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说茶1001夜之68 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

今天的主题讲的是一些非常偏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这些非同寻常的手段,经常被某些从业者使用,并当做很高深的知识,让很多刚入门的人肃然起敬。首先从场面上被镇住。我们本着大滇对普洱茶的理念——中正醇和,来解析这些貌似神秘的东西。

    第一种,普洱的评审杯。 

    首先摆出这种场面,让你看起来,专业、肃穆。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知道这套东西,方便的茶友帮忙上个图,因为现在在外面,无线上,没有带我自己的电脑,抱歉抱歉。这个形式,对于普通的茶友,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而这样的泡法,也只适合同行间专业的交流,因为,目的只是区别不同的茶。

    这个鉴别的过程,我想没有非常专业的功力,实际上很难。超过90%使用专业品审杯的商家,其实从来没有正确使用过,其目的,只是唬人。 

    第二,试茶方法。

    我见过某些世外高人试茶,必然重手,投茶量较大,必然闷3分钟,然后喝着极端苦涩的茶,开始点评。我想,很多爱好者应该见到这种做法。据说,重泡,闷泡几分钟是为了试出茶的缺点。这个闷泡,是某些人的独门绝技。然后,据此可以点评茶质如何。闷泡3分钟后,再泡,来说明这个茶的耐泡度以及内质。如果闷泡后还很耐泡,则跟内质好直接关联。或者,根据泡出的滋味,如果涩重,则给出一个结论,不是好茶。关于这种方法,我暂不点评。

    第三点,从叶底来看茶。

    衡量指标:看叶底的膨胀度,如果茶泡开后,满满的以盖碗,甚至直接撑到了盖子,就断言这个茶是好茶,转化潜力无限。这种说法,我们不置可否。关于以上这些做法,大滇统称为邪魔外道的做法。

    仅仅靠这些招数,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造就了在某些圈子里的权威地位。一招鲜,吃遍天。在正规茶厂做过的,以及受过严谨茶学教育的人群中,我请教过这些做法,但并未得到认可。方式可以多样,但最后的结果无外乎:原料、工艺、存储。这些外在的所谓衡量手段,也许是某些经验的总结,也许只对某些茶区的茶适用。所以,我希望,有一个合适的界限。

    给一个结论,限定合理的范围。我请大家试试一个做法。对于市场上一般110CC-130CC的盖碗,你投茶12克-15克,同等情况下比较。易武和布朗的茶,布朗的茶,比如章家三队,你试试,膨胀的程度有多少?今年的0520,膨胀度应该是最多的,而易武的茶,较难膨胀。根据膨胀度来判别,我确实很困惑,到底哪个茶好?

    然后再根据闷泡法,实际上,易武的茶评比之下最耐泡。而布朗系的台地茶,闷泡几分钟后,淡然无味。如果据此推断,布朗系的茶就是很差的了?实际上更准确的解释还是,易武系的茶,采摘较老,揉捻较轻,并不容易出汤,对于膨胀度,我个人觉得相对来说,中壮茶青,显然更容易膨胀。而较嫩的采摘方式,膨胀度显然要小一些。

    同一件事,换种形式和角度,给人的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到底是形式重于实质?还是实质重于形式?我们在前述内容中谈过各种流派,但基本上还仅仅限于名门正派。但把某些形式稍做弯曲,来进行解读,让这些形式显得神秘,可能会形成:结果正确,而论证过程不正确。

    我相信,所有手段,用原料加工艺加存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依然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无需这些貌似专业的方式。作为制茶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茶简化,而不是搞得更复杂。   

    中国的消费者,很累,为了买到安全的食品,都必须做专家。然后这种心理造就了如果不做专家状,很多消费者就不信。我认识一些卖老茶的人,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年纪够老,所以,许多人信。破绽百出的老茶,销售很火爆。我也见过,一个年代并不久远的茶,非要穿上老茶的衣服,在一个年纪比较老的人手里,轻易出去。

    魔由心生。你信什么,那便是什么。我希望更多的茶友去茶山,去茶厂,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普洱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产业。我说过,许多著名大厂的生产条件,不如珠三角一个小厂的条件。论科技水平,论人才状况,论销售规模,论营销手段,几个亿的普洱茶企业,真的还只是非常普通的企业,即便在当地,也算不上大企业。云南固然落后,但稍有能力的人,还是更愿意去省会昆明工作和生活,除非没有办法。

    小城市较难留住人才,一个小的产业,也必将没有太多的神奇。没有人才和资金的投入,神话并不那么容易诞生。作为一个对普洱茶的所谓大企业有所了解的人,我希望理智的茶友,平心静气来看待这个产业。普洱茶,既不神秘,也不神奇,而现在,才只是普洱茶新时代的开始。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到此结束。谢谢。OVER!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滇说茶1001夜之68 普洱江湖中的邪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