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不喜欢过年

说真的,我不喜欢过年_第1张图片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一大早图书馆就特别热闹,一群艺术家在写着对联。耳畔是人声嘈杂,一股浓烈的油墨味直钻鼻孔。坐在馆内的我,听着众声喧哗,陡然而生的是无尽的厌倦。

每逢过年,不论微博还是朋友圈上都会晒上许多新年目标。这些目标说白了是给别人看的,且绝对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自己做不做得到,甚至于喜不喜欢都不要紧。关键要谋得别人喜欢,要谋得别人认同,一脸的奴才相。

过年是一场短期抗战,分对内和对外。对内是家人。互联网时代,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手机博文及网络资讯,这些文章传播着社会主流感受以及在当下你应该要有怎样的感受,目的在于让人的思想统一化禁锢化。真实人类与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机器人不会感受,不具备审美。如果连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具体需求都要统一化,世上便只剩机器人。我们的父母祖辈就是靠着网上鼓吹的这些热门咨询来连接着这个时代。他们认为成功人士的奋斗目标就是儿女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人住的用的吃的穿的就是儿女们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可是好不容易能来人世走一趟,我只是想体验人生,回归生活本真,并不想做社会精英与时代领袖啊。当然,我们是可以朝社会吹捧的主流价值观上奋斗,只是即便所有人都喜欢我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样子又怎样,我自己不喜欢啊。这世上还有什么是比自己讨厌自己更可悲的吗?

我们爸妈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时代追崇多子多福,一个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可到了我们现在,结婚生孩子成了有钱人的游戏。富人越来越福,穷人越来越穷,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以后世上只剩下有钱人的孩子。没钱干嘛结婚,干嘛生孩子,不是自己找罪受吗?!可是人活一世,房子车子票子都带不走,却可以带走亲人的爱与思念;生老病死,鲜活肉身终化作灰烬,万般留不住,却可以留下自己的传承血脉。你的喜好、模样、精血骨髓都在儿女的身上延续着,人生便有了寄托有了希望。

很多中国人到了某一阶段就不愿再继续成长,孩子成为话题中心。多大了?上大学了吗?工作了吗?在哪工作?谈朋友了吗?为什么不谈?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生二胎了吗?只要家里有孩子,生活就永远不会冷场。永远有事可做,永远有话可说。成年人的聚会,是不谈自己的。尤其是老年人,在人生中早已取得豁免权,除非身体欠安,才会成为问候中心。而单身者永远是话题的中心,谁叫单身者没有孩子可贡献呢,那就贡献自己的私生活、感情状况、收入情况以供解颐。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不见的伤害往往是最痛的。亲密关系中猝不及防的刀光剑影,比职场中的明争暗斗更险象环生。

对外是许久未见的同学。社会贫富不均,北上广等大城市随着就业机会增多而急速发展,中小型城市经济停滞不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涌现出一批批空城、死城、鬼城。

我曾经也是一名北漂,如候鸟般一年仅回一次故乡。过年回到南方小城,我都会联系曾经的闺蜜发小。虽然我们已相识二十载,可每次见面她都会画上很精致的妆容,戴上耳环项链,从头到脚盛装打扮一番。女人之间爱攀比,可是老友见面,何必搞得比相亲还慎重。发小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家乡工作,而我一直在外地谋生。在主流价值观中,留在家乡县城就意味着不思进取,放弃梦想,贪图安逸。但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并不愿意独生子女外出谋生,离开原生家庭到外地发展,会被视为不孝。一年一度的会面,是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一个人要欣赏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两个人同时欣赏,这就更难。要有极广阔的心胸才能欣赏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三观。后来她结婚生子,在省城买了好几套房。每次过年要和她见面,我都要焦虑好几天。我们之间的话题不再是青春、文学、梦想,她的世界已完全被两个宝贝儿子填满,并催促我赶紧买房,抓紧相亲,不要最后老无所依。我追求自由的旅程,你寻求世俗圆满的结局。我们的关系就这样在一年一度的会面中渐行渐远。

每逢过年,我们抢着车票回到遥远的故乡,但故乡却并未给予游子拥抱与关怀。虚荣拜金、盲目遵从在过年举行的同学会与祖辈团聚中被无限剖解放大。内心揉碎后重塑的价值观与故乡的传统禁锢产生激烈的碰撞,亲密关系带来的隐形伤害让我们更像一个异乡人。

过年就像赴一场盛大的聚会,我们来到一个热闹的游乐场,却在人海中感到无尽的孤独,领略着散场后的荒凉与无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真的,我不喜欢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