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都是讲述一些概念和观点,从这章开始,《人生的复利效应》开始讲述一些真正实用型的干货,但笔者不会在一篇文章里灌输很多的知识点,永远记住,每天只要学会并运用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应该相信持续进步的“复利效应”的力量。
第一个专题讲述的是“时间管理”。
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都讲究“按时准时”,“时间”这个概念早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但是真正了解“时间”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翻阅了一下资料,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先生就在他发布的“相对论”中就讲述了“时间”这个概念。按照爱因斯坦说的,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通俗地说,“时间”这个东西其实是人类杜撰出来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质上指的就是衡量事物运动发展的一个单位而已,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单位,如“厘米”、“公斤”、“牛”等差不多,所以离开了物质空谈“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延伸到“时间管理”这个词语时,你会蓦然发现,如果时间是与“厘米”、“公斤”、“牛”等一些度量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话,但从来没有人会说,要对这些度量单位进行管理。
因此,其实“时间管理”是一个伪命题,时间根本无法管理的。
你或者会问,如果这么说,那么很多书籍、知识管理专家天天谈论“时间管理”岂不是毫无疑问吗?
这个暂时不回答,先来介绍一个冷门知识。
在19世纪的时候,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花了46年时间从0积累到10亿美元的财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戴尔创立DELL公司,只花了14年就跻身亿万富翁行列,再后来比尔·盖茨只用了12年。20世纪90年代,雅虎杨致远仅用了4年就积累了10亿美元,相同的数字ebay的创始人Omidyar只是用了3年,而后来美国团购网站高朋网创始人更只是用了2年。
上面说到的例子虽有通货膨胀的元素在影响,但在今天,不知什么时候你仍然会发现,你的身边蓦然间就蹦出了许多的亿万富翁。
为什么有的人在相同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令人咂舌的价值呢?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一家著名媒体的总监,还创立了一家投资公司,还不到30岁,年纪轻轻的但身价已踏入千万的级别。
有一次我问过他平常的时间管理是怎样的,他回答他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管理的概念,没有什么固定时间点应该干什么的束缚,但有一点,他每天必须干完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绝不拖延,晚上干到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但只要事情干完了,他就去钓鱼、喝茶,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
其实,真正的高手都不是管理时间的,而是管理任务,也就是说他自身工作不是时间驱动的,是受任务驱动的。这也提醒了我们,我们的理念要从“时间管理”过渡到“任务管理”。
顺带提醒一下,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纠结于“时间管理”呢?什么人最乐意于研究“时间管理”呢?
笔者发现,最喜欢研究“时间管理”的人往往总是那些任务被安排满满的“雇员”,他们到点下班,每天的工作就是完成上级的任务,不管大小、不管琐屑,他们的思维总是懒惰、被动的。
因此,从“时间管理”转变到“任务管理”,不仅仅要求他们工作方式的变化,更是要求他们从“雇员思维”转变到“企业家思维”,从“被动思维”转变到“积极思维”。在目前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没有人会去关心你在这项工作上花费了多少时间,他们真正关心的只不过是你有没有将问题解决,有没有为客户创造应有的价值罢了。
你要相信,如果一个成功的发明、算法或设计的构思过程只要数秒,那么这数秒所创造的价值将会远远高过几百小时平凡工作创造的价值,有了这个认识后,你是否还会为那些平凡的琐屑事而去做无休无止的“时间管理”呢?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说了这么多,最后来谈一些具体的方法,“任务管理”的关键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看一下下面这个表格,估计大家都会有印象:
对比一下自身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平时忙的都是些什么事情?其实啊,我们忙的多半都是最上面两个象限的事情,也就是重要而紧急、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而当我们真正闲了下来的时候,我们又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左下角的象限: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刷手机、微信、看电视等。
注意一点:真正重要象限(重要但不紧急)内的事情我们始终很少触及,有些人甚至几乎从来没有想过。
而现在我们说到的“任务管理”其实就是要抛弃“时间约束”这个观念,更多地从事情的重要程度出发,做到每天往自己长远目标走进一步,这也是复利效应的关键。
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是今天要学习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方法很简单却难在坚持:
每晚列出明天的7项最重要的事情,根据重要程度排列好。
做完一件再进行另一件,除非这件事情实在无法推进了,没有完成的事情要标注好。
如果遇到突发的事情,可以5分钟内完成的马上做,否则应该往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