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侠——开篇

  这篇是一个抽象的开篇,不展开。

  准备写一些读武侠的体会。一直以来都想写关于武侠的东西,因为我个人的趣味受其启蒙和影响很深。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大概不能整理得很有条理,姑且想起就写一点。

  小时候接触武侠是从电视剧开始的。看的第一部武侠剧该是TVB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之后应该很快播出的是TVB版的天龙八部。作为典型的好动小男孩,对于打打杀杀热血系的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在武侠剧热播的日子里,与小伙伴的日常就是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幻想掌中能发出真气,脚下能踩出凌波微步。每晚的期待也是在被逼睡觉之后,偷听电视里的声音,听到精彩处还忍不住探头去看。

  在人生的孩童时代,就发现有趣的新世界的大门,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然而在当时,武侠剧跟每天吃完饭时的动画片,以及其他热播剧并没有什么区别。小伙伴们除了扮演侠客,还会扮演大空翼和上杉达也。

  我所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就是《笑傲江湖》。已经是中学的时候,电视剧看得不过瘾,就去网上找小说看。也并非就此沉迷,一开始只是挑那些精彩的段落,之后年岁渐长,才完整地读完。

  第一部就读如此高端的作品,不知是幸也不幸。等渐渐读完了金庸十四部,读完了古龙大部分作品,就再也没什么性质看其他人的了。所谓大陆新武侠能勉强够上金古档次的,不过一两部而已。

  于我个人而言,武侠的乐趣更多的在“武”而不是“侠”。后来读科幻,玩游戏,都对虚拟世界的体系设计有很大的兴趣。很多评论动辄以“侠义精神”作为武侠小说的最大内涵,私以为太过狭隘。

  语言、载体、环境,这些看似次要的东西一旦“成气候”了,就会发展出他们自己的生命——这在数学里面是一样发生的。

  也许出于对数学类似的兴趣,我对于武功的体系以及江湖的格局非常关注,金庸先生的才华也在于在这些方面有逆天的想象力,以及对于想象力的控制力。在虚拟的世界里建立风格迥异基于各种不同哲学的武功以及派别,把他们安插在各自的位置,同时相互作用而演绎出故事,这是非凡的能力。金庸先生的小说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十四个故事,而是构建一个大的江湖世界。我对于“大格局”作品的喜爱应该是从此开始吧。

  除开“武”的方面,金庸先生在十四部小说之中,灌注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其中固然有先生自己心态的转变——如很多评论所说从“儒家之侠”,到“道家之侠”、“释家之侠”再到“无侠”的境界——也有先生对世界的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听闻最近出了金庸多年在明报写时评的集子,很想看一看,可惜在香港机场的书店并没有看到。

  古龙的小说,写的是另外的一些东西。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或者说画面感。古龙先生求新求变,一心开创他自己的道路,把所有细节枝蔓的东西都去掉了。在他的小说里没有招式动作,武功没有名字,甚至场景、人物姓名、段落长短虽然并不重复,却总是让人感觉是一样的。古龙那么多主角,我总觉得几乎就是一个人;他笔下那么多女人,我也总觉得是一个人。这种写意的风格就带来了极强烈的属于他的个人标签。

  读古龙大多是在清华图书馆曾经的一层,懒瘾犯了就去找已经被翻得破烂的古龙小说,一拿起就放不下直到闭馆(是的,我就是这么偷懒)。也许确实是他个人写作风格以及没有完整修缮的原因,很多烂作,后期的作品也并不是每部都很喜欢。

  然后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其他作品,著名的《昆仑》《沧海》,还有很多其他新作家的作品,可以说并没有脱出金庸古龙的框架。武侠小说式微的势头在所难免。曾经觉得金庸小说在未来会赢得与四大名著同样的地位,现在也渐渐悲观了。

  起意开始写这个主题也是因为最近网上又在纪念古龙。就先从古龙作品写起吧,写下一篇之前还是容我复习复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武侠——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