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堡垒○
提到抗战期间的云南,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龙云。
龙云,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彝名纳吉乌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
1328年,龙云出任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开启了主政云南17年的生涯。
主政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
国际大通道。抗战爆发后,云南作为大后方需要承担交通运输的重任,龙云现实下令修建滇缅公路,随后又以巫家坝机场为基础,在云南先后修建了52座机场,这样就形成了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四条在抗战时期的交通线,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对外运输生命线,支撑着全国的抗战。
滇军大东征。1937年9月9日,国民革命军六十军首批四万人在巫家坝誓师,开赴台儿庄。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六十军首批四万人投入战斗,与日寇浴血奋战,此役,滇军阵亡过半,无一人贪生怕死,无一人临阵逃脱。
在台儿庄东南的陈瓦房战役,六十军一八三师尹国芳营,这个编制仅500余人、装备简单的“蛮子军”,与日军2个联队不期而遇,面对5000余人、30余门重炮、20余辆坦克的对手,“蛮子军”发起了冲锋……
是役,营长尹国芳战死,全营仅有一人脱困。
八年抗战,龙云共向抗日前线派出20多万人,滇军经历各种战役20余个,并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投入滇西大抗战,共伤亡官兵10余万。
——国际战场的前线——
1940年9月,日军侵占河内,六十军开赴滇西。
1942年5月3日,日军攻陷云南畹町及龙陵。
6日,日军渡过怒江,占领了怒江以西地区。
10日腾冲沦陷。
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龙云也紧急动员,带领地方政府指挥军民作战。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使日军不能过怒江一步长达两年之久。
1943年3月,缅北战役,中国远征军大获全胜。
1944年4月17日,中国远征军渡江反攻。
1944年9月14日,边城腾冲光复。全歼据守腾日军6000余人。
1944年5月22日起,松山战役,此役以战局惨烈而扬名世界。
1944年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
1944年11月3日,龙陵大会战,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
1944年12月1日,攻克遮放。
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芒友胜利会师。至此滇西沦陷区全部收复。
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取得滇西抗战的伟大胜利。成为第一个将日寇赶出国门的省份。
——战争胜利的动脉——
国际大动脉。抗战爆发后, 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间,为了保证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输送,在没有机械设备,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云南人民忍饥挨饿坚持苦干,每天有10万到20万人奋战在工地,仅在9个月内修通了滇缅公路,曾有国外媒体赞扬滇缅公路是能与巴拿马运河媲美的奇迹。
新航线开辟。云南在抗战时期有飞虎队和驼峰航线,需要大量的机场。云南在抗战之前已经有20多个机场,抗战爆发后又新修了27个,加在一起共52个机场。据统计,抗战八年至少有上百万云南民众参与了机场的修建和维护。
前线大支援。滇西大反攻期间云南至少有30万支前民工。参加滇西反攻战两个集团军总人数是16万人,照此计算,平均每个士兵后面有2名支前民工,所以宋希濂将军曾感叹,滇西反攻战的胜利,一是靠前线将士冲锋陷阵,第二就是靠云南人民的支援。
(滇缅公路路线图)
后勤供给。抗战爆发后,沿海和内陆大量工厂、企业、机关和学校迁入云南,再加上军队,云南人口急速增长。据统计,抗战之前云南的人口是1200万,抗战爆发后人口增加了100多万,这就带来了粮食供给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云南人民节衣缩食、农民开荒种地,云南当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外来人口和军队的粮食供应。
——文化精英的庇护所——
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发鉴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名篇《满江红》的校歌,时至今日读起来,仍让人血脉偾张。与跃马扬枪的岳飞相比,这群手无寸铁的读书人,面对仇寇时又该是怎样的悲壮和无奈!
在那个战乱分仍的年代,一群有着报国志向的青年才俊,千里迁徙,远赴西南,用另一种方式进行抗日。
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的高校组成,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师资力量一流。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这些学术大家均在这里留下身影。
在西南联大九年办学中,培养学生8000余人,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将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邓稼先……
云南,在祖国遍地狼烟之时,给了广大学子们一个可以平静做学问的世外田园。
—— 后记 ——
八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对于我们似乎已经太久远了。
所能了解这场战争的,更多是影视作品中对那场战争花样的演绎和失真的记载。
抑或是“摩登粑粑”、“巫家坝的口袋——装风(疯)”之类的市井记忆的碎片,还能让我们与那个年代有所链接。
2017年7月7日,云南施甸,三具装有阵亡远征军遗骸的棺木,被送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他们分别是:远征军39师115团3营少校营长王春泉、87师260团第1营1等佐军医郑发平、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简少良。
云南用敬仰的态度,给抗日烈士搭建了一个英灵长眠的家园!
二十年前有一篇文章《善忘的中国人》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1998年,一群飞虎老兵和后人来到昆明,缅怀那场难忘的战争,大家准备到云南饭店准备聚餐的时候,却被告知之前预定的位置已被取消,问及原因,是留给了一个日本商界考察团,他们是政府请来云南投资的——就这样,战争参与者和他们的后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在同一个场景交集,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是一种茫然。(此故事并非笔者胡诌,笔者有书摘收藏,不喜勿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云南喝彩,为英灵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