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

0×1.ISO/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关系
这是一个标准的OSI七层参考模型,从下往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_第1张图片
Cisco-CCNA-OSI-1

下面将详解在这个参考模型中,我们的设备都运行在哪一层,这些知识的了解会对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a.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关心的典型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来发送1和0,一位的持续时间,是否可同时双向进行,连接如何建立和如何终止等。
工作在物理层的设备有:
中继器(repeater): 双绞线(RJ-45接口网线)的理论最大传输距离是100M,超过100M信号会衰减,这时候就要用到中继器,它能起到放大信号延长传输距离的作用。集线器(hub):集线器相当于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也能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并且集线器是属于半双工模式的(简单的理解成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方向的数据可以传输,收的时候不能发,发的时候不能收),而在集线器连接的网络中,不管有多少个集线器,都只有一个广播域和一个冲突域。集线器工作原理如下图:


[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_第2张图片
Cisco-CCNA-OSI-2
因为集线器属于物理层设备,无法判断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以及网络层IP地址,所以在这个集线器相连的网络里,假设PC0封装数据发送给PC1,集线器接收到PC0发来的数据后,直接将它转发到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这时候PC1/3/4都能收到这个数据,只不过根据包头部的MAC地址信息,只有PC1会处理它,PC3/4将丢弃这个数据包,而如果PC3/4上面运行了数据包分析软件,就可以捕获并分析PC0发出的数据,这种网络拓扑设计将非常不安全。
b.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在不可靠的物理层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将用户数据封装成帧(Frame),进行CRC效验(循环冗余效验)以及防止高速发送方的数据将低速方淹没等。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主要有:
网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也叫网络适配器,在生产时将一个唯一的网络节点地址(MAC地址)烧录到了它的ROM中。MAC地址占用48位,前24位代表厂商,后24位为设备号。MAC地址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设备来更改,但是更改的仅仅是显示,ROM中的MAC地址除非重新烧录否则无法更改。Windows系统在CMD中输入"ipconfig /all"来查看网卡的MAC地址;Linux系统可以在终端中输入"ifconfig"来查看;网桥(Bridge):网桥可以将两个局域网(LAN)连接并按照MAC地址转发数据帧,就好像他们是一个LAN一样,现在网桥大多应用于软件。工作原理如下图:


[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_第3张图片
Cisco-CCNA-OSI-3
图中A、C连接在集线器1(Hub1)上,B、D连接在Hub2上,Hub1的一个接口连接在网桥的接口1上,Hub2的一个接口连接在网桥的接口2上(它们之间的连线都是直通线,集线器,网桥,计算机,三者属于不同设备,使用直通线),各PC的MAC地址以及IP地址如上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1)网桥如果刚刚加电启动,它的MAC地址缓存为空,此时假设A要发送数据给C,并且A已经知道C的MAC地址(这中间涉及到一个ARP获取MAC地址的操作,这里暂时不讨论),A将数据封装好发送给Hub1,Hub1是一个物理层设备,它简单的将信号放大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发送给C和网桥的接口1);2)网桥从接口1接收到A发过来的数据后,首先添加这个数据帧的源MAC地址,既A的MAC(AAAAAAAAAAAA)和对应的端口1添加到自己的MAC地址表中,然后从自己的MAC地址表中去查找这个数据帧目的地C的MAC地址,但是此时找不到,所以网桥以广播形式将这个数据帧从接口2发送出去;3)集线器2收到这个数据帧,它将这个数据帧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发送出去,D和B都接收到了这个数据帧,D和B对数据帧进行检查时发现目的MAC地址与自己的网卡MAC地址不相同,计算机D和B丢弃这个数据帧;4)在第1步中C也同时收到了这个数据帧,C检查目的MAC地址的时候发现,与本机相同,C接收这个数据包,并回发数据包对A进行确认,C封装一个源地址为自己MAC地址,目的地址是A的MAC地址的数据帧发送给集线器1,集线器将这个数据帧发给网桥的接口1和A;5)网桥接收到这个数据帧,它首先添加C的MAC和对应的接口1到自己的MAC地址表,然后查询地址表的时候发现A的MAC地址同样处在接口1,网桥不再将这个数据帧从接口2发出,也不会将这个数据帧再重新从接口1发回去;6)A收到C发回的确认,通信成功;7)通过这种形式,最后网桥会学习到这个简单局域网中所有的电脑的MAC地址以及所在接口。如下:
MAC Address
端口

AAAAAAAAAAAA
1

BBBBBBBBBBBB
2

CCCCCCCCCCCC
1

DDDDDDDDDDDD
2

一个网桥包含两个冲突域、一个广播域;冲突域是发送一个单播会影响的范围,广播域是发送一个广播会影响的范围。
注:网桥并不具备三层设备的特性,这就意味着如果通过网桥将两个不同网段的局域网连接起来,这两个局域网之间是无法通信的,除非在其中配置默认路由指向一台三层设备,这台三层设备需要具有去往这两个网段的路由,否则当计算机往其他网段发送数据时,由于本地路由表并没有这个网段的路由,也没有配置默认路由,数据会在发送端直接被丢弃。
交换机(Switch): 可以将交换机简单的看做多端口的网桥,因为它也根据收到的数据帧的源地址进行学习,也根据MAC地址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转发,但交换机有下面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请看下图:


[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_第4张图片
Cisco-CCNA-OSI-4

假如这个交换机学习到的MAC地址表如下:
MAC Address
端口

AAAAAAAAAAAA
1

BBBBBBBBBBBB
2

CCCCCCCCCCCC
3

其一:交换机对已知的单播帧,只发往对应的端口;比如A发给B,交换机中学习到了B的MAC,那么直接发往端口2;其二:交换机对未知的单播帧,进行泛洪转发(即发往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比如C发送一个单播帧给D,这个数据帧到达交换机后,交换机MAC表中还没有学习到D的MAC,交换机将这个数据帧从1、2、4端口发出;其三:交换机对所有广播和组播,进行泛洪转发(即发往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
交换机可以划分为下面三类:传统交换机:属于链路层,一个广播域,每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VLAN交换机:属于链路层,可网管型,可以划分多个VLAN,每个VLAN是一个广播域,每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并且可以配置IP地址;三层交换机:比VLAN型交换机多了路由功能,可以理解成交换机+路由器,属于OSI模型网络层;
c.网络层(Network)
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都属于网络层设备,它们是应用于不同网段间的设备;路由器的每个端口属于一个单独的广播域,也是一个单独的冲突域。
d.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实现了用户进程间端到端的通信(End-to-End),传输层相关的协议有TCP、UDP等。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两个协议名称出现在Windows CMD的"netstat -ano"这条命令的显示里,Linux下可以在终端中输入"netstat -nautp"来查看这些端口。
e.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会话控制、同步、重传等。
f.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提供的主要服务为数据的编码、压缩、加密解密等。
g.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包含了大量协议的应用,最常见的有: HTTP-TCP80、FTP-TCP21、SMTP-TCP25、POP3-TCP110、DNS-TCP/UDP53、TELNET-TCP23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CCNA图文笔记]-2-OSI参考模型和设备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