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1本书导语

这不是第一本有关认知系统和习惯养成的书。

事实上,当下的书店里正充斥着大量标记有“自我管理”“逻辑思维”“干货”的书籍,那么本书和它们区别在哪里呢?当众多书籍忙着将知识和观点拼命灌输给读者时,这本书冷静地告诉读者,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知识的能力,即“知识之上的知识”。在知识之上,还有认识、管理、运用知识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元知识”。将经过思考得到的东西作为对象予以思考时,所得到的收获就是一种元知识,它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同时,它还监控我们的认知过程,并及时反省与调整,使我们的思考永远处于动态之中。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更深一步了解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避免经验和积习造成的认知偏见。

此外,基于自身的学习生活所得以及广泛的阅读收获,作者还提供了许多有关深度学习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建议,非常实用。在碎片化时代,生活已经被层出不穷的资讯和网络小文章裹挟,它们标题诱人、内容空洞又具有迷惑性。此时,我们更应该拿起思想的武器,保持思考,拒绝无效阅读。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暗时间”“思维改变生活”以及“跟波利亚学解题”。笔者按照作者的思路,将其细分为五章:

第一章里我们将了解日常生活会用到的心理学,以及大脑是如何像写代码一样主导我们的思考;

第二章和时间管理有关,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自己的“进度条”;

第三章里作者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并列举了高效学习的Tips;

第四章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肖申克,思维、认知的牢笼正将我们禁锢;第五章,在充分理解了前面的内容后,我们该着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去寻找与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去更好地拥抱生活。

№.2 思考与讨论

总体来说股市是个“零和游戏”,但大部分散户都处于亏钱状态。尽管散户们都告诫自己见好就收,但看到股价上涨的时候却不愿意抛出去,因为总觉得还能再涨,结果错过了收益的最佳阶段;股价下跌的时候也不舍得“割肉”,结果导致越套越深。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散户操作时的心态。

№.3无处不在的心理学

近两年,网络媒体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报道与科普,越来越多地引起我们对于心理层面问题的关注,这一方面使得原先总与“弗洛伊德”等学术字眼挂钩的心理学显得不再那么高深遥远,另一方面,我们又开始将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联系起来。

事实上,心理学所触及的领域要比我们想象中宽广得多。现代科学将其与各类学科相结合,一起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心理疾病的人获益要远多于有心理疾病的人。比如,经济学和心理学“联姻”的领域中,研究者针对人类思维的固有弊端创造性地制定一些经济政策,从而为大众健康、经济发展谋福利。著名的Save More Tomorrow计划就成功促使了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开始存钱。

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日常判断与决策。我们所有的决策,无论是直觉主导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基于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听起来有些晦涩?心理学所做的事就是将这套抽象的行为具体化、科学化,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除了客观因素外,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什么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与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心理学还会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何为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会让我们以后在做决策时下意识地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还会帮助我们避免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价值的“思维定势”,有些则是大脑认知机制里的Bug。认知偏见,是其中最常见的系统性偏差,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凭借主观感受建立社会认知,而忽视本应作为认知基础的客观因素。认知偏见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认知偏见还包括了许多细分领域,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幸存者偏差等。以“基本归因错误”为例,高圆圆主演的电影《搜索》中,她在被查出癌症以后因为心情不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还羞辱了对方,大家从她的外表、着装以及行为直接判断她品行有问题(内部归因),而鲜有人想过是否有其它客观因素。当然,现在越来越多人过度地将各种结果归因于环境影响。比如同学考试考得不好一定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我的考试成绩差是因为没发挥好、题难、老师给分太严、考试的时候门口有个穿高跟鞋的老师走过等等。再回想一下每次上班迟到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给自己找类似路上堵车、错过了地铁、家里闹钟坏了等理由,而不愿意承认其实是自己起晚了呢?理论落实到实际案例中,是不是有趣多了?这仅仅是心理学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思维中的谬误并努力扬长避短,为高效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

№.3无处不在的心理学

近两年,网络媒体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报道与科普,越来越多地引起我们对于心理层面问题的关注,这一方面使得原先总与“弗洛伊德”等学术字眼挂钩的心理学显得不再那么高深遥远,另一方面,我们又开始将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联系起来。

事实上,心理学所触及的领域要比我们想象中宽广得多。现代科学将其与各类学科相结合,一起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心理疾病的人获益要远多于有心理疾病的人。比如,经济学和心理学“联姻”的领域中,研究者针对人类思维的固有弊端创造性地制定一些经济政策,从而为大众健康、经济发展谋福利。著名的Save More Tomorrow计划就成功促使了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开始存钱。

