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

大包小裹往家赶,

老孩幼孩尽欢颜。

酸甜苦辣白驹过,

乡音又起暖心间。

从今天起开启过年模式,已经开启快40回了,审美早已疲劳,所以我就不说那些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红火话了。咱来点特色菜,整点口味重的,您要是腻歪了那些酒肉和客套,就来尝尝俺这腌制了百年的咸菜吧!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1张图片
是啥

上来就是一道硬菜!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2张图片
看那专注的眼神

这件艺术作品叫《泉》,作者叫马塞尔·杜尚(1887-1968),法国人,后加入美国籍。

“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是百度百科里的一句话。有的时候百度百科并不一定非常靠谱,不过这一条是靠谱的。

“在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起名为《喷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喷泉》,除了他确实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

而这一句就未必靠谱了。

一般情况下这件作品的名称被翻译成《泉》而不是《喷泉》,一字之差意境完全不同。

“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写这句话的人一定不是作者本人。杜尚没有解释过这件作品,而且讽刺谁还是没有讽刺谁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描述。

我说这些不是要挑人家的毛病,而是说当你去上网查资料时别认为那就是标准答案。还有,理论书籍里的文字也未必靠谱,我说话的同样未必靠谱。

人言未必靠谱,常识未必靠谱,眼见未必靠谱,主流意识未必靠谱,史料未必靠谱。

你问:那咱还有的聊吗?

我答:看吧。

请放下你心中的各种概念,接着往下看。

下面继续贴几张杜尚的作品图片: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3张图片
布兰维尔的风景  1902年

他也曾“好好”画过画。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4张图片
下楼梯的裸女

1912年,一个名叫马塞尔·杜尚的青年将一幅名叫《下楼梯的裸女》的油画交到了一个由“立体主义者”举办的独立沙龙画展。可是主办方看了这个作品后,觉得这幅作品里除了有立体主义的特质外,更多的是未来主义作品的特质。为了保持立体主义者展览的单纯性,主办方希望杜尚能把画作拿回去修改一下再来展览。可是杜尚一言不发地把画拿走了。到了第二年,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国际现代艺术展”,《下楼梯的裸女》却成了整个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但《华尔街日报》记者巴荣则是这么评价它的:“标题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没有裸体的人,不管你怎么用心看,也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一块画布。”

——以上引自某网络文章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5张图片
自行车轮 1913年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6张图片
咖啡磨,二号  1914年
“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_第7张图片
折断胳膊之前 1915年

1916年,杜尚在美国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第一件“现成品”作品:一把雪铲。杜尚从商店里买来便送了展览,美国人说:是什么意义呢?杜尚说:没有意义。美国人说:不成,一定得有意义。杜尚便在上面写了一行字:胳膊折断之前。美国人还问:您这是什么意思?杜尚说:铲雪的时候会折断胳膊。杜尚一直在为这所谓的“意义”感到遗憾。

——以上还是引自某网络文章

然后,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就问世了。2004年该作品被英国人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

如果你已经似乎明白了杜尚的深意或者对这作品还算熟悉,那就请看看我怎么说。

如果你看到这里一头雾水,觉得一个小便器咋就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那就接着看明天的分享。

请你见谅,以上文字有好些是引用的,因为我觉得它们有参考价值于是贴在这里,并非是凑字数。它们是不是靠谱呢?我说的到底考不考谱?其实,我并不是想要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想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这么想问题。

明天请与我一起继续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看”之道(十五)春节特别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