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第二章 ▎剑指漠北(下)

一、给你个骄傲的机会

让颉利可汗顺利地满载而归,这便是李世民在棋盘上布下的第一手。目的就是麻痹颉利可汗,让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对中原政权的仍拥有足够的威慑力。

是的,只需人弱,何需己强。

今天的我或许还没有在塞外与你一决雌雄的实力,但这没关系,骄傲的情绪终有一天会让你露出破绽。而那时,便是我讨回一切的日子。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手确实漂亮。

一切正如他期望的那样,回家后的颉利可汗果真就此认为,尽管这位新上台的皇帝比以往那些人看起来似乎难对付一点,但也不过难了那么一丢丢。只要自己表现得足够强势,对方到最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选择花钱消灾这条路。

作为一匹狼,一旦因为骄傲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谨慎,那剩下的便只有贪婪与残暴。

而这次让他流口水的对象却不是中原的汉人,而是和他一样整日在草原上讨生活的其它少数民族部落。

此时的东突厥看似控制了北方广袤草原,但与汉族政权不同,这里既没有郡县,也没有像样的官僚系统,整个草原实际上是由包括突厥在内的许多部落共同构成。

只不过因为突厥人势力比较强、拳头比较硬,所以其它部落便默认他是草原上的带头大哥。

平时大家过日子的时候各忙各的,逢年过节给大哥交点保护费,遇到大哥要打架,小弟们帮忙给撑个场子,顺便捞点战利品就好。

如今,颉利可汗却不再满足于这种松散的统治方式。

看看人家大唐的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言九鼎,言出法随,端的是叫一个威风八面。我堂堂突厥可汗,混不到这档次那怎么可以?!

于是乎,傲娇的颉利可汗在王庭内部开始了一场旨在强化其个人权威的政治改革。

可惜颉利可汗不晓得,改革这事儿向来都是风险极高、难度极大的动作。尤其他玩的还是其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一种,政治体制改革。

扒拉一下中国历史,别说政治体制改革,能把经济体制改革整明白,那便堪称是彪炳史册的壮举了。

更加不幸的是,这次被颉利可汗任命为改革总设计师的还是一个名叫赵德言的汉人。

在当时,能背井离乡,叛逃中原,跑到塞外异族那里吹西北风的汉人,基本都是些明明没有多少本事,偏偏还有一腔抱负的半吊子货。

指望这种人把如此大的一个国家理顺,那才真叫有鬼了。

果然没过多久,在赵德言一系列并不那么靠谱的改革下,原本生活在突厥统治之下的部落便发现,自己的日子开始有些过不下去了。

道理说白了并不复杂。原先突厥的统治方式松散,政法律令极为粗线条,除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按时交贡这几条古老的法则之外,大家基本再也感受不到统治秩序这四个字的存在。

可赵德言却将汉族人玩的那套官僚政治直接搬到了草原。

这下可就真要了这帮游牧民族的命了。

要知道,官僚系统这东西虽然能够构建起庞大的行政机器,但同时也会滋生大量腐败和盘剥。

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同时越来越多的政令从王庭中发布。实践告诉我们,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任何一项政策,无论好坏,只要到了官吏手里,妥妥都会变成他们发财的工具。

很快,这些被统治民族发现,自己身边开始多了一些穿着各种等级官服的人,他们怀揣着许多稀奇古怪的政令文告,而这些文告绕来绕去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拿钱!

但问题是,游牧民族向来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频繁的搬迁和效率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方式决定了大家除了那些四条腿的牲畜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

拥有土地的农耕民族面对盘剥多少还能扛一扛,不管怎么说地里产多少粮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赶上年景好家里多少也能有点余粮。

游牧民族就不同了,本来他们就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塞外,常年缺衣少食地游走在生存的边缘,一旦赋税加重,那就是直接把他们往死路上逼的节奏。

汉人向来讲究个官逼民反,事实证明,这话搁到草原民族那里一样适用。

既然你们突厥不打算给我们这些少数部落留活路,那好吧,大家干脆谁也别活!

