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

大概是迎合伟光正的中国梦,本来网络流传的《吹梦巨人》被天朝某局改为了《圆梦巨人》,这样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梦”哪能吹?要圆!(呵呵两声)

对于已经七十岁的斯皮尔伯格来说,现在他所拍摄的电影即便有失水准也很难忍心去戏谑。做为在《食神》中令星爷高山仰止不惜改名“斯蒂芬·周”的伟大导演,今年带来了他的最新电影作品《圆梦巨人》。

《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_第1张图片
圆梦还是吹梦?

电影根据挪威籍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著名儿童文学《好心眼巨人》改编。这位作家被改编的另一部有名的电影作品是蒂姆·波顿执导杰克船长主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_第2张图片
全球票房近五亿美金

《圆梦巨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国某地,生活着十个巨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九个巨人喜欢吃肉,尤其是对“人豆子”垂涎三尺。但有一个好心眼的巨人,在巨人族里个子最矮选择吃素。好心眼不能认同食肉巨人的残忍,他选择吃自己种植的苦瓜生活,并且每到午夜他会收集一个个的美梦装在瓶子里,午夜时分再来到人们聚居的地方将美梦吹入大人和孩子的梦乡里,借此他也是为其他巨人赎罪。

在某个来到城市的午夜,孤儿院古灵精怪又寂寞孤独的小女孩苏菲发现了好心眼巨人。为了不让巨人族被人们发现,好心眼抓走了苏菲带到自己的住处。

食肉巨人发现了人豆子的味道,苏菲决定与好心眼一起将这些食肉巨人驱离人们居住的家园……

《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_第3张图片
食肉巨人

是不是感觉很幼稚?至少在电影院里的我如坐针毡。隔壁的大叔看了一半就离开了,偌大的巨幕厅坐了不过五个人,整部电影下来也就是英国女王招待好心眼一段能让我将眼睛一直盯在银幕上。

难得七十岁的斯皮尔伯格还有此童心,耗资一亿四千万美金打造这样一部低幼的电影作品。不禁让我想起拍摄那部温馨甜腻的初恋爱情电影《怦然心动》时已经六十三岁的罗伯·莱纳。仅凭这一点,足以让人致敬。

《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_第4张图片
女王招待巨人

这部电影我不是很喜欢,也许是我少有童心,过了为天真欢呼的时光。也许为了照顾更低幼的观众,本来电影中最能挑起观影兴趣的皇家空军对战食肉巨人如同儿戏般草草收场。其余适合普通影迷观看的也就只剩下精雕细琢的动作捕捉和CG特效了,虽然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见怪不怪了。

《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_第5张图片
斯皮尔伯格

乍一看,银幕上的好心眼似乎与斯皮尔伯格本尊还有些相似,虽然动作捕捉的是马克·里昂斯。本来我想起个标题叫做《斯皮尔伯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后来想想,这样的话对一个从小就如雷贯耳看他的电影长大的人来说是否有些不敬?毕竟那些年的斯皮尔伯格就是那个对我们吹梦的人……

斯皮尔伯格的巅峰期其实留在了上世纪。看看下面这些电影名字吧:《大白鲨》、《ET·外星人》、《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谁没有听过谁没有看过呢?好像是有的,无意中看的一篇文章是一位观众写的,说是看《圆梦巨人》不知道导演是谁,也许导演巴拉巴拉等等,估计这位朋友还很年轻,观影经历不长。进入新世纪斯皮尔伯格在自己执导的电影中影响力日趋下滑,除了2001年的《人工智能》仍然保持水准,与靓汤合作的《少数派报告》、《世界大战》还算经典之外,其余的作品与上世纪的电影相比,无论口碑还算票房都不可同日而语。

斯皮尔伯格这些年在幕后对电影工业的推动是一些普通影迷并不知道的,比如创办的电影公司以及监制的一些大制作。难得斯皮尔伯格还有自己执导的激情,以他这样的年纪如同卡梅隆或成龙的电影一样,看一部少一部。对于这部并不太符合成年人口味的儿童片《圆梦巨人》来说,我更主观的假想为斯皮尔伯格如同电影中为人们吹进美梦的好心眼一样,我们都曾经如同那个孤儿院里的苏菲,感谢这些年那些伟大的电影人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回忆和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的自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