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嘉医生】一步步教你如何看懂血常规

白细胞分类

指标介绍
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不能完全解决诊断中的问题,必须参考分类的结果作出有效的判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是与疾病病程有着密切关系,在某些病的初期、急性期、恢复期各类白细胞比例不断变化,某类白细胞增加的同时另一类白细胞相应会减少,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当疾病恢复时各类白细胞应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参考值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GR,NEU):50%-70%(绝对值:2.0-7.5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5%(绝对值:0-0.5
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0.5%-5%(绝对值: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0-1%(绝对值:0-0.1
10^9/L)
单核细胞(Mo):2%-8%(绝对值:0.12-1.010^9/L)
淋巴细胞(Ly):20%-40%(绝对值:1.0-3.5
10^9/L)

异常结果建议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伴随症状咨询相应科室医生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金属汞或铅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放射线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某些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风湿性疾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转移癌、金属铅或铋中毒。减少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及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减少意义不大。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白细胞计数

指标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
成人:(4.0- 儿童:(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
10^9/L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医管家或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伴随症状咨询相应科室医生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红细胞计数

指标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考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
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血液内科医生

临床意义
增多: (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 (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红蛋白浓度(HGB)(血色素)

指标介绍
血红蛋白浓度(HGB)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医管家或血液内科医生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3)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4) 病理性减少: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伴发的贫血;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指标介绍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临床方便的计算公式是:平均红细胞体积=HCT/RBC*100

参考值
80-100fl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会员医师或血液内科医生

临床意义
(1) 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 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红细胞压积

指标介绍
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参考值
男:0.40-0.50L/L (40%-50%)
女:0.37-0.45L/L (37%-45%)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会员医生或血液内科医生

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用于对严重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的估算,并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对贫血类型进行鉴别。可参考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面积烧伤,高原生活者,脱水如连续多次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 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慢性失血,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小板计数

指标介绍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参考值
100-300*10^9/L

异常结果建议
应咨询会员医生或血液内科医生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异: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2) 病理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 有很多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升高或降低,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使血小板升高;苯妥英钠、格鲁米特、保泰松、氯丙嗪、氯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洋地黄毒苷、磺胺类、螺内酯、可待因、他巴唑、利尿酸、氯苯那敏、链霉素、多西环素等能使血小板减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贝嘉医生】一步步教你如何看懂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