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签约是管理关系、调整期望的过程?

供应商签约是管理关系、调整期望的过程?_第1张图片

对关键供应商来说,长期关系是最稳固、最经济的关系,就如在人类社会,婚姻关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方法——不管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人们都或迟或早认识到这点。长期合同为长期关系确定基调,其签订和维护需要很多精力,得按照一定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来介绍一个高科技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六步流程。

第一步是制定总体计划。这是对几十个主要的供应商,决定哪些先签、哪些后签。签约是件大事情,需要消耗管理人员的很多精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让所有的合同谈判都同时开始。分批分次来签约,集中精力,谈一个,签一个,增加成功的概率。

第二步是对签约供应商,逐一制定签约战略。这是协调内部客户部门,比如设计、质量、生产、营销等,确定要从这个供应商处得到什么:哪些是必须得到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哪些是可以谈的,整理总结成一页纸,以指导合同谈判。换个角度想,采购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这签约战略其实就是理解内外客户的需求,是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

第三步是高层协调,这是邀请供应商的高层来,与公司的高层简短会面,由公司高层强调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高层达成共识,以便执行层的后续签约与执行。这个会面也是沟通长期合作协议重点内容的好机会,比如年度降本目标、合作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属、供应商建立寄售库存等。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东西,有些供应商,比如大型跨国企业,会坦诚地告诉你哪些可以谈,哪些不可以。因为这些公司规模大、“婆婆”多,有些条款是不可能通过内部的诸多审批。这时候,作为公司高管,需要判断是继续下一步,展开谈判,还是暂时叫停,把资源集中在签约意愿高的供应商身上。

不是每个供应商都需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也不是每个供应商都愿意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于采购方来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对象主要是增长型的关键供应商;而对于供应商来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对象主要是关键客户。这就如谈恋爱,只有两者都匹配、有兴趣,才能建立长期关系。所以,作为采购方,必须明辨这一点。

高层协调后,如果决定可行,就进入正式的谈判。因为是大合同,谈判对象都是些关键供应商,谈的都是些实质内容,所以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来谈。比如2003年我刚到硅谷工作,看到一位同事在打印供应商合同,说就差一个关键点,快要签了。两年后,这老兄跳槽到谷歌去了,临走前问他,那合同签了没有?答曰还没有,还是在那个关键点上卡着。这可能有点极端,因为谈判对象是个日本公司,一百多亿美金的大公司,层层官僚,啥事也做不快,这么关键的大合同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一个大合同谈个半年是挺正常的。在这期间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对于大家达成共识的签订备忘录,尽早生效。比如采购方要求5%的年度降本,供应商做不到,但可以给2%。那好,我们用备忘录的方式让这2%立即生效,从下月的订单上开始执行。

议定备忘录大致在谈判开始4到6个星期签订。这时候双方已经就关键点谈了几个回合,能谈下来的大多也谈下来了,剩下的八成得打持久战。

签订备忘录的好处还在于避免人事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省得人走了,又得从头谈起。我们都知道,销售是个流动性很强的职业,采购也是,特别在技术含量高、设计与供应商都很强势的行业,采购介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很难做,属于高危职业。比如我在硅谷管理供应商时,几年时间,同事都换了好几茬,等到我离开时,已经做成了部门的元老经理,而我才不过做了3年而已。在一些行业和公司,采购有轮岗的习惯,供应商一两年换个采购是正常不过了。这些情况下,备忘录对保持谈判的连续性挺有帮助。

第五步就是议定合同的框架,花3到5个月时间,争取把所有的关键点都谈下来。这是个挺困难的往返过程,是个双方不断调整期望和妥协的过程,要争取高层的支持,灵活调整公司战略和期望。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考虑降低合同的复杂度,尽量避免定制内容太多,避免后续的执行难度。这需要在标准合同文本上下功夫,明确规定哪些可以调整,哪些不能。这也要求标准合同文本要力求公道。有些公司的标准合同有太苛刻的法律条款,供应商难以接受,也是谈判旷日持久的一个因素。

终于谈好了,第六步就是公司内部签字认可。主要的当事人都得过目、认可,然后签字生效。比如在这个高科技公司的案例里,主要当事人有采购(他们有供应商年度降本的目标)、设计(他们对供应商支持新产品开发、知识产权的归属很在意)和售后服务(供应商也支持售后服务)。这些人大都是高级管理人员,日程紧、责任多,没时间、也没耐心细读几十页的合同文本。他们对于签订这样的大合同也往往感觉不自在,倾向于拖延,比如有时候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结,其实就是不愿意做决策,是签约过程的大障碍。作为合同谈判的主导者,采购需要做好归纳总结,汇报主要内容,比如重点阐述以前双方有异议的主要点。最为忌讳的是陷入一些无谓的细节而不能自拔,用老美的话讲,就是掉进了老鼠洞,最后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卡壳,这合同就三年两载地拖下去了。

纵观整个签约过程,其实是管理内外期望的过程。签约就如谈价格,永远没有最好;最好的结果就是大家心理能承受的结果。签约过程也是管理关系、调整期望的过程,在遵循一定的流程下,比如说上面的六步流程,还需要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内部客户的期望,可以说是供应商管理中最为挑战的任务之一。

顺便提及,长期合同应该力求抓住重点,简化、标准化。短期关系并不意味着合同少、简单。相反,正因为双方互信度低,合同反倒很长,种类反倒很多,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个本土的房地产公司,承包合同有几百页、半尺多厚,但收效甚微——承包商是最低价中标,在签合同时就知道如果按照合同履约,注定没钱赚,甚至亏本,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把合同当回事,而是等着项目开工了、房地产公司没法更换承包商时,就以各种方式索赔,要不就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合同不是写得不清楚,但又有什么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合同的本意是选个同盟,这前提是供应商有的赚;当供应商没的赚的时候,其实是选了个敌人——供应商没有可失去的,就无所畏惧;干系重大,采购方也不能临阵换将。本来双赢的事就做成了双输。

你可能感兴趣的:(供应商签约是管理关系、调整期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