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最先举起反抗大旗的是一个名叫薛延陀的部落。

和那些长期受东突厥统治的部落不太一样,这个部落是在不久前刚刚归顺到颉利可汗帐下。

之所以选择接受颉利可汗统治,是因为薛延陀人刚刚在他的旧东家西突厥那边搞了一场武装反抗斗争。

介于当时整个塞外地区只有东西突厥两家独大的现实,所以和前任老板闹掰了的薛延陀人只能转身寻求东突厥的庇护。

可现实就是这么让人无语,刚刚投奔而来的薛延陀人居然就是这么幸运地赶上了颉利可汗的这场改革运动。

以为好不容易有了安身之所的薛延陀人抑郁地发现,自己选的这个新东家似乎更难伺候,名目繁多的各种盘剥让这个底子本就不太厚实的部落感到彻底的绝望。

于是生性好斗且能征善战的薛延陀人在首领夷男的带领下,再次搞起了对东突厥的武装反抗。

按说通常情况下,草原上这种单个部落的叛乱行为一般都很难搞出太大动静。且不说突厥人本身实力强大,单看依附在他身下的那诸多小兄弟,就足够薛延陀人喝一壶的。

但现实却总有太多的意外,这次原本看起来难有作为的部落叛乱最终居然真就酿成了东突厥的灭亡。

没有人想到,即将倒下的,竟是那可怕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也就是距离渭水之盟刚刚不到两年的时间,薛延陀部落反叛的消息传到了颉利可汗的王帐之中。

对于这种不服气的小弟,颉利可汗的处理意见很简单,就一个字——打!

打到你服,世界自然清静。

他当即命令时任东突厥二把手的突利可汗率领大军前去征剿。

但不知道是突利可汗这哥们太过窝囊,还是薛延陀的首领夷男过分生猛,总之双方一场血拼下来,突利可汗输得差点儿连裤衩都填进去。

按相关记载,这次战斗夷男仅用了五千人便大破突厥十几万人的部队。战斗的民族果然彪悍~~~

看到突厥如此不堪一击,那些原本的附属部落,如拔野古、回纥、同罗等,也开始渐渐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

谁让这阵子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既然薛延陀人如此牛叉,大家干脆直接认他们的首领夷男为新的带头大哥好了。

对于周围弟兄们的盛情推举,夷男却丝毫没有半点喜悦之情。

搞什么搞,突厥再不行,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自己一旦坐到大哥的位子上,那这仇恨拉得也太实在了。

所以,夷男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其他部落的推举。

当然,理由是本人能力不够、声望不够、家底不够,总之各种不够~~~

谁知就在夷男想尽理由把大哥的名头往外推的时候,一位来自大唐的使者却又让他最终改变了主意。

是的,草原上发生的一切从来没有逃过李世民的眼睛。

从渭水结盟的一刻,李世民便将东突厥写进了自己的黑名单。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哪怕睡觉打盹,他都不忘睁一只眼睛时刻观察这匹塞外饿狼的动静。

如今,当初的隐忍终于让他等来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骄傲的颉利可汗已经露出破绽,而李世民要做的便是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让草原从此不再是突厥一家独大。

他随即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暗地里联络夷男,不仅以大唐的名义册拜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还赐给他象征其统治合法性的鼓纛等物品。

有了大唐粑粑在背后撑腰,夷男顿时感觉自己有了和突厥叫板的底气。他一改之前的谦让做派,果断联合周边部落,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国,与东突厥分庭抗礼。同时认大唐为宗主国,成为李世民在塞外打击东突厥的最强堡垒。

而让李世民也未曾料到的是,他的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有些事一旦发生,那真是完全停不下的节奏。

三、众叛亲离

贞观二年初春,一位异族使臣单人匹马踏进了长安城。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将一封密信交给大唐天子李世民。

整个过程十分顺利,使臣在没受到任何刁难的情况下,便将密信当面呈献给了皇帝陛下。

然而当李世民看罢信件之后,向来果决的他也不由在心底生出一丝犹疑。

因为这实在不是一封普通的信件。

信的内容并不复杂,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俩字——请降。

而信件最后的落款却赫然写着东突厥二把手,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的名字。

这当真要算是一个大大的意外了。

作为东突厥前前任可汗的嫡长子,突利可汗虽说没坐到如今东突厥头把交椅的位子上,但在塞外至少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就算那边生活条件苦了些、文化娱乐活动少了些,但也断不至于为了这点破事儿,就主动向自己俯首称臣吧。

