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德国际学校2018内涵发展暨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南京师范大学如期进行,推开心扉、打开耳朵,倾听专业成长拔节的声音,艾家军64名老师赴一场学习盛宴,这一程成为了假期学习一道靓丽的风景。几天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下面是我们第一军团的老师们的一些感悟和分享:
符君同学:我想做那个仰望星空的人
之前行业里流传,幼教者就是那个帮孩子们摘星星的人!我想,这和高峰教授的“仰望星空”论,不谋而合!上午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欣赏”,我读到了苏东坡在低谷,不得仕,面对挫败,失意时依然能够苦中作乐,直抒胸臆,随意而安的生活情怀;读到了唐宋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各大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读到了高峰教授的做事认真,有态度并认真用心的状态。
对自己来说,不管是从苏东坡身上,还是各大有成就的诗人,还是教授身上,我都能看到做人要乐观、开朗的影子,以及那在面对挫折时,从容、潇洒、温柔而坚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要反思,苏轼为什么会被后人记住,为什么会有这么高产量的作品?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苏轼有才,而是因为他善记录和创意的创作。这难道不正是我该坚持写作的榜样吗?不为流芳千古,只为成就自我。
我努力加油,努力丰盈自己的羽毛,做那个带孩子仰望星空而且可以摘星星的老师!
胡瑞杰同学:家校沟通——“共情”才能共赢
听了唐涛老师讲的“家校沟通的艺术”后,感触最深。让我了解到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我总结为两个字“共情”,只有和孩子建立好链接,孩子才会喜欢和你沟通、交流。只有和家长建立好链接,家长才会和你成为“合作者”,才会更加的信任你!那么,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是倾听、换位和给家长的反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作为老师,能够做到不批评、不训诫、会倾听,不插话吗?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能落到实处吗?我想,我们很难做到吧。就像唐老师说的: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一听就会,一说就错。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够做到话语的严谨和专业呢?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听了唐涛老师的沟通的艺术,对于我来说,无论作为一位妈妈,还是一名幼儿教师,都是收益的,并且我坚信,一定要落到实处……
赵敬敬老师:在教育中共享、共创、共担
下午我们聆听了唐涛老师关于家校沟通的艺术主题课程,从理念层面到工具层面,层层分析、层层递进,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及与家长的关系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我们与家长是合作者,在教育中我们要共享、共创和共担。AEIOU以合作为导向的沟通方法。“先关照情绪,再思考问题;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AEIOU黄金法则给我们的沟通点亮了明灯。六秒钟行动建议让我们学会了面对恐慌、愤怒、紧张、焦虑这些情绪时具体的缓解方法。“同理心”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情绪没有对错,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很好的去先关照情绪,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同理心”三要三不要的学习,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一下午唐老师清晰透彻的讲解,也给我们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如何有效的沟通指明了方向。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学以致用,积极践行!
解文欢同学:俯下身,看到儿童
上午跟着高教授走进纸香墨飞的盛唐和百花齐放的宋世,虽然距离现在已久远。但高教授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的讲述,让我如沐春风如临其境。那些文人墨客似乎从历史中走了出来,他们不再是我们之前了解到的某一首诗或一句词,似乎都过于单薄或片面。而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悲喜忧愁,生动饱满。当有了这样近距离的了解,再去看外在呈现出的诗词绘画书法等作品,便觉得有了灵魂和气节。如同我们去了解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他的表达、他所呈现的状态背后一定有一个生活背景,脱离这个背景去理解儿童一定是片面和有误差的。这对老师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很多时候对旁人的理解只是活在自己的幻像里,像是眼睛被蒙上了一层布。我们需要撕掉这层布,擦亮眼睛,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用身体和心同时去听到孩子。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尊重,儿童也是。这需要打破我们常规的认知,认为儿童一无所有没有认知。这是极大的错误。儿童天生有智慧,我们要将身体蹲下来,仰望儿童。
如此,我们才具备做老师的最基本品质。
刘微同学:做懂孩子的自己
听了周红教授一天的课程,受益匪浅。上午漫谈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让我们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压力要坚持以健康发展为中心,接受压力会无可避免地伴随一生,是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两个原则。面对压力与困惑,我们要争取做到心中有数,学会寻求帮助,懂得选择和拒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成长,一直在路上……
