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 07] 如何通过叙事自我成长和自我观照

(基于壹心理课程整理加工,李明讲述)

一、如何通过叙事去生活、成长、自我疗愈、自我观照

正念化叙事

自我观照

有心的讲述者

01 在技术层面,就是要正念化地去叙事

为什么提这个,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觉知,在咨询当中,如果不是随时注意的话,就很容易被语言的主题带走,而不是关注到语言的表述模式。而叙事疗法的观念是,你的表达模式决定着那个表达的意义。同样一件事,你的讲法决定了你怎么看它,那你怎么才能看到你的讲法?用正念的方法!

正念的觉察就会让你看到,你是不是经常在用一个口头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类的口头语,貌似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像催眠一样,反复强化着你的表达方式。正念叙事就是让我们在讲话的时候这个话背后的东西可以被关注到,而不是光关注到内容。比如说你谈恋爱,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跟你说“我好爱你",如果你只听到这四个字就满足了,那你太容易骗了,你要去看他/她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是什么样一种态度、什么样一种神态、什么样一种语气,一边玩着手机,说我好爱你啊,完了,这肯定是假的,没有感触的表达。你接到的是语言,是没有感受的。

所以来访者讲那个话的时候,那个话可以毫无意义。我可以负责任的跟大家讲来访者在讲一系列惨烈的事情的时候,他有可能根本不是在讲这件事情,他在讲别的事情。来访者讲很多的故事,在告诉你别的东西。如果你不用正念叙事的态度,你就会被他讲的内容带走。我早年做咨询,接待过一个具有表演性的人,说话很有磁性、特别会夸张地哭,她讲得很惨,她是家里很有钱、先生很能挣钱,她讲自己很不幸,我以为她在讲她的事情,结果她话锋一转说我今天来做咨询不是问这个事情,我要问我的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我这个时候不迅速转化这个关注的焦点,就会一直停留在她的那个问题,甚至会猜你的孩子的问题是不是你的问题所导致的。我们很多做心理咨询,尤其是家庭咨询的人,习惯性地会去想,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就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在讲述孩子的过程当中,是在讲自己有多么不容易。这有可能他真的是在讲孩子的问题,只不过他不会讲,他在讲别人的问题的时候把自己都带进去了。这种情况还挺普遍的。

所以,谈的内容不重要,谈的双方其实没有一个应该谈什么这样一种设定的,谈的内容是很随机的,但是谈很重要。正念叙事就是这样,你要觉察正在发生的过程。

02 自我观照

我们在跟别人讲话或者听别人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内心所发生的那些涟漪或者那些变化,他有的时候会影响我们的表达,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照,足够的自我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有一些方向是你想要的,有一些方向不是你想要的。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有选择地去表达,才会发现这个表达是有效的

你可以体验一下,你跟一个人聊天,他心不在焉,你说的话,他的回应跟你期待的方向没有关系,他在讲另外一个东西。比如我有一套贵重的茶具从台湾买 ,我很喜欢,一般舍不得用。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想着我要用它一下,就在拿茶的时候,不小心把茶具调到地上摔碎了,我特别特别心疼,我发了个微信给我爱人,说“我把那个台湾的茶具摔碎了”,我爱人立刻回了两个字“好的”,我当时死的心都有了,究竟是什么好的。我的第一个觉察是我受伤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的回应就是从这个方向的,我会想你为什么会说“好的”这个词呢,你想表达什么呢?我爱人说就知道你会指责我,这个方向又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就放弃了。所以有的时候对话就是这样。她回来我就跟她讲这个事情,她就跟我讲,我本来就觉得你会很生气,这个时候你很心疼,你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我就很容易成为那个发脾气的对象,所以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本来我想说好吧,结果打成了好的,结果你果然对我发脾气了。我当时就觉得很懵,想我发脾气难道不是因为别的吗,是因为我本来要发脾气吗?后来想想是这样的,因为这个时候很心疼,又没有人可以理解,就不如对一个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发发脾气,解决一下这个心疼的问题好了。然后我就觉得很内疚。这个自我观照,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边,让你看到有一些话你在说的时候貌似是在说A这件事,其实你根本不是在说这件事,你是在说B那件事,比如说你根本不能理解我,其实我不是在说她不能理解我,而是说你应该跟我说别的话来回应我摔了杯子这件事,我的心疼。所以我讲的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我堂而皇之地去讲另外一件事,去宣泄之前的那件事。所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二过,我把一个错延伸到另一个错误情景里边,用交叉的方式去讲。当然这是一种解释。