李世民于是转手将密信交给了身边的那几位高级参谋。

大家拿着信件翻来覆去仔细读了几遍之后,最终得出了一致的应对方案:稳住,再等等看。

但事态的发展很快再次颠覆了大唐最高权力中枢的逻辑。

就在他们刚刚打发走那名使者没几天的功夫,北方再次传来消息:颉利可汗亲自率军攻打突利可汗。

要知道,颉利可汗那是突利可汗如假包换的亲叔叔。而且由于他拿走了原本极可能属于突利的大汗位子,所以为了安抚东突厥上层贵族们的情绪,他向来对自己这个侄子关爱有加。

不仅给权、给人、给底盘,而且几乎每次出门发财的时候,都不忘带着侄子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

然而这次,原本看上去铁板一块的叔侄二人居然刀兵相见。就算小辈不懂事,犯了错坏了规矩,顶多家法伺候一下就好,大可不必搞这么大的阵仗嘛。

大唐在塞外经营的各条消息渠道很快被动员了起来。经过各路人马的连番打探,事情终于被理出了一个大概的眉目。

原来突利可汗不仅早已经被他叔叔结结实实地揍过,而且还被揍得不轻(直接吃了顿鞭子炒肉~~~)。

至于打他的原因也很明了:谁让你小子在战场上那么不争气。

估计在颉利可汗看来,自己这侄子被薛延陀人揍成那德行,没当场打发他去见突厥列祖列宗已经够意思了,抽顿鞭子已经算便宜这小子了。

可惜突利可汗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和他叔叔达成共识。颉利可汗那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只让他感到深深的屈辱。

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可汗,结果前脚上了战场被薛延陀人教育,后脚下了战场就被自己叔叔教育,这TM算个啥事儿。

就这样,突利可汗带着一身血印子,满心抑郁地回到了自己的领地。

之后,不管颉利可汗再以啥名义向他下达怎样的指令,总之他就只有一句话:“爱咋地咋地,老子从今往后不陪你玩了!”

突利可汗的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很快便再一次激怒了颉利可汗。

以薛延陀为首的各路附属部落的接连脱离本就让他无比恼怒,谁承想,如今连亲侄子都不听自己招呼了。

愤怒中的颉利可汗做出了一个十分不理智的决定:亲自率兵攻打突利可汗。

如此一来,原本尚有调和余地的人民内部矛盾立刻升级成了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

一场即将席卷草原的大动荡仿佛一团巨大的乌云,渐渐遮蔽了东突厥的天空。

四、走狗的下场

没错,就是乌云。

对于塞外游牧民族而言,贞观二年的那个冬天所有的记忆就是无边无际的乌云和仿佛永远也下不完的大雪。

接连几场雪灾让整个草原几乎变成了一个终日被狂风暴雪笼罩的人间炼狱。

大批牲畜因找不到食物冻饿而死,底层牧民也同样因缺衣少食,整日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

而来自东突厥贵族间的内乱,及其与周边各少数部落接连不断的争斗,更使得整个草原日益凋敝。

发生在塞外的天灾人祸也通过不同消息渠道传到了长安。

当大唐鸿胪寺卿郑元(王寿)将他刚刚出使突厥一路的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给李世民后,后者兴奋地意识到,自己与东突厥人算总账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李世民料理妥当。

准确地说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梁师都。

虽说大唐满朝上下无不对这个老牌汉奸恨得牙根发痒,但在之前唐军实力尚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家对他的认贼作父的无耻行径也只能是干看着没咒念。

梁师都本人也因为有了突厥粑粑这个大靠山,长期以来完全无视大唐的存在,只一心一意地要将汉奸事业进行到底。

但令梁师都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身后那个看似坚固无比的靠山,居然也会有靠不住的一天,而且这一天来得竟还如此之快。

