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很容易,形成经验不容易;具体上课较容易,把过程、感受、经验总结出来不容易;抄袭、拿来、拷贝别人的课容易,搞自己的教研不容易;当个实干的老师容易,上升到思想、理论高度不容易。教初、高中美术容易,教学龄前幼儿画画不容易;在教学中形成秩序不容易,要想破坏秩序很容易。
只有完整的教育,没有完美的教育,再好的教育也是“双刃剑”,就如同抚养孩子,对孩子过多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让孩子留下了纯真,让老师保持了爱心,让家长有了平常心。——最好的儿童美术教育结果
不靠灵性靠知识,不靠感觉靠记忆,不靠兴趣靠毅力,不靠感悟靠用功,不靠热爱靠坚持,不靠主动靠督促,不靠动力靠压力,不靠创意靠模仿,这不是画画,这是做作业。——好多家长都用学习文化课的方法对待儿童美术,实际上儿童画画从来都不靠知识和技法,他们靠的是感悟和灵感。
学校里有“撒谎”作文,画室里有“撒谎”绘画,社会上有“撒谎”的爱心。——说谎作文和绘画大多来自学生对生活体验的缺失和生活单调及视野狭窄,最重要的是,说谎常常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其中模仿是魁首
对有天赋、有个性的儿童,老师无须多说只需以诚相见、朴实交往、稍加引导就让他们去做了。对有点儿想象,有点儿热情但终究点不着激情之火的儿童,老师要多说几句,多表扬几句,有点儿起色了,有点儿成绩了,就要给予大于起色多少倍的鼓励,表示老师看重。对仅有点儿热情,不很喜欢,画不画无所谓,也不怎么烦画画的孩子,老师要“重礼”看待,舍得精力和时间去与孩子交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都有可能鼓舞或伤害这个儿童。——儿童美术老师对不同儿童的做法。
从模仿看见了一律,从想象看见了创意,从自信看见了独立,从观念看到了思维,从个性看见了创新,从方法看到了表现,从作品看见了唯一。——一个儿童美术老师应有的发现能力
听一个老师的课竟有十几个教育目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专注力、持久力、耐力、毅力等,基本上凡是带力的字都用上了,一堂课有这么多作用吗?那得是知识多渊博的老师和多灵通的学生能做到啊!在一堂课中这十几个“力”有一个“力”对儿童有点儿作用甚至有点儿影响已是很了不起了。一个老师要学会放松,别那么紧张,美术课没这么神,起不了这么大的作用,也没这么复杂,就是带着孩子画着玩。一个老师要懂得课上得有情趣才能有乐趣,再多的知识点,再好的设想,再好的目标愿望,一旦美术课失去了情趣、没了乐趣,这个课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慢教育不是教得慢,而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是适合,不是速度。就如同慢生活是休闲,惬意,不是无所事事没事干,不是无聊闲扯淡,更不是消极、懒惰、无聊的活着。
老师们总想着多学点没错,于是见班就报,闻班就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学了再说。不是有句话吗,艺不压身。其实,儿童美术重要的是思,不是技,是美,不是术,如果连观念都没解决,路没选好,只是术和技,学到最后结果就明显了,本来术和技归美和思领导的,却美和思被技和术控制,学来学去,就是个匠,远离了艺术。学画、教画是这样,人生之事也大致如此。
如果你孩子的老师是个教简笔画的,你就别惦记着孩子的想象力了,因为这不是同一颗脑袋想的事。——与学简笔画的孩子家长交流
画感悟,画想象,画自己,其实,这给美术没多大关系,只不过用了美术这个字眼画笔这个工具,捏捏泥,刻刻版,剪剪纸等都是用的这个工具。喜欢这样画,那样画,只不过是通过这些来表达你的想法,你的与众不同,你的思维,你的个性,你的喜爱。——幼儿美术无论用什么材料,画什么画,都与美术专业没多大关系。
引起好奇,勾起兴趣,唤醒内心,显出本性。——好的儿童美术教育特征
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好教育,也需要大量的教育学、美术学、心理学、审美学、艺术史学、文学、哲学、历史等知识作铺垫。
教学就像编辫子,每一缕头发就是一个元素,把每个元素编在一起就是系统,编成什么样就是结果。——看家长给孩子编辫子想到的。
如果跟一个老师画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画构图饱满,内容丰富,画面完整,每幅都很漂亮,那就不是美,美是个性,不是“齐刷刷”的亮眼。
让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理由是前方有想象力在等待着他。
启发、引导下的孩子有主见,规矩、管制下的孩子表面上易顺从,控制、包办下的孩子头脑最机械、不灵动,被经常纠错、批评的孩子没主意,被尊重、关注的孩子有自信,自由、放松的孩子最有想象力。
