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没有越过《山丘》

高晓松和李宗纬致敬李宗盛的《越过山丘》最近风头正盛,褒贬不一,找来听听看了,不敢说高下,但是心中自然有明显的偏好。

我有一个小看法,不一定对^ ^

不管是李宗盛大哥沧桑而举重若轻的嗓音,还是歌词中大彻大悟心怀激情的老年人,都对充满困惑的青中年人充满了诱惑。反观这首致敬,李宗纬年轻的嗓音没有为歌加分,而歌词中的第一人称的“我”,也有一种故作老成的尴尬。不过致敬够不上原本的经典,本也是世情。

我对李宗盛大哥有些生疏,但是在困惑的青春期,毕竟有老狼、叶蓓、朴树、许巍陪伴了许多日子,因此对高晓松较为熟悉。《月光倾城》里,他是出走的少年,一点点懂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成长的怅然若失;《模范情书》里,他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回味充满阳光、树影、新洗的衣服的香味但无疾而终的初恋;《b小调雨后》中,他是毕业情侣,在工作在生活中磨掉激情爱恋渐行渐远;《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他终于变成失意的中年人。而现在,即使过去了十年,或者几个十年,他依然好像在少年人和中年人之间振荡,有时是仗剑走天涯追逐远方和诗的此间少年,有时怅然回忆奠念青春无悔却永远卡顿似的不再成长走不到大彻大悟。这一点体现在致敬走过中年惶惑的《山丘》中就是掩盖不住的尴尬,一个尚失意不知人生所往的中年人假装看尽世事佯装潇洒、指点人生那么饱满而充足的尴尬。我没有批评或者讽刺他作曲写词,也不是怀疑他的才华,其实我还是挺羡慕他的精力和记忆力的,只是说每个人都有合适与不合适,而这首歌只是恰好最大程度暴露了他的不合适。这是老狼的忧伤、叶蓓的青春、零点的莽撞、李宇春的独立于时间外,甚至是《彼得堡遗书》和《杀了她喂猪》的滑稽都不能填补的时间感。

上面说褒贬不一,其实形容的清淡了,看到对这首歌的批评都上升到对他本人的人身攻击,说什么中年人浓厚的自恋感,哈哈,自恋就自恋呗,没有伤害别人的自恋怎么都变成攻击点了。不过这种厌恶感有迹可循,似乎是人成长中难以避免的自我厌弃的某种投射。试着回忆一下,无论是中学时代喜欢屌屌的周杰伦,还是大学里摇滚的躁动,或者是后来唱失意失恋的陈奕迅,一直到工作以后才听懂的李宗盛,我们对歌词中快我们一步的人生的憧憬和共鸣有多强烈,对还停留在人生上个阶段的的摆脱就有多急切,只有真正跨过这个阶段再回头看,才能读懂当时未来得及细细体会的人事。简单了说,中学时期,我还不懂得情爱却自以为是,有很多不知如何形容却如鲠在喉的愤怒,所以喜欢周杰伦,他唱出了我们的想靠近却不敢触碰,帮我们在歌里向“恶势力”反击;成年以后进入大学,喜欢会过渡给知人事情爱与生活皆有遗憾的陈奕迅,安慰我们的反抗无力,开始有些急于和还喜欢周杰伦的弟弟妹妹们划清界限;等到蹉跎成中年人,会重拾对周杰伦的喜欢,会发现歌里有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心跳,才明白过去嫌弃的恐怕是自己“看山不是山”的幼稚。喜欢原版《山丘》的听众,本身就是25+的人群,开始困惑、正在困惑、刚刚解惑、豁然开朗,在这些过来人眼里,致敬版本的故作成熟之明了,大概就像照镜子,提示每个人看到了自己的窘迫,更容易激起反感罢了。

最后,各花入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是希望音乐人们多多创作,听众们理智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过山丘》没有越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