东突厥的一系列变故让颉利可汗完全没了继续庇护自己这条狗腿子的意思。

没办法,如今他在自己的地盘上都已经被那些反叛部落打得满头是包,也确实没心情再去管梁师都的死活。

所以当李世民再次收到颉利可汗发兵攻打突利可汗的消息时,他立刻决定调遣部队,趁突厥人无暇南顾的时机,先砍掉颉利可汗的这只爪牙。

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柴绍和殿中少监薛万均幸运地接受了这次锄奸任务。

之所以说他俩幸运,主要因为这场仗打得真心比较轻松。

由于出兵时机选得实在太好,可怜的梁师都从头到尾也没等来突厥人的任何有效支援。

没了突厥援军,加之双方兵力差距悬殊,困守在老巢朔方城中的梁师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城内的粮草一天少过一天,自己却没有半点反击的力量。

更让梁师都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向来以出卖同胞利益为生,毫无节操可言的他,居然被终结在了一个比他更没节操的人手里。

此人便是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

眼看梁师都末日将至,梁洛仁毫不犹豫地在自己堂兄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于是,为祸中原十二年之久的铁杆叛徒就这样死在了另一个背叛者的刀下。

说文艺点:叛人者,人恒叛之!

说通俗点:出来混总是要还嘛!

但不管怎么说,梁师都和他之前、之后的所有背叛者一样,得到了他们应有的下场。

对于这号人,飞瓜只有一个字:该!

如果把颉利可汗和他统治的东突厥看做一匹狼的话,那么先前扶持塞外少数民族部落搞独立,无疑是断掉了这匹狼的后腿。

如今收拾了梁师都,李世民则又成功地砍断了这匹狼伸向中原大地的前爪。

从此,这匹丢了四肢的饿狼只能终日盘缩在自己的领地上原地打转。

而大唐则开始磨刀霍霍,只等一刀砍下它头颅的一天。

五、出发,王牌之师

大概是充分考虑到此时的突厥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所以李世民也并不打算让颉利可汗等太久。

就在平定梁师都的第二年,他便着手展开了对东突厥的全面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在消灭梁师都的当年便对颉利可汗动手,倒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实在是因为这两年大唐的日子也不好过。

不得不说,在折腾人这方面,老天爷充分显示了其公平公正的行事风格。

在对塞外各种蹂躏的同时,它也没忘了顺带折腾一下关内百姓。

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旱灾、蝗灾、霜冻、水灾如走马灯般轮番在中原大地上肆虐。

整个黄河流域百姓困苦不堪,许多受灾严重的地区已经到了“卖子以接衣食”的地步。

面对国内如此困难的情形,刚刚登上皇位的李世民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托了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学说的福,本来就有些得位不正的李世民,这下更是处境艰难。

所以,与颉利可汗的这一仗对李世民而言,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只有一场彻底的胜利,才能将他从这场政治危机中解救出来。

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再清楚不过。

可问题是,连年的灾害在削弱东突厥的同时,也让大唐的实力大打折扣。

以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一举荡平塞外固然是彰显国威的最好方式,但可惜臣妾还是做不到啊~~~

好在李世民最终找到了另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不富裕没关系,军事实力不够强大也不要紧,因为咱们还有一样传说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

隋唐之际,的确是一个将星辈出的时代。

连年战乱,给了无数英雄崭露头角的舞台。而那些历经隋末战火洗礼并成功活下来的将领们,更无一不是整个时代的娇子。

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大唐王朝最坚强的支柱,同时也是李世民手中最后的王牌。

面对强大的东突厥,面对这场必须胜利的战争,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亮出了他所有的底牌——一个堪称大唐历史上最为豪华的天团组合。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一纸动员诏书从京城发出,诏令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由定襄道(今山西省朔州市)出击塞外。

紧接着,几乎就在李靖所部刚刚做好出击准备的同时,李世民又连续发布诏令,命李世勣、李道宗、柴绍、卫孝节、薛万淑分别统帅大军,在李靖的统一指挥下,分六路同时夹击东突厥。

尽管这份名单上既有我们熟悉的名字,也有我们陌生的名字,但这些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打,相当地能打!

为了确保能够一次性将颉利可汗彻底消灭,李世民几乎调集了他手中所有的资源。

他相信,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不会让他失望!

他坚信,胜利的旗帜必将高高飘扬在广袤的塞外草原!

颉利可汗,你的命运就让我来亲手为你终结吧!

