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跟买包,哪个更高贵

电视剧《誓言无声》里面的老情报局长许子风,曾经对藏书有过这样的论断——真正读书的人,不会读得这么杂。由此,他判断出眼前的清洁工是用大部头的书来隐藏武器的人。

每想到这一幕,我的内心就五味杂陈。一方面,我觉得他对读书人的论断偏狭了——我看书就是杂啊,我就是不挑食的读书人啊。翻我的书架,有叶芝,也有武士道;有张爱玲,也有萨义德;有联合国翻译教程,也有黄冈38套题。纯种犬就是不如杂交汪生命力强,读书是为了开拓眼界,怎么能越读越狭隘?不过,另一方面,他的话也赤裸裸地揭示出一个真相——书买的多的人才不会读呢。

中枪,十环。

虽然最近一年把控得不错,但是多年以来我的确可以说是买书成灾。得捋捋这个瘾是怎么来的。

小时候,家里管得很严。人家的孩子想要什么,会说一下或者哭闹一下,给不给就另说了。我家比较简单,就是没得商量。不给,没商量;给,也没商量。

先说说不给没商量。据说,小时候我路过商店,看到雪糕,就跟大人要,不给就坐地哭闹,声势浩大。母上大人何许人也,典型偶尔吃软绝不吃硬的铁血人物,拽着父王就走了,剩我一个肉团子在商店里独角戏演不下去。后来,又是同一个商店,又是雪糕摊,我依然眼馋。这回换了打法,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不要。看我可怜,妈妈就给我买了。看看,从小就这么心机watch,也是被逼无奈。许也是因为这样,我向来就对示弱的人无感——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明白谁呀。

再聊聊给也没商量。应该是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英语。那时候还得抱着可以当板砖使的词典学习呢。我依然记得自己买完以后的情景:大红封面精装牛津双解词典,把我的自行车筐都坠歪了,回家从A开始学,还在词典的空白里用HB的自动铅记笔记,成就感爆棚,冥冥之中觉得自己成了学霸。可是,没过多久,这种感觉就被破坏了。一个叫文曲星的电子词典横空出世,小伙伴们争相购买。攀比,你懂的。这也就算了,小伙伴的娘亲们还跟母上大人吹嘘这玩意儿多么多么划时代。其实,我们小孩儿谁不知道,多少人买电子词典主要是为了养里面的电子宠物呀。还是那句话,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明白谁呀。

可是,再拎得清的小狐狸,也架不住狐狸小伙伴的妈妈撺掇啊。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家长们一窝蜂地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补课、比如学没兴趣的兴趣班、比如买东西,就是青春期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的中年变体。而这种压力,永远都少不了两个重要因素——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以及某几根咋咋唬唬唯恐天下不乱的搅肥料棍。

母上大人被成功说服,过来“征求”我的意见。知道英国议会做完决定后去征求女王意见的那种感觉吗?一样一样一样滴。我就不同意嘛,何苦投资买一鸡肋,而且跟他们一样,就显得我没那么超凡脱俗世外高人了。然后,就被骂了,接着就很不开心地得到了一个别人家孩子当年梦寐以求的东西。典藏版得便宜卖乖是也。

所以,我小时候根本不会提什么要求,保质保量地应付就已经自顾不暇了,哪敢作妖。长大了,总有朋友说自己当年青春期逆反、爸妈管不了。呵呵,还是令尊令堂没手段。像我母上大人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他们绝对闻所未闻。

不过,没有什么斗争会是永远压倒性的。拜下风不一定就是输,持久战靠的是耐心和细腻。小狐狸最会闻味儿了:母上大人居然不限制我买书。

第一次跟母上大人去买书,是在一个很大的书市。里面熙熙攘攘的挤满了只看不买的人,母上大人给我拽到了译文书版社的摊前,跟摊主说:一样一本。当年没有土豪这个词,但是我绝对记得周围人眼里的羡慕嫉妒恨。那一瞬间,恍然觉得自己镀了金。现在知道,那叫虚荣心作祟。当年哪晓得,真以为自己走上了知识的康庄大道呢。自此,购书狂上线,具体症状请阁下自行脑补,在此不表。

时至今日,购书瘾戒了很久。买得多,看得少,心有内疚,手却不听使唤。还好赶上了电子书和有声书的时代,慢慢地就淡定许多。

我买书,是为了读。不过,更多的是因为书曾经给我战战兢兢的童年带来一点点自主的权利,书给我展现的世界让我对自由和未来充满期待。人活着,寻求意义,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为了让自己过得爽一点罢了。书是我的慰藉,那包是别人的慰藉,也不稀奇。有人买书爽,有人买包爽,本质上都一样。

我去年看上了一款LOEWE的包包,每周都去店里扫一眼,后来还是用买包的钱买了最高配置的ipad pro。为什么?ipad好歹是多功能生产学习娱乐工具,而包呢?一年背不了几次,在热带还特别容易长毛发霉。让我在书和包之间挑选,我还是会选择书。不是因为知识和智慧,是因为穷啊。条件有限,才会选择啊。要不然,哪有这么纠结。

所以,与其瞧不起爱包之人,我更希望过上不用纠结买书还是买包的生活,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只想过一个普通又爽快的生活。

如果是为了得瑟,无论买书还是买包,都没有多高贵。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明白谁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书跟买包,哪个更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