03 做一个有心的讲述者

就我们在讲自己的生命故事的时候,故事的内容如果足够有意思,会把我们自己都感动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体验,你跟别人讲一件事情,自己感动得不得了,而自己为什么讲这件事情,忘了。这就不是一个很有心的讲述方式。我曾经去灾区救灾,回来后我就去观察我在跟别人讲救灾经历的时候的一些体验,我会发现现场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因为我讲的对象他没有去过,我就会越讲越夸张,最后讲的自己都哭了,而且呢很感动,我为什么讲这个事情,忘了。然后我在看到很多人在电视上讲,我是拒绝接受这个与救灾相关的那个访谈的,因为我担心自己也和别人一样,讲着讲着把自己讲得好伟大,讲得很感动。有些事情是有点依据,可是你在讲述的时候,会被你添油加醋讲成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时候,你是一个有心的讲述者还是一个心怀叵测的讲述者呢,你可以用某种讲述给别人带来一种说服?或者感染?或者是什么,不管是什么,当它背离了你本来要讲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就过了。所以我们用正念的方式去讲述的时候,就要讲得慢一点,讲得少一点,在没有觉察到你要讲的内容之前就不要讲,这个时候才是你在讲话,而不是你被话说着。

我们有很多来访者在讲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讲了很多遍的问题的时候,他自己都分不清是他在讲那个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在推着他讲话而已,所以我在咨询当中会故意地打断他,你刚才讲什么勒?他说我忘了。这种事情都会发生。你在想,你自己经历过的创伤,你怎么会忘了呢?因为他讲的遍数太多,他已经把它讲成了一种模式,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在讲述而是在背诵,虽然不是刻意准备,但是是在背,甚至他会补充一些细节,这就是说不是一个非常有心的讲述者。那个情况下的疗愈,你不是在针对他,你是在针对一个虚假的故事,还是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在叙事疗法里边,我们会提问,会打断,这样就不会让一个故事变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的这样的一个他者,去影响来访者本真的表达,我的书里有一章就是本真的表达。一定要记得,心理咨询是咨询师、来访者和觉照者这样三个人在做咨询,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没有了第三只眼,没有那个觉照的人。这个觉照的人不是一个真人,而是一种工作状态。如果没有觉照在,两个人就是在扮演心理咨询而已、两个角色而已。

二、叙事与人生观

我们讲过,叙事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人生哲学,我么要讲两个环节的内容:

隐喻与现实

多元的生命故事

01 隐喻与现实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通常所说的真实的生活,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把很多事情比作了真实。当我们说你必须要有车有房才能娶到新娘,这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但是我们会把它比作现实,就是车、房、钱是现实的,其他都是诗和远方,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被视为是真实的。但是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在意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说尊重,你看得见吗?有的时候别人可以装作很尊重你,你看不出来他一点都不尊重你,可是你又知道他不尊重你。

所以有很多所谓的现实,是一种现实的隐喻。车房钱,可以给你带来安全感,这是它隐藏的意思。在美国,五六十年代一首流行歌曲,有句歌词,if there is carriage, they want to be marriage.意思也是没有车就不要考虑谈婚论嫁这样的事情。看来,这个是中国人是跟西方人学的,中国人以前没这么势利。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喻,有房就一定有安全感吗,2个人住400平米的别墅,你觉得有安全感吗?就是很多人反而会觉得恐惧,好多空房很恐惧,尤其是一些别墅周围有时贫民区,你就会觉得非常非常的恐惧对不对?即便你就住在一个普通的房子,这个房子是你安全感的来源吗?不是,是你稳定的关系,对不对,不是也有房子也有车子,然后婚外恋的吗,那那个关系它是安全的吗?所以安全感不是靠这些东西来的,但是这些东西却是安全感的比喻,因为它是不动产。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在城市里边,不像以前那样,你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一辈子,房子也会经常买了卖了换了然后到别的地方去,那你说它是个不动的东西吗?而且房价老在动,它怎么就不动了呢?买了房子,花了很多钱交了首付,然后就要去交那个房贷,房贷贵得不得了,那是安全感的来源还是安全感的威胁呢,这都是一个问题。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这在哲学上是讲不通的,可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就是这么在用,经常把隐喻当做事实,什么时候可以看破,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去看破。很多理念是经不起推敲的。

02 多元的生命故事

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故事,会有很有意思的预设,就觉得我怎么可以这样呢。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某著名大学教授,他的儿子有一种强迫性的观念,有时候有那种很压抑的性冲动,他在读中学,在班上就忍住不说话,最后就忍不住了,然后有一天跟他班主任说,我不会强奸你的,他的班主任就把他提着耳朵送到校长办公室,这个孩子不行、要开除,校长问了半天,班主任也不说为什么要开除,然后小孩告诉了校长他说的话,校长说这个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必须要去看病。这个教授觉得很丢人,不想让他孩子在学校治疗,就带他到我那里去,跟他聊。还有一个导火索让他忍受不了的,他相当于被退学,他爸爸让她奶奶过来看着他,然后他有一天把这个话说给他奶奶听,他实在受不了了,说奶奶我不会强奸你的,他奶奶觉得非常愤怒,拿着笤帚把他打了半天,等她爸爸回来说,你这孩子又犯病了,这咋办呢。家里人也觉得很丢人。我其实讲的重点不是这个小孩,是他爸爸来做咨询,说我就不能容忍,我杀了他的心都有,觉得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我们家还不错,也没有得精神病的家族遗传史,他怎么会这样,他觉得非常痛苦、觉得“我不可以这样”。我跟他讲很多心理困扰来自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这样的事不应该落在我的头上。比如说,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及格,就是不允许生命故事的多元化。别人的都可以,去讲别人的事情都可以讲得很好,没有问题,你可以选择这个呀,你可以选择那个呀,当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好像都不是选择。

