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重点的乡愁

      想想离家已经整整六年了。没上大学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老家的县城。那时候只在课本上,电视上,老师的嘴里听说过北京天安门,应该是没想过多年后的今天,自己会置身在北京,成为北漂一员。


图片发自App


      2011年9月2号只身拖着一只20寸的行李箱,出现在廊坊的火车站,从杭州上的火车,站了二十几个小时终于踏上了即将生活四年的土地。第一次出远门,不知道火车票需要提前买,以为和县城的城乡公交一样是随到随买的,所以运气还算好,还能买到站票。一路颠簸,也算是到了目的地。刚下火车,脚沾上廊坊这片土地的时候,说心里话,很是失望。失望的是火车站这里的地面坑坑洼洼的,失望的是放眼望去采集到的第一印象是破败,给人一种百废待兴的感觉,好像自己从一个小县城到了另一县城,只是这座“小县城”离家千里之远,而且人家还是堂堂正正的省级市,只不过落败了点。从那会儿起就注定了我的乡愁会越来越浓厚。刚到学校的第一晚是哭着睡着的,第一次出远门,很想家,也很排斥这个陌生的没有好感的地方。


找不到重点的乡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学四年也不是很习惯学校的饭菜,也不是很习惯北方的气候,倒是很喜欢认识的同学。那时候总是想着早点回去,回去和亲人团聚,回去呼吸亲切的空气,回去吃可口的饭菜。可是真正等到四年大学生涯结束了,等到可以说回就回的时候,我却选择了留在北京,心甘情愿当一个北漂者。北漂时间越长,乡愁就越是浓厚,挥散不去。


图片发自App


      舌尖上的乡愁最是明显。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自是不可避免的。在家的时候,早饭以大米粥为主,辅以小菜,小菜也都是家里自己做的,有自制的豆腐乳,也有梅干菜扣肉,或者是南瓜酱,也可以自己炒两个小菜。记得这个季节,家里喜欢用削下来的丝瓜皮,切碎了,炒辣椒。这道菜,不论是用来拌粥还是下饭,口感都极好。有时候不想喝粥了,早饭也可以煮面条。老家管那种面叫洋面,用大家都能听得懂得话来说,应该就是挂面。家里的挂面一般都是每年的八九月份,依家里人口数,买上一些面粉,去专门会做挂面的师傅那里,做出够一年吃的挂面,存放在家里。我家一般都做五十斤面粉的挂面。煮挂面很简单,水烧开了,面放下去,碗里准备好调料(储备着的辣椒油(辣椒油我们也都是自己做的),储备着的猪油(家里一般都会熬制一大锅猪油),红辣椒(可以是辣椒干,也可以是新鲜的),小葱,盐,酱油,味精),等洋面熟了,用勺子勺适量的煮面的汤倒入碗里,夹起煮好的面条,这样一碗美味的早餐面也就做好了。其实这个面条不分早中晚,一般不想做饭,图省事,煮面条是不错的选择。午饭晚饭主要以米饭和炒菜为主。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很是挑剔,家里种的东西,除了芋头,其他的土菜基本不吃,喜欢吃鱼,喜欢吃瘦肉,也喜欢吃泥鳅。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可也被爸爸宠的无边。那时候土里长出来的菜,我只吃芋头,家里就种了一大片的芋头。知道我喜欢吃泥鳅,干活歇息之余,就在田间给我捞泥鳅。家里做的菜偏辣,那时候妈妈做的泥鳅是又辣又好吃,印象中每次吃这道菜的时候是辣的呲呲的,满头大汗的,就这样,还是能吃掉一大盘子。写了这么多,好像有点不知所云了,离家的日子就是以前不在意的事物,在脑海里会一点点的清晰起来,棱角分明。


找不到重点的乡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毕业自己租房住之后,每周六日都会动手改善伙食。基本的家常菜都会做,只是怎么也做不出来家里的味道,菜是一样的菜,味道却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油不是家里的山茶油,水不是家里的山泉水,菜不是地里刚摘下来的,做鱼少了紫苏,这里的小葱没有家里的香嫩,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菜品,好像她们都少了点什么。家乡的食物并不见得有多好,多美味,不然好吃的就太多了,谁都觉得自己家乡的东西最好吃,可是除了家乡人,别的人哪里会觉得你家乡的食物最好吃呢?而家乡的食物也只是漂在外面的人才会吃出美味和特别来,因为每道熟悉的家乡菜都加了一味浓浓的乡愁,这是旁人或者一直在家乡的人所尝不到的。


图片发自App


        最后借用韩少功在《我心归去》里面写的一句话结尾: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萍四溢的虚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谢谢看完了我的牢骚话,也欢迎评论留言,如果喜欢的话,也可以点一下❤️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不到重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