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塑就社区共生的系统

今天与社区为特需儿童提供教育的“至爱学园”沟通课程。回顾了学校走向共生创造的过程。从去年因为一位创始人的离去,组织看似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但另一个方面却为组织的成长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熬过困难的时期,学校进入了一个再生的创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社区中更多的力量涌现出来,推动组织打开边界,迈向更大范围的共生。

想起去年的这个时节,参与到学校成立的共生委的工作中,探索围绕学校的共生系统建设。但在社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在学校家长层面对于“共生”的陌生,于是回过头来走入各个班级和家长老师们连接探索共生的可能性。在14场共生共创活动后,迎来了10月底的社区共创大会,激发出社区更大的温暖力量,推动了学校组织社区的完善发展。而在这次的共创大会上,也有家长明确提出,希望学校能够支持到更大的社区共生,包括:与村民群体的共同创造,支持到特需儿童教育的“至爱学园”的成长,与社区中艺术家,书法馆等其它组织和群体的共同创造。足见,欣欣向荣的共生社区生态是大家都向往的目标。

今天在和“至爱学园”新成立的管理委员会领导人沟通中,谈起三元方向的组织构建,摆脱传统的组织模式,建设让所有个体都能够参与的机制模式。最后便发现,还是要回到组织的愿景和使命上来,也就是通常说的初心。

因此,社区共生系统的塑就至少需要一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元素:

第一是初心。每个参与的个体或者社区的组织都有希望个体或组织所在的社区朝向善美真发展方向的愿力,并且愿意在这个方向上付出行动。

第二是有共同认可的理念和原则。如同我们社区一致认同的三元方向的理念和原则,社区需要普遍认同的理念能够指导到具体行动的路径。

第三是连接,在关系的深入互动中产生共鸣。在系统的塑造中,最终无可避免的都要回到人的基本要素上,因此,建设温暖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便让共生的系统有了稳定出发的保障。

第四是需求的满足。社区每个个体到这里来,都会有不一样的目标或需求。而共生的系统便是能够支持到个体需求的满足,同时能够调动起他们更大的梦想,让他们愿意在这里注入更大的能量,从而让社区具备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从IMO的角度来看到社区共生的系统,便能发现无处不在的横向领导力。在愿景使命的协同创造中,在理念准则的一致性认同和落地中,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连接中,在社区/组织所能够提供的更大的物质或资源的满足中。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社区共生系统的塑造,便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汇聚起来,共同推动一个更加稳定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创造。在已经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的社会系统中,我们的外部环境,市场条件,组织的内部生态状况,都在呼唤能够支持到转型变革的体系重塑的力量。IMO为这样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课程的推广和共同学习,为更大的社会共生系统的塑就略尽薄力!

给自己一个机会,多一种创造的可能性!对IMO横向领导力问题感兴趣的,欢迎扫码私信入群,一起学习成长!

IMO:塑就社区共生的系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欲了解更多课程内容,点击链接:IMO横向领导力大师班,获取详细课程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IMO:塑就社区共生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