教育不是遵守规矩,不管也是教育,“破坏”也是教育,放纵也是教育,这些在表面上看不像是教育的方法其意义是积极的,那些一边要想象力一边给规矩,一边要独创一边要听话,一边要快乐一边要控制的做法,永远也培养不出有思想的人。
很多孩子都能用流畅的线条画出漂亮的画,却很少有孩子能画出自己的喜爱。
如果方法对头,早晚有做好的那一天,如果一开始方法就错了,越是努力越往错误的道上走得越远。——指儿童学画
好的艺术教育结果来自两方面,一是家长的许可度,而是有一位眼界高、视野宽、专业好、有爱心的老师。艺术教育除了家长参与喜欢外,决定成败的是老师的整体素养,一个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一生之幸。
幼儿早期的画,乐于倾听孩子怎么说自己的故事,比善于辅导重要的多。倾听易融合,辅导易走离。
3岁有3岁的形态,5岁有5岁的样式,7岁有7岁的画面。5岁画的画像7岁画的,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画得越像,教育越失败。
孩子的画是什么年龄画什么画,最好的儿童画不是画得像,而是符合年龄段的认知。
幼儿美术虽不能直接教技法,一时还用不着技巧,但如果美术老师专业太差或根本就不会画画,就没有审美高度,鉴赏水平太一般就看不懂孩子的画,感受不到孩子画的可爱之处。
儿童美术是慢教育,儿童进步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发展,与技巧没多大关系。儿童画应发展兴趣为主,有兴趣才有好画,才有可能持久。
所以,设法保护儿童画的兴趣是老师首要任务,不是如何教给他们技巧。画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发现细节,发现真谛,发现奥秘,就会不断地体验总结把握事物规律,他们就会发现,规律能帮助他们去认知不明确的事物,就会形成专注的力量,这就是自律。有了自律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而这些都不是成人教的,成人的教很容易把这些变成了控制、强迫、规矩从而毁掉自律。
儿童美术,不教是教育,不管也是教育,甚至放纵也是教育,教育不是你要教,而是人家要学。
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学画成绩,不在乎孩子的内心感受,只看孩子进步大不大,不看孩子高兴不高兴。
作为美术老师无知还不算可怕,经过学习就能解决,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还有比不知道自己无知更可怕的是,美术老师已丧失了对事物的感觉,失灵了。
老师做示范跟着老师画,老师不示范跟着同学画,这就是教带来的恶果。教,教跑了想像,教没了主见,敎没了自己,教出了依赖,教出了雷同,教出了不会画。
什么时候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想象力比技巧重要,思想比知识重要,视野比苦学重要,境界比实干重要,这个社会就进步了。
儿童画不只是儿童画的,而是画出的画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认知。就是眼看着儿童画的,只要不是儿童的思维,也不能称为儿童画,是典型的冒牌货!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想象力,但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却是五花八门,什么法都有。一边要想象,一边又怕画得乱;一边要创意,一边又怕不靠谱;一边是宽容,一边又挑剔;一边要个性,一边又怕“不如群”的家长常有。
想象力越管越少,越不管越多。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画“错”,就没有画好,没有挫折,就没有进步。孩子就是在挫折中成长的。
如画一盆花,可用三种方法去画。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也易见效,就是让孩子直接跟着教师画,教师画一笔,孩子画一笔,这样做的结果是画得最像。因为孩子自己没经历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结果,画虽是孩子画的,画的思维过程却是教师的,家长看到的孩子的画,是成人思维的再现。
第二个方法是,让孩子直接画生活中的花,教师帮助儿童观察、分析或直接把观察的结果告诉孩子,如,花的茎、叶、形态、颜色、纹理、样式等。这个方法比第一个方法好,毕竟是孩子直接面对生活,但这个还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孩子虽不是直接接受的画法,但画的画却是教师的观察结果,作品并不是孩子独立完成的。
还有第三个方法,教师只作引导,不直接告诉儿童任何有关花的造型信息。可这样给小朋友说,请大家看看,这盆花的茎、叶、花、颜色、形态、气势与别的花有较大区别,到底怎么不一样须自己仔细观察和比对,然后,把你看到和感觉到的形象画下来。
