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三原则

我们来看一下葛吉夫先生的头衔:催眠师,烹饪师,灵性导师,出色的地毯商人,考古学家,他曾靠改编妇女们的旧内衣而赚了一笔钱,还做过埃及导游....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不禁感叹道一个人怎能学会这么多项技能!葛吉夫利用他的各项技能帮助他筹得了在旅行中需要的资金,他为什么能学会这么多技能,掌握这么多知识?答案就是他比我们任何人都了解我们这部机器的规律,利用头脑,掌握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我们很多人也每天在学习,但效率极低,而且时不时还伴有负面情绪。当然这也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机制有关,但不管怎样,接触了第四道后,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机器原理来打造自己的强大学习能力,帮助你轻易通过考试和学会各项你想学的技能!

(我这里主要是指真正的学习,而非那些没用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学习)

一、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一)主动去学习

第四道提到了这个三律原则,即主动的,被动的,中和的(向上的,向下的,中间的)。同理,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原则应用到学习过程中。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虽然小学成绩还算不错,但到了初中就不行了,勉强考上高中后我的成绩就开始在班里垫底。我渐渐开始厌恶学习,讨厌学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试过去努力学,但学不会,考试成绩总是提不上来。

在高二下学期,我接触到了一系列学习方法论的书籍,开始研究怎样学习。通过不到一年的努力,我最后终于考上了二本大学,而且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达二本线的男生。这让老师同学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我这个差生竟然成为班里面达线的十个人中的一个!认识我的人都叫我黑马。秘诀我从来没有透露过,那就是我改变了学习的心态。从前我一直是被迫学习,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才学习,从未想过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在临近高三时,我就开始想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不想去专科,家里也没钱让我上三本,而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吸引着我,于是我狠狠的下决定:我要考大学(三本除外)。于是我试着去主动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去努力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应用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今后会陆续介绍给大家。

上了大学后,我自由了,我开始看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书,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因为我觉得我可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学完三年的高中课程并考上大学,我太牛啦!(高一高二没学过,高三我自学了三年的课本,没怎么听过老师讲课,因为听不懂,这是真的,我没吹牛)在大学期间,我接触到并学习了佛教、道教、武术、跆拳道、街舞、瑜伽、各种灵修体系......虽然这些学习都是浅尝辄止,但我发现:我主动学习我感兴趣的东西要比被动学习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效率高,而且也不会感觉厌倦和疲惫。

因为主动学习的原因,大学期间我沿袭高三那年养成的不听老师讲、坚持自学的学习方式,每学期通过简单的学习顺利通过考试。在考研期间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复习,最后还成功考上了(当然其中也有运气因素)。

(二)由内而发的动力

我们学习的动力,应该是由内而发的,即通过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心生起一种去主动学习意愿,而不是迫于各种外界压力去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例如当你在学习枯燥的英语时感到煎熬时,你应该转换一下心态:我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我是为了和外国人交流、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能看英文书籍,看欧美电影不看字幕......

(三)自我催眠,防止头脑懒惰和拒绝学习

大脑喜欢幻想,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拥有那个能力的情景,暂时欺骗头脑一下,让头脑相信通过学习可以达到那个美好的目标,以此来激发它的斗志。

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要去记得和观察自己,去控制自己的大脑。但现在我们的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掌控大脑,只能暂时偶尔“欺骗一下它”。

二、充分利用头脑中的记忆库资源

(一)我们的大脑像一台计算机

我们的行为和思考都依赖于从头脑中的记忆库,我们大脑将储存信息在两个地方:工作记忆区间和长期记忆库,前者相当于一个CPU,后者就像一个硬盘。我们在学习时,就是在用工作记忆区,但这个记忆区只能容纳四个信息组块,而且它还容易丢失信息。而长期记忆库则储存了你从小到大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那些你已经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它们就好像你的本能,在你需要时它们会自动出现。例如你读书写字不用想这个字该怎么读,什么意思,你读书就是大脑直接调动长期记忆库的一个过程。反而你去学你不熟悉的东西,因为长期记忆库没有相关知识可以调动,工作区间记忆效率慢,所容纳信息有限,所以我们学习新东西比较难。