下午关于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为学生成长营造安全天空课程上,以真实、具体、发人深省的案例,让我知道作为教师,我身上的责任重大,影响了三十多个孩子的将来。可能教师的一句话、一件事,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用更好的自己来影响学生。成为更有智慧的自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灵沼泽。成为更懂孩子的自己,给孩子积极正向安全的理解。希望能和孩子们在幸福的海洋里,大鱼带小鱼,自由遨游。
李丽真同学:回归初心,再次出发
今天全体的培训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观,重新回归初心,再次出发。再次回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用赵凯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老师要学会尊重儿童,用宽容和严格共存的方式面对儿童,要学会与儿童交流,等待儿童,让其慢慢的自然生长。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每个班级都有星星孩子,对于他们,吴丹丹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分享。首先,我们要和家长约聊,当家长无力去承担我们教师就要自己全力去承担,当孩子出现好的情况后给到家长反馈,给家长信心,慢慢家长也会有力量承担。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班级同学的态度,也要对他们进行引领。
王世阳同学:班主任工作必须“细中更精”
吴丹丹老师,一直是一种娓娓道来的细腻感,她讲了很多自己的生活实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同为班主任,肯定会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吴老师说:一个班主任的成长史就是和一个特殊学生的“斗争史”。我第一反应就想到了我们班的小魏同学,那也是一个极特殊的极聪明的小男孩儿呢。但是他比小常同学更“接地气儿”一些,因为我们小魏同学爱吃呀,所以我的工作更好展开。小魏同学从一年级翻窗户进教室、钻到巩义校车的行李箱里、满校园乱晃乱惹事儿的小男孩儿成长为我的“得力小助手”,中间仅仅隔着一个字“吃”。每次到我办公室,等着他的一定先是“吃”,然后才会是看似平静的“说教”,“吃人的嘴软”嘛,小魏同学也深知这个道理,每每从我办公室走出去他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去完成各种“工作”,也是让我深感安慰!总之,班主任工作必须“细中更精”,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才是关键!感谢吴老师细致的总结和陈述,让我更加清晰了工作方法。
毛阳同学:学习中成长
高教授从各个诗句中分析唐宋时代的文化,点到唐人是浪漫的诗人而宋人是典雅的智者,关于唐宋诗歌领域的专业我敬佩之。高教授的博学我欣赏之,也就斗胆在课程上写下了以下的打油诗以表崇敬:
艾家军团进金陵 南京师院开课讲
有幸相遇高教授 学富五车故事讲
风趣幽默掌声响 引经据典信手拈
畅谈古今精神先 诗满人间笑开颜
这节课告诉我,一节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风趣幽默会讲故事,能让学生既能看见有字之书又能看到诗与远方。
王冰同学:不忘初心
赵教授从犹太人这个话题切入,告诉我们,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万事头”要去鼓励孩子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且关注他们的心理建设,因为只有“心”(心理)好,一切才会好。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用爱去灌溉和滋润孩子的心田。老师除了爱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爱、耐心和责任心的前提是我们要有自己为老师的底线和原则。不能只有宽容,宽容的同时,也要有适当的严格。只有恩威并施,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让他们学会敬畏,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也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学会等待,学着去慢慢的适应孩子的节奏。慢下来,静待花开,让学生自然的生长。
龚涛同学:做一个有情怀的班主任
今天下午聆听了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吴丹丹老师《始于爱 成于思--班主任艺术》的主题分享,源于她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扎根一线躬身实践的工作经历,我内心更多的是一份敬佩和感动。
一、基于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
二、基于尊重与理解的班规建设。
三、基于学生兴趣的班级活动开展。
四、基于学生立场的班级文化构建。
五、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班本课程开发。
一校一风景,一班一世界。班级是师生诗意的栖息地、学习的芳草地,是精神成长的桃花源,班主任的成长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师生倾心相遇的过程中镌刻了教育的温度与故事。
耕耘班级,守护教育心田,让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被温柔以待,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着浓郁教育情怀的班主任,感谢吴老师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几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成长的路不能停止。因为结束就是意味着另一个开始。我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身份就是学习者。学习者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精神和信仰。教师有了信仰,教育就有了力量,儿童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