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女经济学者

——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男

记者∕赖盈莹 张文瑾 孙博文

无畏的女经济学者_第1张图片

人物简介:贾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微观、劳动经济学、家庭金融、健康经济学。

2009年7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构想被提出。贾教授作为最早一批投身于该项目的成员,为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投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汗水。岁月匆匆,问道者辛勤耕耘;光阴冉冉,燃灯者倾心济世。面对重重困难,贾教授始终努力坚持,无畏前进。

2015年3月,我们来到贾教授的办公室。忙碌的贾教授从桌前抬起头,温和地与我们问好。在愉快、和睦的氛围中,这位年轻的教授、CHFS副主任向我们讲述了她与CHFS的故事。

“哭过之后再坚持”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刚开始的时候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贾教授如是说。

“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类似的项目在中国并不多见,在西南财大或是整个西部地区都是第一次。第二,最早参与这个项目的成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是边干边学,所以一开始我们的挑战很大。”

2009年7月,现任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的甘犁教授提出了开展家庭金融调查的构想,并召集尹志超、贾男两位老师和几位博士生形成了一个小项目组。“要去说服学校,说服社会各界来支持这个项目,这很困难,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贾教授说道,“其实我们自己一开始只是希望一起来做一个课题研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复杂的工程。”

面对着空前的难度,项目组对调查的开展制定了完备的计划和详细的步骤。首先,项目组成员们对国外的类似项目进行了深入了解。“在美国有一个项目给美国的研究机构、政策部门提供了非常多的数据支持。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分析这个项目,探讨在中国实施类似项目的可行性。”构想初步成形以后,贾教授奔赴美国学习了一个星期左右,“他们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都移植过来了,并且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完善、补充。”

接下来项目组设计出了严谨而具有说服力的调查问卷。这份长达83页的问卷凝聚了成员们满满的心血。“问卷设计可以说是努力最多的一个部分,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设计了1000多个问题,中间涉及几十甚至几百遍的修改。”

2010年3月,贾教授与其他两位老师带领同学在成都双流县和浦江县进行了问卷测试。在抽样、样本框的制作、预调查、访员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妥善完成后,中心的第一轮大调查于2011年7月正式开始。

但在此之前,贾教授却经历了几度挣扎,甚至在公开场合止不住落泪。“2011年第一轮调查之前,4、5月,我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又笑着补充道,“因为这个事情太难了,我们资金、人员、经验都不够,就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然而贾教授还是坚持了下来。

“第一轮大调查,我们派出300多位西财同学,调查了8000多户家庭,涉及到全国29000多个人。而那一轮全职核心成员大概就十几个,所以每个人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但我本身是个不喜欢放弃的人,我的同事和我一样即使每天熬到深夜,也会咬牙坚持。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努力。

“CHFS是我的一个‘孩子’”

谈到一开始项目组连一个讨论问题的教室都没有,到如今拥有八十多位全职员的调研中心,贾男感概颇多:“CHFS是我们一手建立起来的,最‘惨’的时候只有两个人,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慢慢‘拉扯大’的。”从成立到现在,短短的五个年头,CHFS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一开始我们的视野仅仅拘泥于学术研究,但第一轮数据发布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我们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中心根据调研数据得出的基尼系数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反响,“首先它让国外的很多机构和研究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次,它让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感受到了真正的贫富差距水平。”

据贾教授介绍,接下来的CHFS项目会进一步拓展下去,以前是只把视线放在家庭,但今年还会研究另一大类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特征。

“在中心这几年我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工作之余,我总是和别人打趣的说我生了三个孩子,第一是我自己的孩子,第二是我的博士论文,第三,就是CHFS。”

“象牙塔里的非主流女经济学者”

“象牙塔里的非主流女经济学者”,这是贾教授的微信名。

“‘象牙塔’就是指大学。我一直都在大学里研究经济学,自己对经济现实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贾教授说,“学者不仅要有理论的研究,还要有实践的经验。就我自身而言,在大学里和学生在一起研究理论的时间较多,并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历,所以才想到‘象牙塔’这个略带自嘲的称呼。”

谈到“非主流”,贾教授突然轻轻笑了,她问:“你们觉得‘主流’经济学家是什么样子的?”当得到“厚厚的眼镜”、“吃饭走路都在搞学术”的答案时,她说:“我的生活状态不是这样。在我看来,生活和工作应该两不误。”

而贾教授自己就是理想中能很好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成功典范。打开她的朋友圈,今天有“成都周边最全赏花地图”的链接分享,明天是出席女儿家长会的心得,后天又“强烈推荐”一款“亲测”飘窗桌,配图中是桌上典雅的茶具和充满绿意的盆栽。这一切,都向我们讲述着这个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女学者对生活的热爱。

要当好这样一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人生赢家”,贾教授只给了我们一个秘诀:提高效率。“刚开始的时候我也非常辛苦,每天六点钟下班,然后接孩子回家,陪她吃饭、完成作业等,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我才可以和她相处。一般等她睡着了,我的工作时间才刚刚开始,忙到深夜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只有做事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才能最大程度地兼顾。”“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神”

贾教授在财大学子间有个公认的爱称——“女神”。

这当然要归功于她精彩生动、充满智慧的课堂演讲和对学生亲和友善的态度。“人很nice,课讲得也好”是学生们的普遍评价。在“西南财经大学”百度贴吧中,甚至有“西财最漂亮最有气质的女老师是贾教授,不服来辩”这样毫不掩饰对“女神”敬爱之情的帖子。当谈到这个爱称,“女神”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最多的想法就是感谢同学们。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个人的认可。”

“女神”的光芒不仅仅止于美貌,更在于她的智慧和她对经济学领域独特的视角。作为女经济学者,在男女实力悬殊的经济学领域,贾教授更多地研究和关注着女性领域。早在2009年11月,她就发布过一篇名为《生育对城镇女性收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写这篇论文是想说,现在社会中的女性由于要完成天生的职能,比如生育,有时会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我们希望,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女性更多的保障和福利,比如产假延长。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越来越低,如果一直这样,以后老龄化必然加快,从而使养老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女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理解的女神就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性。”而这一点,正是贾教授自己的化身。

尾声

“西财的学生都很聪明,很有创造力。”贾教授肯定地说,“我觉得我的作用是帮助大家培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我最大的希望当然是同学们可以多来参加我们的金融调查,因为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践,还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结束采访,贾教授又回到了自己的电脑桌前继续工作。我们走出办公楼时,空气中还有些许微凉。林荫道边的法国梧桐整齐排列,湖边手握书卷的铜人也依旧埋头沉思。跋涉在CHFS这条荆棘之路上,这位美丽的经济学者不曾畏惧。相信未来,她也必然会和CHFS一起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畏的女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