六、必杀一击

对于可能来自大唐的军事打击,颉利可汗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草原的艰难让他似乎又找回了狼族那敏锐狡诈的天性。

从近期塞外的一系列变故中,颉利可汗已经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

所以,从李世民发布动员诏书的一刻,他便率领军队驻扎在了长城沿线。

按照颉利可汗的想法,只要唐军胆敢迈出边境要塞一步,他便会凭借草原骑兵迅疾如风的突击力,一举将唐军彻底击溃。

颉利可汗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

作为一个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突厥无论是马匹质量,还是士兵战斗力,都远不是唐军能够匹敌的。

所以颉利可汗坚定地认为,只要是在自己的主场上,那他就完全没有输的理由。

但颉利可汗却漏算了最重要的一点,他遇到的是李靖这个堪称不世出的天才级军事家。

对上这种军神级的人物,主场客场其实完全没什么区别。

当大唐的军队在马邑集合完毕后,作为全军统帅的李靖发出的第一道指令不是立即出击,而是让所有军队原地待命。

已然看穿一切的李靖,压根就没给突厥人任何发挥强项的机会。

时间转眼便到了贞观四年的正月。

按照汉人的习俗,正月向来是个喜庆的月份,张灯结彩迎新年,家家户户除旧岁。

一直屯住在马邑的李靖,此时心情也同样不错。在经历了长久的等待之后,他终于等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连月的对峙,让突厥人渐渐放松了对大唐的警惕。颉利可汗开始怀疑,这帮汉人究竟有没有勇气踏上草原和自己一决雌雄。

而唐军则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准确地摸清了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

有心算无心。李靖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刺客,在黑暗中摸出了自己的利刃。

他要亲自完成对颉利可汗那必杀一击。

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直接杀进了颉利可汗位于定襄的老巢。

没有任何花哨的表演,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李靖指挥下的部队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而迅速地切进了东突厥的心脏。

当震天的喊杀声遥遥传来时,一股冰冷的恐惧感让颉利可汗顿时觉得头皮阵阵发麻。按照他的判断,唐军这次十有八九是动员了整个主力部队。

对方来得如此迅猛,自己这边又完全没有防备,这种时候当然还是抓紧逃命比较明智。只要能逃出生天,回头重整旗鼓,自己依旧是草原的王者。

惊恐中的颉利可汗立刻跳上战马,夺路而逃。大概是被李靖着实吓得不轻,所以颉利可汗这次跑得也比较果断,向西一路狂奔二百多公里,直接把家从定襄搬到了西部大漠边缘。

就这样,李靖仅仅依靠三千骑兵便赢得了他对突厥作战的第一场重大胜利。与此同时,李世勣、李道宗、柴绍等路也分头出击,顺利占领了塞外各主要据点。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帝国的首都时,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地感叹:“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虽说这个比较对李陵而言不是那么公平,但至少李靖在这场战争中的确做到了以最少的代价换得最大的战果。

并且用不了多久他还会再次证明,奇兵突袭这种事儿对他来说既不是第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

顺便提一下,定襄战役结束后,在唐军的俘虏名单上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人物:隋炀帝皇后萧氏和隋炀帝嫡孙杨政道。

当年隋炀帝被弑于江都,萧皇后独自安葬了丈夫之后便被宇文化及挟持一路北上,后又被窦建德俘获,接着辗转入东突厥躲避战乱。如今,这个如乱世飘萍的女人终于再次回归中原。

李世民将她妥善安置在了长安,18年后,这个传奇的女子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0岁。

而作为杨广最后血脉继承人的杨政道,因江都兵变之时,尚在娘胎之中,故此躲过一劫。

历经颠沛流离的他,在回归中原后,很快便得以入朝为官。因其一生谨慎,最终在高宗初年得以善终。

大隋最后的一丝余音伴随着这二人的一生,从此袅袅消散在了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七、兵不厌诈

定襄一战使唐军彻底掌握了整场战役的主动权,而颉利可汗从此只能龟缩在碛口一带,与唐军无奈地玩着躲猫猫。

直到此时颉利可汗才发现,原来在挨了李靖一记黑拳之后,接下来还有来自唐军其它几路大军的组合拳在等着自己。

唐军接连不断的进攻,让颉利可汗每天的生活从此变得无比充实——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

在与气势汹汹的大唐铁骑前后周旋了将近一个月后,疲态渐露的颉利可汗发现,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自己迟早会有被唐军逼入死角的一天。

眼下自己手里尚有部分实力,只要能缓过这口气,自己必然还有翻盘的机会。

时至今日,时间,便是决定颉利可汗生死的一切!

