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

by/小楼君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2000年前,来自汉朝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站在异域他乡的土地上,怅然遥望那空茫长天,带着无限的悲伤之意,写下了这首《悲愁歌》。

陌生的异国环境,恐怖的共妻文化,给她的身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来到乌孙仅仅三年,刘细君便忧郁而死。

活着于她备受折磨,或许死亡,已是最好的结局。

只是回顾这命途多舛的一生,刘细君是否会生出“来生莫生帝王家”的憾恨?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1张图片

1. 罪臣之女

刘细君出生于一个异常显赫的家庭,是历朝历代的和亲公主里,名副其实具有皇家血统的皇室公主。

她是汉武帝的侄孙女,祖父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父亲刘建承袭了祖父的江都王王位。

按理说她的生活该是可以预料到的尊荣富贵,只可惜天意难测,其父亲刘建和母亲成光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被以谋反罪赐死,并“夷三族”。刘细君因为年龄尚小,竟幸而免于一死。

刘细君流落民间,寄人篱下,生活一度很是困苦。好在她的叔叔广陵王刘胥多番找寻刘建的骨肉,刘细君这才得以认祖归宗。

生于烟花细雨的江南,刘细君也如同江南的烟雨一般美丽秀致,清雅动人。

若是没有一场意外,或许她会顺利平遂的过完这一生。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2张图片

2.和亲公主

彼时,恰逢汉朝与匈奴争斗最为白热化之时。汉武帝急需通过与乌孙国和亲,拉拢乌孙国,以此来对抗匈奴。

汉武帝想到了刘细君这个侄孙女:出身皇室,容颜美丽,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主,正是最符合和亲的不二人选。

和亲是个苦差事,表面风光,实则是打落了牙往肚里吞的差事。

所以历来和亲的都是臣女、宫女等,只是由皇帝册封了公主的头衔而已。比如世所共知的王昭君,就是一位宫女。

刘细君虽出生于皇室,只可惜她父母早亡,早已是罪臣之女,面对皇帝的命令,她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又怎敢不从。

就这样,刘细君在汉朝送亲队伍的护卫下,离开了生养她的故土,远嫁乌孙。这一年,刘细君才17岁。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3张图片

3.异国悲愁

乌孙这个国家离大汉王朝很远,据说国土最近的在中国的新疆,最远的都到了原苏联境内了。

乌孙的生活习惯与大汉也绝然不同,是一个游牧民族,骑马住帐篷,吃肉喝奶,逐水草而居。

刘细君最先感受到的不习惯,是居住饮食上的不习惯。《悲愁诗》里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就是刘细君对这种生活的真实记录。

而饮食上的不习惯还是其次,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才是刘细君需要面对的最大阻碍。

刘细君所嫁的事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年事已高,都可以当刘细君的爷爷了。他和刘细君一年也才见一两次面,根本谈不上什么夫妻感情。

而且,国王和刘细君语言不通,根本无法交流,所以刘细君虽然有了丈夫,却几乎等同于没有。

更重要的,汉朝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刘细君又是皇室出身,所以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和教育熏陶。

但乌孙可以说依旧处于蛮荒未开化的阶段,所以刘细君心中的痛苦和忧伤可想而知。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4张图片

4.两嫁爷孙

若是生活仅止于此,或许刘细君还不会那么快死去。

毕竟,和这个国王见面少,或许她还能更自在一点。但刘细君很快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伦理挑战。

从小知诗书礼仪的刘细君,心中是有恪守的道德底线的。但这种底线在乌孙,却是完全被忽略,不值一提的。

在乌孙国,在国王死后,国王的妻子,儿子继位后可以娶,儿子若死了,孙子继位后还可以再娶。

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自知时日无多,希望能够让刘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岑陬,刘细君自然不肯答应,这是有悖伦理纲常的啊!!

她抱着巨大的希望上书汉朝,希望汉朝能够帮助她,站在她的这一边。岂料,汉武帝的来信寥寥数字,“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

多么残忍的一句话。为了汉朝征服匈奴的大业,刘细君只能亲自践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忍痛嫁给了岑陬。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5张图片

5.一曲悲歌

刘细君幼时遭受过家破人亡的重大刺激,所以性格相对较为柔弱,一旦置身于这样悲苦的境地,便难于排解自己心中的忧闷。

而她视为最大靠山的汉朝非但没有给予她任何支持,反而给了她重重一击。

嫁给岑陬后的刘细君,在生了一个女儿后,因为心情过于抑郁,再加上产后失调,很快就香消玉殒了,终其一生,也未能再回汉土。

而她留下的这首《悲愁诗》,因情词悲切,据说就连汉武帝看到,也甚为动容。

也只是动容而已,一朝天子,断不会因为一个女子的悲苦,就违背和亲的初衷,改变征服匈奴的大计。

在历朝历代,女人是难以参与朝堂政治的。但唯有和亲,却是一个国家,主动将女人推上了政治的最前沿,想要通过一个女人,一桩联姻,改变两个国家的对立关系,实现某种政治上的目的。

是这些和亲女子的可悲,还是一个国家的可悲?!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写给昭君的诗,又何尝不是刘细君一生的命运悲歌。


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昭君命运更悲惨的和亲公主:被送往和亲之地三年,便因抑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