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惰性

对抗惰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许润土

今天决定加入一个网络组织,叫“有书共读”,是一个读书俱乐部类的组织,通过组队对抗惰性、达人领读、每周共读一本书,一年累积读完52本书,听朋友聊起来后发现,规则还挺苛刻,每周至少发表一篇读书心得。其实在年前就有朋友想拉我加入,那时正是工作生活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各种市场活动以及会议组织安排,人际关系也是一团糟,心里的惰性大作,完全不想理这个活动。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心里的自负,本来就有读书买书的习惯,根本没有必要通过这个来监督自己。说不定自己一个星期不止看一本。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这样读书太被动了,我看一本书还得想着提炼一篇读后感或者中心思想……想想心里就一万个鲁迅了。

对抗惰性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许润土

从大学开始就自觉认为应该做一名文艺青年,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也读了不少书,曾经的老板也组织了一个公司内部的小读书会,叫“一百天30本书”计划,具体执行就是自己选择30本书,领域不限,然后每天早上起来把读书心得编辑成微信朋友圈图文,发出来,如果没有完成:罚钱。看似简单粗暴,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那一百天让自己养成了买书、读书的习惯,阅读速度也快了,也更清楚自己究竟喜欢读哪些类别的书,最最神奇的是,其实每天发的提炼出来的读书心得,微信里的客户也在看,以至于100天结束后,拜访客户时,客户主动说起:“怎么没看你发读书心得了?我天天看你的读书心得,不知不觉我也读了30本书了,你不发了,我反而不习惯了”

对抗惰性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许润土


       今天看了一本书,叫《杭州往事》,其实也是一本很普通的散文,但我觉得写的非常好,看完后仿佛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突然联想到“有书共读”,或许每个星期一篇读书心得,不一定是一种对抗惰性的办法,更应该是一种心情分享,又或者说我要对抗的不是惰性,而是自私,每天会不会坐在隔间的办公室里,已经潜移默化的麻木了沟通。互联网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翻翻书?微博一条140字、朋友圈红包照片,场景革命每天都在你我身边进行,读完一本觉得不错的书,你的声音可能很快就被其他声音淹没了。一段分享,不在于文笔写的多好,也是一种聊天,也是一种影响力。如果说看书是一种喜欢,那么写写东西就应该是一个好习惯,看完一本书,能产生文字,可能刚开始有点难,但是坚持下来,一点一滴,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

想起一句话:我是个有态度的人



对抗惰性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许润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抗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