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效率管理-教你1小时阅读完一本书!

阅读作为个人能力提升的输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效率高低,直接决定能力输出的质量。在分享高效阅读方法之前,分享一下关于阅读,常见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阅读误区:以阅读量来衡量读书价值

现在,我们喜欢以阅读量来评价一个人的知识深度,认为读书的数量越多,那么这个人就越有知识,越有深度。这种看法对过去的学者而言或许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阅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在批判性的吸收书中的观点,这样书读的越多,就越有学识。

可是,现在的很多人贪图读书的数量,以为书读完了就完成任务了,让他们复述下刚读完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许都没办法讲出来。看过的书很多,明白道理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陷入低水平勤奋中。

其实,读完一本书,对于阅读而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巩固我们的阅读,比如整理读书笔记;思考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思考有哪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有哪些观点我是否定的,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思考有哪些东西是值得实践的,我准备怎么去做;有哪些书讲的和本书的主旨相近等等。记住,读完一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第二个阅读误区:以收藏代替阅读

很多人,喜欢滥买书,以买书取代读书,每次进了书店总是捧回一大堆书,可是买回来之后却又放在书架上不去阅读。更有些人,喜欢列举自己藏书的数量,自己购书的热情。可是,这样的人,书虽然买了一本又一本,却并没有真正的用心去阅读过。我的一些朋友,他们的 Kindle 上竟然有 1000 多本书,我时常在思考,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完。

这样的人,他们要么就是有收藏癖,要么就是得了下载综合症。其实,书最主要还是起阅读而不是装饰作用的,收藏的书籍,并不代表就属于你了,只有在你脑海里的知识才属于你。

书太多,选择就会太多,最终反而不知该读哪本好;书得来的太容易,就让人不会去珍惜。其实,对于读书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把那些买来的书看进脑子里、融入在血液里,而不是收藏起来让其蒙灰尘。

第三个阅读误区:轻信书中所说的内容

我们很容易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古代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作者的所有内容,认为书上的内容是真理或规律的化身,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作者在写书是具有一定时代背景,同时也受作者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状况有关。现在的书,底层的知识原理是相通的,80%的书都是在重复已有的观点,只不过换了个包装了而已。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想要保持清醒的脑袋,就需要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状况等等。任何一个作者,都有其局限性,他在写书的时候也都会或明或暗的带有立场,我们必须抱着怀疑批判的精神来阅读,不能盲从。

第四个阅读误区: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来阅读

很多人喜欢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比如给自己一个计划,30 分钟读完 15 页书等等。其实,时间管理只能让你相对更高效的完成一件事,却不能让你在完成的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开心。想一想,如果阅读变成了一项任务,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浸入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整个身心投入其中,跟着作者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经历,一起感受。这样走到作者的心灵深处,才会对你产生影响,改变你的认知,从而让你的世界变得与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效率管理-教你1小时阅读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