这样一幅画的完成,从初始到结束,都是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导、协助作用。在画的过程中,即便是教师眼看着孩子画“坏”了,也先不要声张,随他去“折腾”,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失败”比直接告诉他“要失败”了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把一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去发现、去表现。
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上说第三个方法最好,第一个方法最差。但要从绘画效果和像上看正好反了过来,第一个方法画得最像,第三个方法离现实最远,也就是最不像。不像的原因是孩子画的是自己的感受,他们现在还不懂结构,不懂比例,不懂透视,不懂整体安排,画面中只有感觉和认知,少有理性思考。因为孩子的年龄还没发展到具有理性思考的阶段,在正常教育下是不可能画像的。
我给孩子辅导画并不 “平均用力”,有的学生我关注得多,有的学生关注得少,这个少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这个学生不值得我多关注,就是关注了,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腊”。不能说,你随便给我一个学生我就能给你培养一个有想象力的人,我没那个本事。
也许,有人说,你做事不公平,我倒以为很公平。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从一个学生跟我学画起,我就注视着这个孩子,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实践中我有我的一套评价路子,那些看起来画画漫不经心的,有点儿“不用功”的,显得懒散的,却在内心有一团火,只是没“明着烧”,只要是他愿意干的时候,他是非常用心的,什么事也干扰不了他,他要是不愿意画,你就是说干了嘴巴也没用,就是他最崇拜的老师说也没用。这样的人有想法,有个性,有兴趣,有热情,而且这样的孩子“心地”非常纯净、真诚,不懂得人间世故,看起来很阳光,特别是这样的孩子家长懂你、知你,相信你,我对这样的孩子总想多“调侃”他几句。而在表面上很用功,听话的,“心眼”比较多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画一张成一张的,从来就没画毁过不知道什么是失败的,我就“懒得说”了。特别是再遇上表面上是“慕名而来”实际上做事不行,拿你“当保姆”,不尊重老师,经常“找你茬”的家长,更是提不起精神“不想多说”。也许是我的境界不高,但我就这样做了。
日本寿司大师小野二郎说,他对关注寿司做法,懂得尊重人,尊重技艺和第一时间专心品尝的“吃货”关心有加,把最好的工艺,最好的鱼段留给这样的顾客。对表面上慕名而来,而实际上对寿司的做法不专心,不懂的在最佳时间里享用,眼睛只盯着手机的顾客,用一般的鱼段、材料也就可以了,因为,他们不重视这些。小野二郎的处事观与我对不同孩子不同家长,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谋而合。我觉得小野二郎啥客啥待,对花同样的钱买他寿司却不同对待是对的,好像有显公平,而实际上是最公平。平等对待了反而不平等。你对没感觉,没热情,“找不到北”的孩子和“吹着浮土找裂缝”的家长,都和尊重你的学生、家长一样对待,那得多大的胸怀,我做不到,我还得等再进步一点儿。
美术老师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一边是传统,一边是现代;一边是西方,一边是东方;一边是成人,一边是小孩。好像教学也是,一会儿是艺术,一会儿是文化,一会儿是教育,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是诗人,一会儿又是游学者,什么都曾是,什么都不是,别管做啥,不像啥,倒是有一条是,用美学的艺术精神看世界,内在厚度不会变。
如果你是位好老师,你不会把你看到的一切都“一股脑”的告诉学生的,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即便是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老师讲得越细越好,越手把手地教越好,也不要那样做。
阅读是开心智,强精神,溢灵魂最好的方法,对青年美术老师提升素养也最管用。问题是,恰恰好多儿童美术老师对阅读不感兴趣,对换课、加盟、实操却“一见钟情”。
好多孩子不是没想象力,而是在孩子小时受过不正确的教育,这些孩子只有抛弃现成的东西,画自己的生活,画自己的感悟,想象力才会不请自来。
来自李凌老师儿童美术教育琐谈专栏,《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邮发代号:6—109 国外代号:BM1318 。插图来自李凌老师慢教育系列丛书中孩子作品,题目为编者所加。