(二)解决你记不住的问题:用已知带动未知的知识。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新东西时都面临这个问题:学了忘,对新知识不能充分消化吸收,更别说应用了。大脑是台机器,它的工作能力有限,它不可能存储所有信息,它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总是去记忆那些和自己以掌握信息相关的信息和自认为比较重要、简单的信息,并将它们部分推送至长期记忆库中。我们很多人学了很多,但也同时忘了很多,进入核心记忆库的少,能改变心智模式,改变行为的就更少了,最可笑的是那些成天读书的人你问它们学到了多少,他们说不出来,还骗自己说知识已经内化,等待未来发酵,狗屁!都说读书改变命运,有几个人真正改了?学以致用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方法论来了,学习新东西时,要关联你头脑中与此相关的或者相似的进行比较分析。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帮别人理解:当你夏天坐在火炉旁边,你待在那里了一小时就好像过了一天那么长;而你待在美女身边一天,开心的你就感觉像过了一小时一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带动我们学习、理解、消化新知识的例子。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向导并努力践行

(一)避免陷入理论化怪圈

头脑这个机器喜欢思考,就像狗喜欢啃骨头一样。头脑总是在思考,无论是漫无目的的浮想翩翩还是在学习知识理论时。葛吉夫在书中说道那些科学家、教授、专家,他们的头脑比一般人要聪明的多,但他们的存在(being)却少的可怜,还不如那些以发展情感中心为修行方式的宗教徒。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了理论学习的陷阱,我们高谈阔论,却对自己的生活起不到一点改变。那些成天讲经说法的大师自己却成不了佛,那些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人却没能体验到本体的存在,我们每天学习新知识却只是为了兴趣而学,为了记住知识点而学,很多人的学习,都陷入到头脑的陷阱之中。

(二)死知识与活知识,书呆子与行动派

还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像别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茴香的茴你知道有几种写法吗?我来告诉你它有这么几种.......”;在福尔摩斯探案这本小说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一段,在一次探案过程中,卷福惊讶的发现福尔摩斯竟然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福尔摩斯解释到:就算我知道所有的行星运行轨迹,对于我的断案、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大脑没有多余的空间去记忆那些没用的知识!

读再多的书,积累再多的知识,在你的行为层面和存在(being)层面没有改变的话,那么你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不能让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发挥其作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死知识越学越多,越来越陷入头脑的认同中,所有机器的能量都在理智中心过度消耗,存在层面少的可怜,我们常称这种人为“书呆子”,但你自己问一下“我自己是书呆子吗?”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在我们学习前,一定要明确一个目标:我为什么学?如果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为什么看书,那我劝你洗洗睡吧,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无所谓的事情上。当你决定值得学习后,再将你学习前的疑惑写下来,有针对性的去看书去学习。这点对于任何学习都有效,就是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陷入大脑认为“我在学习”但又没什么效率的假象中。

(三)以致用为目标,而非考试

在幼年的学生时代,我为了考试而读书,长时间在这种为应试教育而生的应试学习方式在脑袋里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我在任何一门学习过程中,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看书时生怕漏过一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让我们成为书呆子,成为只有知识没有行动,没有提升“素质”的人。

所以,我们在任何学习当中,一定要摆脱“我为了通过考试”这个观念,就算你要考试,那也将你的目标定远大一点,定在实际应用的层面上。所有的知识都服务于实践,没有脱离实践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人头脑的产物,而大脑是一个只会反映客观现实的机器,虽然不见得所有知识都是正确,但你可以将它放入客观的现实环境中去检验。经过自己实践、检验、验证、甄别后的知识,才真正是属于你的“知识”。

在我们学习之前,学习之中,学习之后,要不断的问自己“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

结语

葛吉夫先生曾说自己是个机械师,是修机器的专家,他因为对自身机器的充分了解并将这些知识应用,才成为一个多才多能的人。学习第四道,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这个机器的运作方式,但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改变你的素质,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习和修行第四道,就是要在外在的生活中开辟一条内在发展之路,内在的素质发展同时也要促进外在生活得到改善!用临在的力量帮你更高效的学习。

学习与修行从来就不是分割的两部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积累知识,通过应用知识,我们可以改善外在和内在的两个层面。让我们遵循以上几个建议,从一个从低水平的“勤奋”学习者变成像葛吉夫一样的“学习忍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学习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