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日常判断与决策。我们所有的决策,无论是直觉主导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基于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听起来有些晦涩?心理学所做的事就是将这套抽象的行为具体化、科学化,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除了客观因素外,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什么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与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心理学还会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何为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会让我们以后在做决策时下意识地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还会帮助我们避免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价值的“思维定势”,有些则是大脑认知机制里的Bug。认知偏见,是其中最常见的系统性偏差,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凭借主观感受建立社会认知,而忽视本应作为认知基础的客观因素。认知偏见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认知偏见还包括了许多细分领域,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幸存者偏差等。以“基本归因错误”为例,高圆圆主演的电影《搜索》中,她在被查出癌症以后因为心情不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还羞辱了对方,大家从她的外表、着装以及行为直接判断她品行有问题(内部归因),而鲜有人想过是否有其它客观因素。当然,现在越来越多人过度地将各种结果归因于环境影响。比如同学考试考得不好一定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我的考试成绩差是因为没发挥好、题难、老师给分太严、考试的时候门口有个穿高跟鞋的老师走过等等。再回想一下每次上班迟到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给自己找类似路上堵车、错过了地铁、家里闹钟坏了等理由,而不愿意承认其实是自己起晚了呢?理论落实到实际案例中,是不是有趣多了?这仅仅是心理学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思维中的谬误并努力扬长避短,为高效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

№.5编码记忆

前面我们知道思维法则其实也是知识(只不过它是元知识,即帮助我们获得新知识的知识),是一种内隐的记忆。既然是记忆,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编码”写入你的大脑,在你需要用到时,只要触发一两个提取线索就能顺藤摸瓜地拎出所有内容。知识的价值不在于量,而在于需要的时候能不能立即从我们脑海中“蹦”出来。而在恰当的时候回忆起某件特定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对自己的记忆“编码”。这是建立在对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还需要我们灵活地为自己编织线索。有时候除了事件本身,我们接触它的时间地点、环境、周围的人甚至气味,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代码”。

我们的记忆很多都是和气味连接在一起的,“科学松鼠会”的网站就有一篇文章专门科普气味与记忆的关系。你是否会闻到某一种味道时会突然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比如端起一杯香热的巧克力饮料,想起了最初品尝巧克力的情景;夏天在暴雨来临之前,浓郁的泥土和小草味道,会不会让你回忆起小时候因为没有拿伞被大雨淋透的感觉,甚至串联起回到家挨揍的记忆,屁股上还有点火辣辣的痛。而当我们想起过年,鼻腔里是不是也会有浓烈的爆竹烟火味道,仿佛立马置身于热闹的大年夜。尤其是在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一种味道想起一个熟悉的人,有可能是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

没有线索连接的记忆就像大海上的孤岛,有时候你搜索枯肠都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它并非消失了;只是存放在你大脑的某个角落,等待某条线索将它唤醒,对记忆进行“编码”,让“编码”这个行为变得更加有效率,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获益无穷。那么究竟如何更有效地从日常经验中总结知识,以及如何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能够在你需要它们的时候自动从大脑中“蹦”出来呢?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回顾。所谓温故而知新,尽管老生常谈,但确实行之有效。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创造回忆的机会。比如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教学相长);做笔记,经常整理;书写,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地串起来将大大地丰富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提取线索。

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我们肯定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一遍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可以通过别人的“替代经验”、自己的“虚拟经历”,来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抽象和推广。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结果就是每堵墙都要去自己去撞一遍试试硬度。把一件具体的事情泛化成一类事情,抽取其中的核心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跨情景运用。

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例如在一件事情上你不知道什么原因失败了,而另一个做类似或同样的事情却成功了。你可以通过比较你们的差别,推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你们成功概率的差异。

№.6今日总结

关键词:

心理学,元知识,思考

要点:

掌握基本心理学常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先学会使用知识。

思考是高效学习的基础,思考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能力。

提高思考能力有切实可行的几条方法,如“关注本源”“理解过程”“重在分析推理而非联想”。

5.提高记忆能力也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思考与讨论:

回到今日思考的小问题中,股票市场是一个充分暴露人性特点的地方,大部分散户厌恶风险、对自我认知局限、好从众、因循守旧等特点共同导致了他们投资的失败。许多散户不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也没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那他们自然的选择就只能是“跟风领袖”。这些“领袖”多半炒过几年股票,曾赚过钱,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都很大,这种不经过思考的决策必然意味着很大的风险。一只股票或许有75%继续上升的机会,但为了避免25%什么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许多人宁可少赚些。结果是可能有5000元利润的机会,你只得到500元。一旦买进的股票跌了,人们便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下跌只是暂时的,其真正的原因只不过为了搏一次25%可能全身而退的机会。这样的心理使得散户在股市中赢时赚小钱,亏时亏大钱。股票的运动只有涨和跌这两种途径,所以每次操作赢亏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由于人性的弱点,它成了输赢机会并不均等的游戏。从这个层面上讲,并非股市击败了散户,而是散户自己击败了自己。

我们从大量的经济决策中得到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规律——经济决策可以抽象为对投入/回报比例的考量,这是知识获取阶段的抽象;而在问题求解阶段,我们遇到决策问题就可以从投入/回报这个维度上来考量,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这边看着想想也对,一忽儿又觉得那个选项看看也对。如果不懂得看到问题的本质(如:经济决策),便很难利用之前推广出来的结论(如:投入/回报,风险估计等等),而是会被我们的原始大脑的一些可预期的非理性所控制(例如从众、从权威,甚至最可怕的行为陷阱——“推迟决策”),成为“正常的傻瓜”。所以在做决策之前,除了认真听取心中理性的声音外,也要试着把具体问题抽象一下,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抽象和推广。

你可能感兴趣的:(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