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是传统的智慧,但他背后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支持
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的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但是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成功的经验,才是最有用的经验。
真正有价值的”失败“,是在刻意练习中的”反馈“,
好比新学到一件事情,及时的指出错误,从而吸取教训,但他必须是训练中的”小失败“。
作为一个新手,本来就应该犯错,而且你犯的这些错误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但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就不是这样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非常复杂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看看手术成败跟医生个人有什么关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几个结果: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续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会一直下降。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将会上升。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事的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
如果一个 医生手术成功,则对他同事没有任何影响。
也即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说我们对成败的解释,总是往“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向进行。
如果成功了,我们的解释就是我厉害;
如果失败了,我们的解释就是,因为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条件!
也许是天气不好,也许是裁判不公平,也许是 手术中遇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反正不是我不行。
反馈有两种,如果是针对你个人的反馈,直接指责你本人不行,你会非常紧张,你就搞不好,这种反馈其实只有坏作用。
有效地反馈一定不能针对人,而必须是针对技术动作。
“好的失败”,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1、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
2、对事不对人。你错了,下次改正过来就是,没有必要上升到“你这个人不行”的层面。
3、错误的代价很小。
最好的失败,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凡是谈创新不谈风险,谈创业不谈失败的,都是文艺小清新。
考虑到风险,成功跟失败就不是反义词,而是同义词的关系。
他们共同的反义词是什么都不做。
所以想出来创业的人先别研究融资成功之后怎么办,应该先想一想一旦失败你能不能承受。对社会来说,越是能容忍失败的环境越有利于创新。
对个人来说,“如何失败”,是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策略。
得到与收获:
先说说,你对自己的“失败”容忍度是多少?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问题,并不是区分什么是“大失败”,什么是“小失败”,而是我们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的避免所有的失败。
那些极少数在做事的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变得没有自我,只剩下一个名字和一个标签。
站在这个位置,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反义词,什么都不做。
然而,这难道不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因为你放弃了自己人生的所有可能,
忙忙碌碌的混混度日,满足的都只是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底层的需要。
活像一个安分守己,原地不动的乌龟,每天考虑的事情不过是:吃饭,睡觉,觅食,保养龟……
一旦发生危险,马上钻到自己的乌龟壳里。
什么龟兔赛跑啊~跑赢兔子,别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了。
这样的人,等于二十几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而已。
改变有风险,试错有代价。
但是最惨的不是什么失败,而是人生终了,发现自己来这人世一遭,什么也没做,跟白活了一样。
所有的经历,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我们首先要允许自己失败,宽容的告诉自己,我在做事,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比如我现在开始练习写作,刚开始写得内容不深,也不能有完整的逻辑论证和事实案例,还有可能因为写得不好,而受到批评,但是没有关系,这是刻意练习的反馈!
你只有不断地去练习,才有机会变得越来越好,做了就好过没做,完成胜过完美,而不是害怕做错,害怕失败就什么也不做。
其次就是,在没人的时候偷偷失败,屡败屡战,但是在正真的重要关头不要失败,至少尽可能的避免大失败。比如要准备演讲,不断地演练最后也可能遇到突发状况,好好准备,在练习的时候允许自己有可能的口误,忘词,甚至颠三倒四,告诉自己完成了就很棒,正式演讲的时候自然发挥就好了,不要因为紧张或者语速过快思想断片了什么的就陷入深深的自责。
更加不能有什么“我果真不是演讲的料”或是“我只是没上台去讲,不然肯定能拿到名次”什么的想法
客观的评价自己很重要,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