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做事逻辑,
从来都是靠事实和实力说话,
而不是拿感情忽悠人。
Suicide Is Painless音乐
dy & Bird - Lady & Bird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本文已获授权
1
前段时间,一篇神贴刷爆朋友圈,《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先是一组粗暴的数据:
“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一个塑料袋平均使用时间25分钟,每个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每一条海鱼就有330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
文章大肆渲染了塑料袋有多么可怕,害苍天害大地还害了可爱的鱼儿。
看到这里,我们已没有心思再去考量数据的真伪,出于对鱼儿的热爱,对下一代的热爱,我们心里顿时升起一种浓浓的恐惧感,于是果断转发,并愤怒地加上一句:这XX的外卖。
然后,我看到了一条冷静的神回复:
你呼出的每一口气都会加剧全球变暖,
全球几十亿人每天将产生巨大的碳排放,
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篇《呼吸,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呢?
2
看到此贴,我立马想起了另一个神贴《看完这个,你还敢再喝纯净水吗?》。
这篇贴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
拿一杯白酒,一杯可乐,一杯纯净水,在每个杯子中加入1毫升精液。
1小时后,用显微镜观测精子的被破坏程度,发现精子在纯净水中被破坏程度最大,在酒精中被破坏程度最小,可乐居中。
于是此文得出结论: 纯净水杀精功能强大,比酒精、可乐大得多。亲们,你们还敢喝纯净水吗?
这个贴子下面也有一个精彩的神回复:
敢情小编你的口腔和睾丸是相通的?
喝水直接喝到睾丸里去了?
精子直接泡在纯净水里了?
或者,直接泡在可乐里了?
这样的神贴还有很多,诸如《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等,都是一样的套路:
激起你心中的罪恶感、恐惧感或内疚感,
进而让你相信他的观点。
3
这种神逻辑套路,在生活中很常见。正如《神逻辑:不讲道理的人怎么总有理》一书所言:
“这些套路都是人们最常遇到的诉诸情感谬误——借由情感绑架,而非有效的逻辑来说服别人的方式。”
生活中,四种情感谬误最为常见:
☞ 诉诸恐惧
某事会产生某种可怕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接受他的建议。
☞ 诉诸仇恨
某事有令人不愉快的相关经验,因此不该支持某事。
☞ 诉诸谄媚
奉承与谄媚他人,冀使其支持自己的观点。
☞ 诉诸怜悯
挑起对方的同情与愧疚,以博取他人支持。
你是否也被这样的神逻辑套路过?
4
微博用户“简毅ASH”遭遇的一个客户,几乎完美诠释了上述几种情感谬误。
一个学生要买最新款iphone,但没钱,就想把身份证、学生证压给老板办分期。
老板答:“sorry,不能。”
“求你了,我必须在开学时用上iphone6。我特喜欢苹果,你就满足一下穷学生的愿望吧。”
这是诉诸情感第一招:诉诸怜悯。
未果,便使用第二招,诉诸谄媚:“我看过你的微博,觉得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未果,再使用第三招,诉诸仇恨:“呵呵,说到底还是钱吧,这个冰冷的社会就是这样,都讲钱。”
你不让我用身份证办分期,你就是冷血、无情、势利。这么一来,倒显得简毅很无理了。
这样的神逻辑,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小时候你挑食不想吃饭,父母会说:“你看人家非洲孩子还没饭吃呢。”
长大后你想跳槽涨工资,领导会说:“你看工作现在多难找,我给你提供了一份工作,对你还不够好么?”
就如屎壳郎推了个粪球,过来给你说:“你快吃啊,我为你推了这么大的球球,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类似“都是为了你好啊”的神逻辑,不知道成了多少恶心事情的遮羞布。
5
那我们该如何识破这种神逻辑呢?
套用著名的“鸡蛋真难吃”的神逻辑段子,大多数操纵你情绪的神逻辑就无所遁形了。
A:这鸡蛋真难吃。
B:你说鸡蛋不好吃?农民伯伯天天汗滴禾下土养鸡给你吃的鸡蛋,你有什么资格说不好吃?