最终颉利可汗一发狠,做出了一个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决定:认怂。

虽说这事儿听起来不那么光彩,但现如今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只要能活下来,只要能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那么丢了的场子终究还有机会找回来。

贞观四年二月,那个之前差点儿被李世民砍了脑袋的执失思力再次来到了大唐天子面前。

与上次耀武扬威的劲头不同,这次执失思力却像一个要去拜见公婆的小媳妇一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长安。

没办法,不光是因为上次被李世民整得实在太惨,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这次到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代表颉利可汗向李世民服软。

按照出发前颉利可汗的指示,这一次东突厥不仅要请求成为大唐的藩属国,而且就连颉利可汗本人也要亲自入朝,从此留在大唐天子身边。

对于突厥人主动服软认怂的姿态,李世民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当即下诏以鸿胪卿唐俭为使臣前去受降,同时又命李靖等人做好迎接颉利可汗入朝的准备。

接到李世民的指示,李靖和李世勣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了起来。

不过对不起,不是准备送他去见天子,而是准备送他去见阎王。

看破颉利可汗的缓兵计,对李靖这帮人来说,完全是分分钟的事儿,根本不需要动太多脑子。

真正让他们感到棘手的是来自皇帝陛下的那封诏令。

虽然上面清楚写着要他们接受东突厥的投降,然而聪明的李靖还是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信息。

在同李世勣一番商谈之后,二人最终取得了一致判断:一匹死狼应该更能满足皇帝的期待!

为了确保不犯政治错误,两人又找到张公瑾这个老牌的秦王党,向他详细说明了行动计划。

应当说,这是一个十分大胆且冒险的计划,除非能够将东突厥的势力一举全歼,否则从表面看这种行为完全是在没事找事,擅自破坏理论上已经到手的和平。

所以,就连当年在玄武门事变中最为果决的张公瑾也不禁犹豫了起来。

他不仅考虑到行动的风险,而且考虑此时大唐的使者唐俭已经身在突厥营内。一旦动手,这哥们十有八九是要为国捐躯了。

对此,李靖却有不同看法。

“兵不厌诈!当年韩信靠这手击破了齐国,一个唐俭有何可惜?”

果然是慈不掌兵,义不行贾。

要知道,唐俭这哥们在初唐年间可不是随便打打酱油的路人甲。

他不仅和张公瑾一样,是老牌的秦王党,而且还和李靖、李世勣等人一样,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但在李靖这里,唐俭的命显然并没有那么值钱。

李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优秀将领,他不仅精通兵法,而且厚黑水平也着实了得。

碰巧张公瑾也不是啥善男信女。当初撺掇李世民动手的人里属他积极,如今想明白了眼前的利害得失,实为监军的他立刻对李靖亮了绿灯。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在无边的夜色中,大唐骑兵再次悄悄拿起了武器,跨上了战马,闪电般杀向了突厥人的大本营。

这一次,他们将直捣虏庭,给颉利可汗一个彻底的了结。

八、狼与羊

此时颉利可汗已经从唐俭那里获知李世民同意了自己的投降请求,眼前的这位大唐使臣让他确信,先前的缓兵之计已然得售。

按照他的想法,既然双方已经开始了和谈,那对面的唐军将领便没有理由违抗旨意,擅自进攻自己。

颉利可汗于是大大方方地将牙帐设在了阴山附近,他打算在这好好地和对面谈一谈,最好谈上个把月,等自己彻底把气儿喘匀再说。

颉利可汗却忘了一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且往往越是那些能打仗、会打仗的将领,越是这条准则的忠实粉丝。

作为大唐开国名将的李靖和李世勣自然也不例外。

李靖的先头部队轻易便准确锁定了颉利可汗的大本营所在地。

率领这支由二百骑兵组成的突袭队伍的,是一位名叫苏定方的将领。

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虽然此时的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唐军中层军官,但在未来几十年后,他将继承李靖毕生所学,成为无数挑衅者的噩梦。

