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寻道记2--自我教化与终身学习

《道德经》寻道记2--自我教化与终身学习_第1张图片

      有一位先祖被我们华夏民族称之为“万世师表”,他就是孔子。孔子的的确确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话说孔子有3000位弟子,其中贤达之人就有72人之多,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全球化以来“孔子学院”更是在各个国家代表着中国的文化。

      但是我却认为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教育理念远远谈不上是最伟大的。因为真正第一流的教育思想,一定是“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就深刻的影响了你的一生。你甚至都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一直就在那里,等待着你的觉察。

《道德经》寻道记2--自我教化与终身学习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谈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足以说明老子认为真正的教育根本不用语言。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总是指责孩子不听话,却忽视了自己以身作则的作用。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每天打麻将,看电视,却说孩子不认真学习,不喜欢读书,试问这种父母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听话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里描述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一流的统治者本身就是第一流的老师,他每天看起来非常的悠闲,不会用各种繁杂的事情烦扰百姓,最后大家自然安居乐业,一切欣欣向荣。所以中国的家长一定要学会一种智慧,那就是“不干预”,学会放手,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赋才能自然而然的生长,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认为老子最大的担心,其实是这个社会出现的一种“过度学习”的现象,这样反而离教育的真谛渐行渐远。《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意最后“绝学无忧”,这种过度学习本身就代表着你过分调动了自己的智慧余量,在社会中反而有时候处于不利地位。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哲人都鼓励大家学习,但是唯独老子独树一帜,强调学习也要适度,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看看今天社会大家都在拼命学习,每个人天天各种“小聪明”。但是社会变动的频率越来越快,道德越来越败坏,宛如一个驶向悬崖的车正在急剧下滑的路上速度越来越快一样。这真的是好事吗?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写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明我们要学会互相借鉴。让品德高尚的人引领品德不是那么高尚的人,让品德卑劣的人作为大家引以为戒的对象。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来关照自己的行为,让高尚的品德真正能驻足心田。

        我们总是特别渴望了解这个外部世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渴望。《道德经》中第三十三章中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洞明一切。所以第一流的智慧根本不是向外探索,而是内在的省察。《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观点更是令人惊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一个人足不出户就足以知道天下大事,反而那些向外探索越多的人,知道的越少。老子在2500年前的深刻洞察力,是现在在物欲横流世俗中苟延残喘的人们的救赎:向内探求,你的内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宁静

      老子最毁三观的观点在于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最后我们发现整天学习,情欲文饰一天天增加,让自己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的时候瞻前顾后,不敢做出自己的决定,或者过于理想化,认不清这个社会的纷繁复杂。但是老子告诉我们除了“为学”之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为道”。追求事物背后的真相,需要拨开表面的迷雾,破除人生的执着,大度的舍弃。最终看起来是在减少,实际上是在增多,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论语》,《孟子》对他的影响很大;但是《道德经》,《庄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我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论语》影响不是“巨大”,现在我理解了:因为最伟大的思想往往最具有奠基作用,它看起来那么虚无缥缈,但是却近在咫尺。

      我们今天进入了信息空前爆炸,人类生存压力陡增的时代。单纯靠所谓“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一个人需要自我教化,需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更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反面因素,也就是“过度学习”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让我们用一个更加全面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和学习。

      孔子在拜访过老子后,曾经感叹道:“老子,真吾师也”!看来孔子也发现,他和老子在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寻道记2--自我教化与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