A:这鸡蛋真难吃。
B:这是你远房舅舅给你买的鸡蛋,你好意思这么冷血吗?
A:这鸡蛋真难吃。
B:旧社会,穷人连饭都吃不上,每天咽糠吃野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要好好珍惜!
A:这鸡蛋真难吃。
B: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去赚钱。
A:这鸡蛋真难吃。
B:下蛋的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
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过一种效应: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你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了坏或好的印象,就会对这个人或物品的其他特性给予较高或较低的评价。
有一次,钱钟书婉拒了一位粉丝的求见:“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呢?”
言下之意便是,觉得我的书好,看书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来看我呢?
这便给了我们启示:我觉得鸡蛋不好吃,和它怎么来,我要怎么去,又有什么关系呢?
识破神逻辑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区分情感和事实。
6
大学两年我见过好多培训班,自己也经历了两个,在我学英语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
我们学校除了我,都是被那种“你不学英语就XXX”之类的话忽悠去的,就连我舍友也经历过这样的忽悠。
他说:“那帮人是真的厉害,一个英语都扯到丈母娘了,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钱,没钱就找不到女朋友,就算找到丈母娘也不会同意!”
但我现在上的培训班,却是另一种经历,暑假的时候先免费上了一个月体验课,开学之后才让我们决定要不要报班,从来不给我们讲“你不在我这学就会XXX”的段子。
这家公司有一条规定让我很佩服——不招大一学生。
公司的老板是这样解释的:“公司的培训很可能影响将来的人生职业规划,大一的学生还不清楚将来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真正的做事逻辑,
从来都是靠事实和实力说话,
而不是拿感情忽悠人。
7
德国这个国家对中国人来说很好描述,它一直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表。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德国人会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是具体的”。
比如,德国人要限制白炽灯的销售,代之以节能的LED灯,他们就会给大家列出具体的数字:一个20万人的城市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钱,以后大家能节省多少钱等等。
反观国内的很多宣传,说到绿色环保,便是一片赞扬声,谁要是理性地提出质疑,就会遭到痛骂。
观察者网不久前发表过一篇文章《我加入了一个知识分子聊天群,却被他们的无知吓到了》。
作者是一个爱好人文社科的理工科专家,他加入了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群。进去后发现一些知识分子,天天摆出一副“心忧天下”的姿态,认为自己处于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
先是211学校的教授转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谣言,说转基因作物让陕西境内的老鼠都灭绝了。但事实却是:山西农业厅早就公开辟谣,相关玉米品种并不是转基因作物,只是杂交品种。
接着,一位985学校的教授站了出来,说中国已经没有什么食物可以吃了。论据是一篇号称“袁隆平院士写的泣血文章”,一读这篇文章,知识性错误比比皆是,怎么可能是袁隆平院士写的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段子:
某人误入一个博士群里,见到有一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
群里面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加速度理论抛了出来,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这时,某人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寂静。
8
高中时候,我最讨厌语文考试。
某次语文阅读理解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梵高看到今天人们对他的态度,并且能对过去的自己说一些话,他会说什么?”
我沉思良久、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道题,心想:“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招首席调查主任,43岁的蔡双雄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
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题目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值20分,答不出就意味着出局。
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半点举措。最后,他在试卷上写下:我想不起他采取过什么举措,我不会答。
两周后,结果公布:只有蔡双雄入选。
原来,李世民根本没有采取任何举措。这道题,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
而那次语文阅读理解,我在恼羞成怒之下,写了几个大字:我XX怎么会知道!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会是另一种情况。
戏言称,你告诉他小明今年5岁,他便能给你算出太阳的质量,原因只是,算出来可能有好处。
人很多时候的不诚信和有意无意的使用神逻辑,都是无法抵御好处的诱惑,进而让情绪胡乱支配了你的理智和逻辑。
经济学大师哈耶克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而获取所谓的一点保障的话,那他既不配拥有自由,也不配拥有保障。”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
当一个人愿意放弃事实而获取一时利益的话,那他既不配被事实承认,也不配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