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6种态度,决定了他是调皮还是听话

1

吃完饭,我正在收碗筷。

突然2岁的儿子大哭起来:“出去玩!出去玩!”——因为吃饭的时候告诉过他,吃完饭就出去散步。

我满头黑线:“宝宝乖,爸爸洗了碗再出去好不好?”

“不要!快出去玩!”宝宝哭得更欢了。


2

这是我每天都要应对的情况。

和大多数打酱油的父亲不一样,我知道孩子必须自己带,必须亲自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不是靠嘴巴讲,却把孩子交给妻子和母亲。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永远不会自动解决、突然就顺心如意。只有一点点直面它、体会它、掌握它,才有可能越做越好。


3

总结一下家长对待孩子的几种态度,从恶劣到积极来排序:

①极度恶劣的态度。比如打骂、吼叫。孩子体验非常差,可能产生害怕、恐惧、逃避情绪。

②严肃的态度。比如严肃地讲道理、说教。人天性自由,对待说教,孩子往往会内心抗拒。

③淡漠的态度。通常是暂时不关注他、甚至保持一定距离。孩子的反应视不同的情况也不一样,通常都会打消孩子当下所做事情的积极性,比如孩子敲东西发出巨大噪音、哈哈大笑,家长不喜不怒,视而不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可能就去找其他的乐子了。

④表示关注。目光注视、露出笑容或者皱眉、和孩子对话,都是某种形式的关注。这些通常会强化孩子的行为,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关注。

⑤口头赞扬。一句“哇塞!”,一句“宝宝你做得特别棒!”,会让孩子开心很久,更有自信。

⑥共同参与。陪孩子一块玩积木而不是自己在玩手机,带孩子去公园不光散步并且要介绍各种植物给他听,给孩子讲绘本,而不是放着《熊出没》让孩子自己去看。


4

绝大多数家长容易情绪化。如①,动不动发飙。

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不知不觉被我们的关注强化了,如④;很多好的行动却因为我们的淡漠而消退了热情,如③。

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和表现良好,就能获得大量的③关注,和④口头赞扬(包括物质奖励),这属于“宠溺”,其结果等于我们放弃掉一切引导孩子向善、进步的手段。

大多数时候②说教的作用几乎为零,孩子并不会改变。⑥的共同参与,长期共同践行才能形成好习惯、锻炼出非凡的能力、挖掘出孩子的天赋。

正确的事情,往往是反直觉、反人性的。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的6种态度,决定了他是调皮还是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