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着,奔向远方

飞驰着,奔向远方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摄图网,遵守CC0协议

文/循北

01

开始学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那时候,家里的瓦房刚刚盖起来,周围的道路还坑坑洼洼不够平整。趁着还没有到农忙的时节,父亲便早早到几里地外的土丘上去拉土,垫平周围的道路。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父亲每天上午只能拉一车土,之后的整个下午都要把拉回来的土用铁锹均匀有序的一层一层的铺在路上。虽然气温还只有10几度,可父亲常常是汗流浃背。

我那时刚上小学,正是天真烂漫没心没肺的年纪,什么活计都不能分担不说,还是一个常常捣乱的淘气鬼。父亲这边刚把一个洼地填好,转过头我就撒欢似的用脚再把土给刨出来,还自鸣得意的觉得干了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边哈哈大笑,边又跑到了一边去。父亲对此很是恼火,可也只能训斥我几句,颇为无奈。直到一天母亲出门买东西,因为回来的着急,就把自行车随手停在了门外。我很好奇,就自己凑过去摸着自行车看。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平时看到大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飞驰过去就感到特别的神奇和羡慕,那可是比我全力奔跑都快多了!再说当时周围的小伙伴谁都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就想着如果自己先学会了,那肯定特别的拉风,不得羡慕死那帮人!

父亲看到我在那里不停的瞧瞧这儿,再瞧瞧那儿,也不知道是突发奇想还是蓄谋已久,就说道:“想不想学自行车?我教你呀!”我一听这话,瞬间欣喜若狂,像小鸡啄米一样不住地点头,心里乐开了花。家里的自行车是二六带梁的,虽然不像二八那么庞大,可我在它面前也不过是刚刚勉强能够握住车把子而已。父亲把车子推到了缓坡的顶部,然后告诉我怎么看前面,怎么握住车把子,怎么把脚放到脚蹬子上。我听的极其认真,以为懂了就可以骑着车子像老鹰一样风驰电掣了。想的很美好,过程却极其的惨烈。初学的时候,是没办法直接骑车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学会掌握车子的平衡。把右脚放到左侧的脚蹬子上,然后目视前方,握住把手,左脚使劲儿的蹬下地面,然后抬起左脚,整个人就顺着自行车不停的向前滚动,慢下来了就再用左脚蹬下地面。这个看起来挺简单的过程,我却是学的一波三折,也不知道自己摔了多少个跟斗,摔歪了多少次车把手,才勉强学会了这第一步。最后连父亲都忍不住对妈妈说:“这孩子咋这么笨呢?”。我不服气,就自己不停的学呀学,慢慢的学会了掏梁,学会了上梁,学会了骑车,直到后来敢独自骑上马路,然后一个人去上学。不过却也逐渐失去了学车的乐趣,自行车切切实实的终于成为了一个代步的工具。长大后,总看到电视剧或者小说里描绘父亲教孩子学车的画面,人家都是孩子上车后父亲在后面用手使劲儿的把着后座,然后两个人不停的开心的笑着。我就说父亲当时肯定是没想着要教我学车,就在旁边看我不停的摔倒,然后自己一个人乐。父亲一瞪眼,说我净胡说,他明明一直在后面扶着我,怕我摔倒的。我实在是无力反驳,只能默默的告诉自己:嗯,也许真的是这样。

02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怎么养成的毛病,只要一知道自己明天要坐客车去县城,我就睡不着觉,一整宿的瞪着大眼睛,盯着墙上的时钟,恨不得马上就到早晨7点。那时的县城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特别向往的地方,有宽阔的大马路即便是下雨也不会泥泞,还有来来往往的轿车嘀嘀的按着喇叭,还有卖各式各样东西的大商场让人眼花缭乱,最重要的是有书店能够看到许许多多中外名著尤若饕餮盛宴。所以我一想到自己要坐车去县城,就兴奋的跟飞翔的小鸟一样,一刻都不能停歇。

虽然我无比期待的等着去坐车,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晕车大王。前一秒还活蹦乱跳的在车上东张西望,后一秒小脸就变得煞白,忍受着胃里的翻江倒海。因此父亲最犯愁带着我出门,跟带着一个小病人似的,特别的操心。为了能够让我坐车的时候好受一点,每次父亲都得央求别人把靠风挡玻璃的副驾驶的位置让出来,然后抱着我一块儿坐,不停的跟我说话,让我看窗外的景色,希望能够分散我的注意力。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数次的下车呕吐或者吐在他的身上,然后他忙前忙后的给我递水漱口,收拾车里的呕吐物,忍受其他乘客和司机的不满和白眼。可父亲从来没有拒绝过我跟他一块儿出门的请求。

晕车的毛病一直到后来上高中才缓解,主要是因为每月都要坐车回家,道路又不好,坐车跟坐船似的,慢慢的竟然习惯了,莫名其妙的不再晕车。长大以后,跟父亲一块出门的次数就少了,一是自己不再对县城充满好奇,另外是觉得自己那么大了还像个跟屁虫似的跟在父亲后面,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

前两年父亲买了辆SUV,按照他的说法是为了能够接我回家方便。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够回家待上几天。那时候正是春运,本来从车站回家的客车趟数就少,一个返乡高峰,车里更是挤得的不行。有了父亲开车来接我,还真是省了不少事情,不仅方便,还走的很快。他的驾龄虽然不长,可一坐到他的车上,会有从未有过的踏实感,我甚至可以放心的睡大觉。若是换做别人,别说睡觉了,自己手心里都得拧出水来。为此父亲颇为得意,常常自诩自己是真正的老司机。

03

第一次坐火车,是父亲陪我去大学报到。从老家到北京,六个多小时的车程。火车走的很平稳也很安静,最重要的是不会像汽车一样,停车或启动的时候有巨大的惯性,坐起来十分的舒服。因为坐的是动车,车厢里的人不是很拥挤,站票也不是很多,整个车厢也很整洁干净。动车的速度很快,窗外的风景常常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去看,就被抛到了后面。所以只好往远处看,望着一片片绿色,一座座高山,不停的向后跑去。

工作以后,常常趁着周末跟女朋友一块儿做火车去北京周边的城市散心。到没有什么值得看的景色,就是觉得坐上火车,看着北京一点点的远离自己,就放佛所有的烦恼也一点点离自己而去,然后自己不停的向前,不停的靠向一个陌生的安静的小地方,心情莫名顺畅。

做过火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和同学一块去青海,整整坐了24个小时,还是硬座。虽然途中的景色很是新奇,可长时间的坐姿让人很是难受。车厢里的人很多,有回家探亲的,有裹着头巾去青海湖骑行的,还有抱着不停哭闹的孩子的母亲,还有拿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整个儿就是一个浓缩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映像。很多人是没有座位的,到了晚上,孩子都钻进了座位下的空隙,躺在里面睡觉,大人就只能找个空地靠着行李,眯上一宿。记得南在南方老师写过一篇描述火车卧铺的文章,里面是人生百态,可这硬座车厢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而更是摇曳多姿。

火车现在是我出远门最常坐的交通工具。虽然也会坐飞机,但是总感觉缺少了点儿旅途的乐趣,毕竟走在路上,看得不就是那深沉的土地吗?

04

从蹒跚学步开始,我们就像是落在水里的叶子,不停的随着波纹慢慢的远离了岸边,游向了湖中心,游向了未知。生活好似一场漂泊,本就没有终点,会遇到,会分离,会得到,会失去,会快乐,会消沉,会向往,会迷茫。幸运的是,总会有家,总会有亲人,始终成为那个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停的、坚定的,飞驰着,奔向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驰着,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