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瑾七
毕赣的名字一出现在眼前,让人不禁要感叹上天是公平的,这世界是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天没给毕赣一个幸福的家庭、没给它一个富足的童年,没给他一副盛世美颜,外在的东西别人至少有一两个点可以依靠,但毕赣什么都没有;然而在内心世界中、所有所有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成了他宝贵的人生永动机,让他的艺术灵感源源不断,一切眼前的不堪、破败在毕赣那里都成为了艺术的底蕴、一种抒发的厚重,不能被超越和模仿的与生俱来。仿佛这样一个历史时刻、这样一个人物的降临,他带着一种宿命。
2015年毕赣凭借电影《路边野餐》横空出世。1989年出生的他,那年才26岁。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人生中第一部导演的作品就获得了多少导演苦苦奋斗几十年拿不到的各大奖项、这些等身的荣誉,对于毕赣来说,只是外在的虚幻,可有可无。
这个出生在贵州农村的素人少年,他不过是无聊时候写写诗,在看过《导盲犬小Q》后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于是想定了,他就去干了。拿着四万块拍出来一部文艺片,就这样一炮而红变成了黑马、鬼才。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毕赣既成名作《路边野餐》之后,推出的首部电影,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
~ 1 ~
原生家庭
带给一个男人的思考
一个男人,母亲很早抛弃了自己离家而去,再到父亲去世,这样出场的身份在表达着生而为人的孤独、无助和弃儿的身份。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它不是中规中矩的介绍这个男人的一生,而是以一场死亡带来的反思切入,在父亲去世后,让男主人公再次回到了老家贵州。
整部电影的主角,不是黄觉扮演的男主角,更加不是汤唯饰演的女主角,是导演毕赣自己,整部电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凝视。汤唯说过,我看到导演、看到剧本就明白,我是来这部电影里做绿叶的。张艾嘉说:“我们所有人脑子已经放空,来圆毕赣的梦。”演员能这样理解和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定位真是极好的,当一个演员心甘情愿的接纳自己是去圆导演的一个梦的身份时,这是对导演最大的信任。
我曾多次的尝试走进毕赣要展现给我们的这个绝望的世界。一个人要到了什么时候才想要探究自己为何而生?生命的意义何在?是否是在父母都不在的那一刻?还是在生活中、情感中暴击来临的一刻?
男主人公罗紘武在失去了亲情后,开始从爱情、友情入手,追寻自己生命的使命。爱情里,他追寻那个12年前邂逅的情人,但情人和他之间的缘分已断,剩下的只是苦苦的追寻和回忆,正如他对幼年未感受过的母爱一般,渴望但得不到。友情里,他的朋友白猫被无情的夺去生命,他一直在追寻那个杀死兄弟的凶手。那种对真相的执着、愤怒,表达的正是对自己、对生活的挣脱、抗拒、与不妥协,而那个兄弟的影像,与其说是具体的人物白猫,不如说是另一个自己。
在男人的世界里,亲情、友情、爱情从来都是一种深藏心底、宣而不发的隐秘情感,只有在 无尽的史诗般的长镜头里,才能表达男人们心底的意境。
~ 2 ~
男人对女人
模糊身份的依恋
毫无疑问,万绮雯是毕赣给爱情的一个化身。
在一个男人看来,女人永远是那么深不可测的,即使得到了她的人,却总有一颗心让你想去探究她到底是否真的爱过自己。如同对消失了的恋人的苦苦追寻一样,对这份感情的确认,是这个男人一生的追寻。
影片中多次将万绮雯和自己的母亲进行同化,她们化着一样的妆、长着相似的样子、在同样的地方工作…那种似曾相识的梦幻,是一个男人对最初带给他生命安全感的母亲的追寻。
在梦境中,万绮雯又变身为台球厅的老板娘凯珍,和万绮雯不同的是她的短发和红色棉袄,而万绮雯一直是一身绿色长裙。这种反差的刻意制造,似乎在有意的区分,母亲和恋人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她们的样子却是同一个人。
正如在男主角有限的记忆力,母亲的样子是模糊的,只有对她的渴望是最清晰可见的,只有用一个具体的,同样已经失去了的爱人的形象来映衬母亲,才能将心底那一份永久、深不见底的失落感重合,因为一个男人对两个女人同样的依恋和爱、那种索爱却爱而不得的悲哀是一样的。
~ 3 ~
男人对男人
走出自己的画地为牢
影片中除了朋友白猫,坏人左宏元、离世的父亲、还有梦境中出现的白猫的儿子、以及万绮雯怀着的孩子、白猫的入狱多年的父亲都以男性的身份出现。
这一系列的男人的形象,似乎表达的都是男主角自己在不同时期,必须要面对的自我。
当他在一个封闭的隧道里看到一个长相和兄弟白猫很像的孩子时,他看到的不是白猫的儿子、也不是他那个未出世的孩子,他看到的是他自己。就算是白猫本人,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兄弟,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他自己。
