背后”的日常,和别人没关系。得!就这样。

我不是生来就喜欢写东西,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看过几本超过300页的小说,屈指可数。与“写作”发生关系,是与“文学”先发生关系的。我本科原是学传媒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很洋气的一个行业。后来我发现,好像我不是那么喜欢这哥们,然后一苦恼,就思变。前期抱着“多读几本书总是好的”的想法,就借了大学第一本小说《茶花女》,那是大学的第一个国庆节期间。这书大家都知道,名著啊是不是,比“小仲马”的名字响亮。

这一看就不行了,看完哭了个稀里哗啦,特同情那茶花女,好好一菇凉,咋弄得这么个下场,难受的哟!后来就一本本借来看,《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啥的,诶,真好看。尤其是海岩那个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系列,我简直一头扎进去,看完了还不满足,就搜相应的改编影视剧看。慢慢地,就发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纯净美丽,用我妹的话说,就是"哪怕痛苦也是享受",她意思是“那些悲戚的故事让人很难受”。

【读书】写作背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

后来,我就“立志”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最后定了中国现当代,古代的文言拿不下,外国的背景知识又太少,想来想去,还是它吧,门槛低点,还好懂些。

这书最后是读上了,我又想了想:既然还有幸待在校园,就继续抱着“多读几本书”的念头,常一个人去图书馆,有人同去还不习惯。你说,时不时就想翘个腿,发个呆,身边有一认识的人,多不自在啊是不是。以前为这事,还老觉得挺没面儿,常碰到有人问 “一个人啊?”,现在心宽多了,又常看心灵鸡汤,曰:有些事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啊。我使劲点头:对呀,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这样就能代表我人缘不好?没朋友?”,门儿都没有。

(四)

我写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出自下面这种情况:一个人,图书馆里,没谁认识我,认识我的我也不一定都认识;灯光刚好,心里安安静静的,就在那个世界里,多美妙一件事儿。看到让自己心生欢喜的文字,我就会被它带很远很远,常常忍不住自己拿起笔来写,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表达冲动。通常是一气呵成,一篇不算短的散文往往半小时就出来了,诗歌(如果算的话)就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事,这不仅让我觉得酣畅,事后还常对这种情况下出来的文字颇感满意。

你要是问我“谁给我的灵感最多”,非“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她的一生被改编成了好几部电影)莫属。我至今最满意的一篇散文——《我的爷爷》,就是因为看到她写她祖父的一篇文章而触发的,但不是《呼兰河传》;还有很多我写我家乡的篇什也都是她赐予我的。

怎么能不喜欢萧红呢,她在与萧军那段爱情里的痴、痛、绝望,无不让我揪心;她文字里的灵气、律动和那如天赋一般的艺术感觉更让我着迷,甚至一度影响我行文的风格,至今未退。

以上算是一段“我与写作”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有条件有灵感再和你们唠,今天就到这,晚安~

【读书】写作背后_第3张图片
作者原创公众号@《拔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写作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