我们学习叙事就是要把这些理念都落在自己身上,允许自己遇到各种本来自己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发生。当一个生命故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却拒绝承认或者不允许它发生的时候,你是有多么的自恋。虽然你没有把自己说得多好,而是把自己像上帝一样你在想着你可以安排自己的命运,那是不对的。其他疗法也不主张你可以安排自己的命运。只有那些心灵鸡汤会说心想事成,你想成功你就会成功,只要你足够想。足够想成功的人多的是,真正成功的人没有那么多,不是那样的。

三、解开多年叙事风格带来的心灵困扰

觉察自己的讲述风格

追溯这种讲述风格的历史

评估这种讲述风格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探索改变的可能

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做觉察,做觉察的第一步是听别人给我们的反馈,其实我们身边一定有人提醒过我们经常会说什么话,会经常叹气或者经常怎么样。先通过别人的反馈去发现端倪,然后通过自己的正念去放大这个觉察,这个时候,你的讲述风格成为你认识的一个对象,这是前提。就像佛教里边修心,他会说,你要先找到自己的心才有修心的可能。我们用叙事的方式做自我成长,要先找到自己的叙事风格,你才有改变它的可能,只有改变你才有成长的可能,这是第一步。

再一个就是去追溯这种讲述风格的历史。你要去看,你的这种讲法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什么人有关。有些口头禅貌似是无意义的,其实是有意义的,就像弗洛伊德说的一样,当然跟他说的那个不太一样。弗洛伊德讲的是不经意之间说的口误,这种口头禅不是口误。

有一些老师也是这样。我曾经有一次开会有一个老师在做讲座,这个老师的口头禅特别好玩,他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你知道吗”,他会连续说好几个“你知道吗”,我们就答知道、知道、知道,因为都是老师,都很熟,大家都逗他,然后他就不说了。其实他讲那个你知道吗、你知道吗的时候,他并不是在获取答案,他是在思考下一句应该说什么,拿这个来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大家都逗他,他这个话就出来得少很多,实际上是有个反馈的。

再一个就是评估这种讲述风格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时候一个讲述风格我们反复去使用,使用惯了以后,会成为我们思维的工具,可是当这个工具在别人看来有别的含义,或者在我们看来也不一定是我们所喜欢的那种表达风格, 你就有机会去做一个选择,你要不要让它继续下去。这个时候,你在讲述,才是在讲自己的话。有的时候,我们在讲述一句话或者讲述一件事,我们讲述了很多遍,我们讲述得很纯熟,很流畅,其实我们在讲述那段的时候,大脑根本不在那里,他完全可以走着神讲这个事。我以前有一门课带了很多年,我讲得非常熟,里边的例子,理念我都很熟,我可以一边讲课一边在想别的事情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下课了,学生都觉得很有趣。那是因为积累了很多年的一些例子,后来我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方式,我就改变了,所以以后我就会尽最大努力,当然不见得做得很好,但是每次讲,哪怕同一个理念我要换一种讲法去讲,这样对我来说也很有趣,对听的人来说也有趣。

所以这个就是评估讲述风格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每一次讲述都是新的,这个时候,讲述就有创造性在里边,而不只是去复制。当一样东西被反复讲述的时候,这个讲述本身会成为一种讲述,就是话会赶话,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在场的。

最后一步,就是你要去探索改变的可能。比如说你的一种讲法你不喜欢,你也想改,这个时候你就去尝试,比如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讲述的措辞,比如说别人的反应,所有这些你都在考虑的情况之下,然后去尝试调整你的讲述方式,直到你喜欢为止,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当你的讲述方式改变了,你这个人的自我就改变了。有一本书叫《Retelling the story》,他有一种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你的讲法就是你的活法。所以叙事疗法会说,你不要说你是在讲故事,你是在活出你的故事。讲述貌似是一种语言运作,其实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运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叙事疗法去做自我成长,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调整讲述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经过深刻的反思,重新去建构一种新的自我故事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美国人,去世了,他的墓碑上写着一句话,生命就是一些happy stories and memories,然后后边一个定语从句 that we will respond to create。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值得记忆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是我们负责任地去创造的故事。所以当我们负责任地去创造我们的生命故事的时候,就是去调整我们的讲法。此刻就是一个最好的开始的起点,就是此刻就要去调整,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接下来的生命就是你是作者,而不是一个读者,你不是被动地去活出别人期待的故事,而是主动地去勾画自己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叙事疗法 07] 如何通过叙事自我成长和自我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