当孩子承诺与他打完这场乒乓球就带他走出去时,难道不是他自己要挣脱人生困境,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承诺?无论是穿上孩子父亲的衣服、还是给孩子取名字,都是在暗示我们这又将是一个重生的开始。
最终孩子给罗紘武用车灯照亮了他的前路,他靠着一个意向中的自己,给自己指明了方向,放下了过往和回忆,一切清零,重新开始。
当路上两个人一唱一和的一路狂奔时,彼此都说对方是个骗子,一个是用天真掩饰了丑恶的善良青年、一个是用刀枪扫平一切障碍的杀手。
男主角终于抛出来心中的不安:“门不关,不怕有人偷东西吗?”孩子答:“除了你谁还会来?”是啊,那个牢笼本来就是他自己给自己设的。如果自己不把自己推向焦虑、颓废、沮丧的深渊,谁能破坏他的心;反之,只有他自己能拯救自己。
~ 4 ~
生离死别
内心安住
也许影片带给每个人的感动都是碎片化的,导演毕赣要表达的点,未必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但是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必定能捕捉到其中一二。
在影片中,男主角质问那个镜像中的母亲“为什么抛下那样年幼的我”时,但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都知道,那一刻是怎样一种心痛和百转千回的情绪。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在寻求一种对母亲的原谅,也是给自己一个解脱。那种爱一个人,却要包裹上恨的外衣的行为,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累。
如果重遇那个弃你而去的人,你会做什么?导演让男主佯装劫匪,夺取母亲身上最值钱的东西。然而,那不只是爱的释放,更是一种原谅。爱到深处,不是成全,是永不原谅。但永不原谅捆绑的不只是你深爱的那个人,更是你自己的一辈子。就像张爱玲对她的母亲和家人,每一种感情背后,都变得千疮百孔。
最终男主角选择了放手,放开母亲,还她自由,也用母亲的寥寥片语,安抚自己内心的缺失。那一次的生离死别,母亲用两个角度阐释、托词:“我吃了太多苦,而他那里的蜂蜜很甜”;“我牵挂的人还小,他很快就会把我忘记”。
我曾眼见身边父母婚姻不幸,最终离异的孩子的生活现状。孩子最后跟了哪一方,就基本失去了另一方。那时候我问我的母亲,如果你是那个离开了的母亲,你会经常回去看自己的孩子吗?母亲说,不会。孩子应该要开始新的生活,不应该去再打扰。
心底有伤的人会明白,不触碰是对伤口最好的保护,而时间和现实慢慢能化解一切。但即使结茧成痂,伤过之后的人,必定有它不可言说的痛。
~ 5 ~
毕赣式的思考
回到电影的主题,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整部电影如梦如幻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从各种碎片和细节中寻找答案。
生命是一种释怀和往复循环,你曾经是别人的孩子,你也将成为孩子的父母,在生我们和我们生的人之间,是我们存在的终极使命,而那些失去的不能再回来的人和美好回忆,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褪去的外壳,是成长之痛,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真相。
女神汤唯,用她的烈焰红唇,诉说着爱情来的时候那种炽烈。那条会跳舞的绿裙子,给生命一种希望、让人燃起对未来的憧憬。那样一张似曾相识的脸,诉说着的是男主角对情感的向往,对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相思。
男神黄觉,“最后问你一句,跟不跟我一起走。”在诉说着他对即将逝去的人、远去的感情的无力,只有让自己走出来,忘记、不回忆才能停止受伤害。但这样一步走的是那么艰难,好像杀死一个自己,他的生命就是连着那些记忆在活着。
母亲张艾嘉,将主动选择离开的母亲的无奈和心酸和盘托出。生活中总有些无奈,和天不遂人愿,不是不爱,是来不及爱,自己已经无法抽身。
无论亲情、爱情、包括友情,当我们陷入那些求而不得的痛苦回忆中时,满眼都是过去、都是无法超越的现实、那些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再也见不到的人,再见之时,已不在一个轨道、已不在一个时空,不是要真的彻底忘记才解脱,只是人生没有办法将时光逆转,只能不断向前,我们必须放下那个阶段,记住那些美好的东西,学会放手,才能不被记忆捆绑。
生命中那些匆匆而过的过客,即使曾用时间、用心、用尽所有的情感想牢牢抓住,但当缘分尽了,我们只能选择放手。不放手、苦苦的守候,最终还是什么也不能改变。
也许哪一天、哪一刻,哪一种香气、哪一种声音、哪一种温度会让你燃起记忆、飞回不可逆转的时空,和那个人、那种感觉能再次重逢,只祈求那一刻梦不要那么快醒,让梦里的温存久一点、再久一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