当然,如今苏定方还无法想象未来的自己会是何等辉煌。眼前那些毫无防范的突厥人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几乎没有给颉利可汗留下一丝反应时间,苏定方便率领唐军骑兵在一片大雾的遮掩下,直接突进了突厥营盘。

面对如神兵天降般的这帮杀神,颉利可汗二话不说,混乱中再次来了一出夺路而逃。

这一次,他跑得似乎更加果断,连老婆义成公主也扔在了乱军之中。

于是,这个满怀国恨家仇的女人就此魂归九天。

不过勉强逃得性命,对颉利可汗来说其实也没啥值得庆幸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事实上都在唐军的设计之中。

当颉利可汗带着他仅存的部队风尘仆仆地逃到瀚海沙漠附近时,他惊讶地发现,有一群人竟然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看到猎物上门,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的李世勣果断下达了出击命令。

直到此时,颉利可汗才真切地发现,原来不知不觉间,猎手与猎物的角色早已发生了转变。

那只曾经在他眼中软弱可欺的羊,如今竟眨眼成了一条无比凶狠的狼。

更惨的是,他自己却不幸成了一头待宰羔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太久,四年足矣……

好在常年征战,练就了颉利可汗一身的好本事,一阵冲杀之后,这哥们居然再次神奇地逃得了性命。

但颉利可汗并不知道,从他对上苏定方的一刻,他的结局便已经被注定,跑与不跑真是没有多大区别。

心存最后一丝侥幸的颉利可汗跑到了他的叔叔苏尼失的地盘上。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在颉利可汗眼里,这个叔叔可是正而八经的自己人。

之前因为过分嚣张,颉利可汗几乎闹得众叛亲离,连亲侄子突利可汗都不听他招呼,唯独这位苏尼失叔叔对自己一直忠心不二,在大家都不宽裕的情况下,依旧要钱给钱、要兵给兵。

如今自己被人搞得倾家荡产,投奔苏尼失自然便是最好的选择。

可现实总是那样残酷。在颉利可汗跑路的同时,由李道宗率领的另一路唐军也同样向着苏尼失的地盘挺进。

得知苏尼失收纳颉利可汗之后,李道宗连发动进攻的心思都没有,直接派人给苏尼失带了一句话:老实把颉利可汗给我送过来。

苏尼失则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比起自己的脑袋,忠诚这玩意儿其实也值不了几个钱。

当切身利益受到巨大威胁时(被李道宗所部全面围困),苏尼失毫不犹豫地将穷途末路的颉利可汗亲手抓获,并交至唐军大营。

就这样,颉利可汗顶着“第一个被中原政权生擒的异族可汗”这样一个无比憋屈的纪录被押送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将以囚徒的身份,度过生命最后的四年时间。

于此同时,东突厥其他部族头领,如突利、苏尼失等也都先后率领部众主动投降了大唐。

贞观四年四月三日,李世民在长安天顺楼举行受降仪式。

从此,西至阿尔泰山,东至满洲里,北到贝加尔湖的辽阔草原被彻底并入大唐的势力范围。

从隋末开始,如一把利剑般,始终高悬在中原正北方的东突厥就此被灭。

靠着多年的谋划与隐忍,靠着李靖等将领的出色表现,李世民终于赢得了他登基之后的首个重大军事胜利。

三百多年后,宋太宗赵光义接下哥哥赵匡胤的江山。为了改变对北方辽国战略上的被动,他曾先后组织两次北伐,结果均遭失败。

从那以后堂堂大宋一朝竟被北方游牧民族整整压着打了三百多年。

尽管中间也出现过如岳飞、孟珙之类的猛人,尽管其对外战争的胜率远超大多数朝代,但最终也没能摆脱那个“弱宋”的历史背影。

如果联系那段历史看,对东突厥的这场胜利,其意义远不止是让李世民本人摆脱了眼前的政治危机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唐帝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草原。

草原上那源源不断的优质马匹,让大唐士兵从此有了征战四方的最强力量。

盛唐之路,由此展开!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瓜侃大唐』,那里是本作品首发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宗篇·第二章 ▎剑指漠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